高考生物必需记忆知识的整合选修部分.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0245534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必需记忆知识的整合选修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生物必需记忆知识的整合选修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必需记忆知识的整合选修部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必需记忆知识的整合选修部分.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生物必需记忆知识的整合(选修部分)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就是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组成。三者的关系图为: 。2参与水分调节的激素为抗利尿激素,其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3参与K+、Na+调节的激素为由肾上腺分泌的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Na+和分泌K+。4血糖平衡的调节:(1)激素调节(直接调节)血糖含量升高会迅速使胰岛B细胞活动增强并分泌胰岛素,它是唯一能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在这些细胞中合成为糖元、氧化分解或转变成脂肪;另一方面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

2、糖。(总的结果是既增加了去路又减少了来源。)血糖含量降低时就使胰岛A细胞活动增强并分泌胰高血糖素。它主要作用于肝脏,能够强烈的促进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2)神经调节(间接调节)血糖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另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3)在调节血糖含量时,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肾上腺素和胰岛素之间属于拮抗作用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间属于协同作用。5体温调节(1)寒冷刺激(神经-体液调节): (2)炎热刺激(

3、神经调节) 6下丘脑的作用:感受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分泌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 抗利尿激素 传导兴奋: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起到传导兴奋得作用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的中枢。下丘脑是水分无机盐(除了K+、Na+外),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的调节中枢。任何感觉形成的中枢均在大脑皮层。7特异性免疫反应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反应阶段: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淋巴因子发挥免疫的阶段。8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流程图。 9效应B细胞的作用: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抗毒素、凝集素 效应T细胞的作用:产生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

4、素,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B/T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B/T10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物或细胞集团。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吸附在细胞表面,当过敏原进入时,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两者抗体的本质都是球蛋白。11光合作用的能量变化:光能 电能活跃的化学能(ATP、NADPH)稳定化学能最终电子供体:水 最终电子受体:NADP+ 12C4植物如:玉米、高梁、甘庶、苋菜 固定CO2的途径先CO2+C3C4(C4途径)后 CO2+C5C3(C3途径)。C4途径固定能力强(因为PEP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高)

5、13C3植物、C4植物的叶肉细胞都含正常叶绿体,C3维管束鞘细胞无叶绿体 ,C4维管束鞘细胞含无基粒的叶绿体 不进行光反应围绕着维管束的是呈“花环型”的两圈细胞,里圈:维管束鞘细胞 外圈:部分叶肉细胞 14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片中只有维管束鞘细胞内出现淀粉粒,叶肉细胞中没有淀粉粒,C3植物刚好相反。15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1)增大光合作用面积(2)延长光合作用时间(3)提高光能利用率光照强弱的控制CO2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16. 生物固氮:N2 NH3.固氮微生物有:蓝藻(生产者自养需氧型),根瘤菌(消费者异养需氧型),圆褐固氮菌(分解者异养需氧型)17循环:N2NH3(固氮微

6、生物)NO3(硝化细菌)N2(反硝化细菌异养厌氧型)18.遗传物质的载体:核基因染色体 质基因线粒体、叶绿体19细胞质遗传特点:母系遗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来自卵细胞) 后代性状不出现一定分离比 (形成配子时,质基因不均等分配) 20细胞质遗传不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21基因的结构(1)原核基因 (2)真核基因 22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比较:从细胞结构上,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从基因结构上,编码区是否连续(真核基因编码区是不连续的,内含子将外显子隔开)23基因突变是指_基因结构_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_增添、缺失或改变_24基因突变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原因有: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突变发生在内

7、含子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密码子。25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26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有三种类型:在生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随机重组)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交换重组)通过基因工程人工定向的基因重组。(基因工程重组)27基因的操作的三工具: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特异性(专一性)(200多种) 获得粘性末端针线:DNA连接酶:作用于扶手(磷酸二酯键)不是踏板(氢键)运输工具:运载体(主要是质粒染色体外小型环状DNA )28基因操作的四步骤:提取目的基因a.直接分离,常用鸟枪法 b.人工合成(反转录法、

