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30234520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讲演者:全球化首先是由经济或物质生活带动的。我不大赞成“新左派”所说的,是美帝国主义政治文化的侵略之类的理论。全球化之所以不能抗拒或“大势所趋”,不在于超级大国或跨国公司如何阴险毒辣和厉害,当然也有这些因素,但主要在于全球化能令大多数人生活有所改善。因为全球化是与工业化、现代化连在一起的,现代化使大多数人的整体生活素质有所提高。尽管它也迅速地和极大地造成了贫富悬殊和各种异化,但两相比较,前者毕竟还是主要的。20年来的中国情况就是如此。我经常举欧盟的例子。欧洲本来是非常多事的地方,两次世界大战是在那个地方开始的,马克思号召的无产阶级国际革命指的也是那个地方。

2、但是一百多年后,资产阶级、管理科研人才、知识分子却联合起来,排除了语言、文字、文化、宗教种种歧异和矛盾,通过全民投票,实现了经济上的多元统一,十分了不起。当然,历史总是在悲剧中行进,任何进步,总带来很多负面因素,如道德堕落、“人心不古”,如自然环境的破坏等。物质生活的趋同,也带来精神生活的趋同,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将有所丧失,汉堡包、牛仔裤无处不有,电影压倒戏曲,流行音乐胜过古典音乐,如此等等。当然也不会全部丧失,特别是深层的东西,相反可以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创新,以保持自己的特色。世俗的中国神明例如,中国没有像犹太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便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色。中国的神明是非常世俗的

3、,关帝、妈祖等都是由人而神的,没有那种唯我独尊的超验的绝对权威感。中国宗教信仰着眼于现阶的幸福,求神拜佛是为了家宅平安、消灾祛病,不只是拯救灵魂。对死后的期望,也是希望跟现世一样,从远古的冥器到今天的冥钞,都希望死者仍能享受现民的幸福。孔子不是神,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唐代佛教地位很高,孔子在佛陀之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像上帝或安拉、基督或先知,不可以降低一点地位。中国有烈士,有许多志士仁人慷慨捐躯、为民喋血,但大概很难有为关帝或孔子去自杀献身的,也许中国人过分讲求实际效用了。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以为恰恰相反。注重现世生活、历史经

4、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注,指文明的冲突)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明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增长之后。中国文化注重人的主动性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变异性和坚韧性,很注重人的主动性。天地人三才,人可以参天地化育,这在许多宗教是不可思议的,人怎么可以做上帝的事情呢?中国人很勤快,强调坚持不懈的韧性奋斗,即使在逆境中也相信只要努力,便可“时来运转”。所以重视经验的合理性,不依靠和强调超验的上帝或先验的理性,历史

5、意识非常强。我想对这种深层文化的东西,应好好了解,对其优劣作一些分析。对中国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言,这是很好的思想资源,而目未来也能在全球化的国际文明中起某种作用。例如中国文化中的阴阳观念,既不同于波斯势不两立的阴暗。善恶,也不同西方的矛盾。冲突,它强调的是矛盾互补。中国文化中人的地位很高,另一方面又非常尊重甚至崇拜自然,因而并不是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恰好是从神至高无上、以神为中心发展出来的。今天,将中国深层文化的这些观念应用到现实层面,例如在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的问题上,在对待贫富分化问题上,等等,都非常有用。又如全球化问题,既为大势所趋,便应积极对待,但又要允许反对声音充分表达,以有益于

6、及时处理各种危机和问题,允许两种力量、两种意见并存,作良好的互动,通过“度的艺术”取得平衡,以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不是依靠绝对的神明、先验的理性,而是从具体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合理性,即实用理性。它如能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便可以使中国在物质生产以及文化发展上不必步西方的后尘,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进而影响全世界。后注:关于,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美学三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