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有答案)

上传人:了*** 文档编号:130240429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北省邯郸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有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邯郸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范围:专题一、二。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土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2.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

2、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3.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A男尊女卑思想 B专制王权影响 C个人主义心理 D家族宗法观念4.“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

3、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6.“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绩效”指郡县制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7、有人对秦始皇作出如下评价:“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在于A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4、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8、下图是某同学在探究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时所引用的一幅地图(注:当时的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域,而只是监察区)。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A分封制遗留痕迹明显 B郡县制成为主要行政制度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行省制度日趋成熟9、元朝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元朝这一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地方割据B创新管理体制C加强经济管控D体现因地制宜10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

5、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11.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是()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1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论述“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作者认为科举“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B.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D.科举制为历朝

6、沿用,影响深远13、雍正八年,始设军机处,以便于处理西北军务;乾隆时期,军机处办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多,职权也比雍正时期更大,“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之府矣”。这表明军机处A.成为牵制皇权的有力机构B.逐渐成为加强专制皇权的工具C.代行丞相的主要权力职能D.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14、秦汉时丞相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到了宋朝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到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D.丞相权力不断分散15、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

7、、淡水,以图获利,还有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16、有学者说:“它(领事裁判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此观点主要说明“领事裁判权” ( )A.严重破坏了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 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法制现代化C.使近代中国直接进入了法制社会 D. 促成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7、某条约缔

8、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18、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 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1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189469.496.2624.25190062.9911.2025.81190555.7114.0430.251910508916.1432.97191448.3120.39

9、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0、自1875年以来,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几乎尽系李鸿章代表谈判、签字。马关条约谈判时,李鸿章以其在日本遭遇刺杀为由要求削减战争赔款一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谈判时,慈禧太后告之,“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下列有关李鸿章的说法合理的是A.其为维护国家权益作出实质贡献B.时代环境加剧对其评价的复杂性C.其卖国行为导致国家权益的丧失D.其秉承最高统治者意志,问心无愧

10、21、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运动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他所评价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22、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与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陈先生讲到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23、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

11、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24、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该材料最能说明A.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 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在继续抗日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

12、争的一部分2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下图显示的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主要反映出A.社会性质的变化B.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C.社会矛盾的变化D.地位的形成26.在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工业资产遭受严重损失:上海达52%,南京-80%,杭州-28%,无锡-64%,武汉-12%,广东-31%。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北伐战争时期 B.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7.近代有人在一场战役前分析:“上海是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外国租界多,是国际观瞻的战略要地,不打就退,政治影响太坏,弄不好就会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江浙水网地区,敌军的现代化武器用不上。

13、还有人说,我们在上海打起来,可以使敌军整个战略轴线发生改变,让敌军从由北而南的俯攻之态改变成由东向西的仰攻,丧失其主宰战场的时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B.该战役使我军战略初步实现 C.该战役发生时列强武力干涉 D.该战役中我军取得重大胜利28.宜昌大撤退铭文记载,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转移人川,有人后来将“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A滞碍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B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C改变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 D奠定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的基础

14、29.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解放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30.在的某文献中明确提出“愿为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据此推知此时的A以三民主义为行动指南 B坚持将民族利益置于首位C欲与政府实现联合 D革命的理论修养仍显不足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31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2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