8、根据已知AA序列合成DNA)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用同一种限制酶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CaCl2处理细菌,以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标记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表达.29基因工程的成果:基因诊断:用DNA分子一条链作为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上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基因治疗: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并未进行基因替换) 环境监测:用DNA分子一条链作为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特点是快速、灵敏30。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的操作,细胞工程是在细胞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进行操作。31植物细胞工程的两种技术

9、手段: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1)植物组织培养:原理:细胞的全能性 过程:离体愈伤组织根芽(胚状体)植物体应用:a培养到愈伤组织可提取紫草素b选茎尖和叶尖(生长点)可获得无病毒的植株c培养到根芽(胚状体)可获得人工种子(2)植物体细胞杂交:原理:膜的流动性和细胞的全能性 过程(示意图):两种不同植物体细胞去掉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促进原生质体融合杂种细胞新植物体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壁(利用酶的专一性)促融方法有物理和化学()融合后筛选出杂种体细胞,在经过组织培养获得杂种植株(利用细胞全能性)好处: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障碍, 培育新品种32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培养:是其它动物细胞工程技术

10、的基础 利用液体培养基:必需加动物血清过程: 取自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先用剪刀剪碎,再用胰蛋白酶处理原代培养传代培养(细胞株细胞系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原理:细胞分裂来增殖()动物细胞融合:理论基础:细胞膜的流动性促融方法:物理、化学方法()、灭活的病毒最重要用途:制备单克隆抗体33单克隆抗体定义:指单个B淋巴细胞经克隆形成的细胞群产生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原理:利用每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和骨髓瘤细胞无限增殖的特点。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应用:生物导弹34细菌的遗传物质存在于:核区(大型环状DNA)控制主要遗传性状质粒(小型环状DNA)控制抗药性、

11、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状35病毒结构:a.核酸控制病毒的遗传性状b.衣壳保护病毒的核酸,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作用:a.免疫学作为疫苗b基因工程用作运载体c细胞工程(动物)用作促融剂生活方式:特异性寄生36.微生物的营养:五大营养物质碳源:无机碳源(自养型)/有机碳源(异养型) 氮源:N2(固氮微生物)NH3(硝化细菌),其他主要是硝酸盐和氨盐 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碱基是构成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水 无机盐37培养基的种类:(1)按物理性质 (2)按化学性质 (3)按用途38微生物的代谢产物(1)初级代谢产物: 是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物质,无种的特异性,一直都能合成的。如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 多

12、糖、脂类(2)次级代谢产物 :是生长繁殖非必需的物质,有种的特异性,一定阶段后才能合成的。如四素 (色素、激素、抗生素、毒素)39微生物代谢调节(1)酶合成的调节:组成酶:只受遗传物质控制,细胞内一直存在的酶 诱导酶:基因和诱导物控制 。一般诱导物是底物。(2)酶活性的调节:产物使酶结构改变 ,是一种可逆的调节。是一种快速、精细的调节方式。40微生物的生长(1)调整期:代谢活跃,开始合成诱导酶, 细胞体积增大最快时期(2)对数期:形态和生理特性稳定,代谢旺盛,细胞数量增加最快时期;科研用菌种,接种最佳时期, (3)稳定期:活菌数量达到最大时期,种内斗争最剧烈,产物收获最佳时期,芽孢开始生成时期

13、。补充营养物质,可以延长稳定期采用连续培养法。 (4)衰亡期:多种形态,出现畸形,释放次级代谢产物 生存环境恶劣 ,与无机环境斗争 最激烈的时期。 41发酵工程的内容:以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谷氨酸为例。(1)菌种选育:不定向诱变育种、定向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2)培养基的配制:成分、比例(C/N=4/1 菌体大量繁殖但产生的谷氨酸少,C/N=3/1 菌 体繁殖受抑制,但谷氨酸的合成量大增)、pH适宜(3)灭菌:目的是去除杂菌,但操作时要杀死所有微生物的所有形态。 (4)扩大培养和接种:菌种多次培养达到一定数量要求 C/N=4/1(5)发酵过程:(中心阶段)控制各种条件如C/N=3/1,生产发酵产品。若溶氧不足: 产生乳酸或琥珀酸。PH呈酸性时,产生乙酰谷氨酰胺。(6)分离提纯:微生物菌体本身(即单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