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30228501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春市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西省宜春市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西省宜春市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西省宜春市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西省宜春市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春市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市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宜春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最准确的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填在相应位置,每题 2 分, 共 50 分)1. 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祭祀活动巩固了贵族政治 B.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C.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 D.神权观念强化了宗法制度 2. 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 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

2、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 ) A.王阳明 B.董仲舒C.朱熹D. 孟子 3.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段言论表达了孟子怎样的思想( ) A.批判无道君主B.提倡君臣平等 C.主张克己复礼 D.批判君主制度 4.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 ) A.儒学功利化B.儒学思辨化 C.儒学理论化D.儒学宗教化 5. 汉代,在国,在家,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都尊卑有序。汉律

3、中已有“大不敬”“不孝” “不道”等罪名。这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等同法律 B.法律的儒家化 C.是等级制度的发轫时期 D.“三纲五常”伦理已经僵化 6. 宋代新儒学推崇周公、孔孟之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与汉代儒学相比,宋代新儒学更加注重 ( ) A.个性解放B.三纲五常 C.经世致用 D.个人修养 7. 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 A.明末通俗文学得到发展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经济发展导致思想

4、变化 8. 柏拉图指出:遵守习惯和法律是掌权者的首要职责;习惯和传统法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真知识;尊重法律。他还提出要用法律来规制掌权者“有限所得与无限贪欲间的尖锐矛盾”。这说明柏拉图( )A.最早提出权力制衡理论B.主张城邦管理应法制和有序C.认为法律源自生活习惯D.把遵守法律作为美德9. 某一时期,欧洲人为年轻人制定了新标准:他必须谈吐敏捷,必须精通体育和武艺,必须懂得跳舞并会欣赏音乐。他应该懂得拉丁文和希腊文。新标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工业革命 B.宗教改革运动 C.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运动 10. 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而文艺复

5、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这一变化说明( ) A.艺术由个体创作转向了集体创作 B.创作的主要题材由宗教转向世俗C.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得以凸显 D.小型设计成为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 11. 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君主的民主革命12.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安天立命、修己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这样的传统在以总结经验、搜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

6、时,影响尚不明显,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这说明( ) A.古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主要因素是儒家思想B.儒家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C.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D.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扼杀了创新动机 13. 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问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 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14. 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

7、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 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 A.元曲发展渐显衰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文学向世俗化发展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15. 伏尔泰曾指出,“如果真正的伟大乃是来自上天赋予的了不起的才能,并且能将此才能用于启发自己与他人,那么像牛顿这种千年难逢的人,就真的是伟人了!”在伏尔泰看来,牛顿的“伟大”之处在于( ) A.理论总结 B.高尚人格 C.思想启迪 D.崇尚民主 16. 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之所以在 19 世纪中后期盛行,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一是主张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

8、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说明进化论( ) A.没有公开挑战传统势力和思想 B.为资产阶级崛起提供理论依据C.符合当时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D.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实验验证 17. 梁启超在 1903 年指出:“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在梁启超看来( ) A.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开拓市场 B.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C.帝国主义是发展商业势力的前提 D.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 18. 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

9、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 ) A. 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 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中有旧 D.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遭人唾弃 19. 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 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表明毛泽东( ) A.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D

10、.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20.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1. 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 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 A.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将社会主义

11、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22. 有位在华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毛泽东关于孙中ft世界观的论点,有人提议把这一事件通报给苏联驻华大使。毛泽东回复道:“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这充分表明毛泽东( ) A.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 B.在国际交往中的高度自信C.在学术界提倡百花齐放 D.坚定地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23.1952 年 6 月至 9 月,国家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归属)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

12、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另外,还根据计划经济和工业建设的需要设置新专业 ,私立高校、教会高校退出历史舞台。这场教育体制改革,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史称“院系调整”。这次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 B.照搬苏联高校发展模式C.重视社会科学的意识引领作用 D.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24.1953 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 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 A.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B.注重对公民的政治

13、思想教育C.奠定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 D.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25. 1836 年,果戈理发表了钦差大臣,该书描写道,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是“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这反映出作者( ) A.擅长创作荒诞主义文学作品 B.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C. 强调反封建专制的理想 D.批判揭露社会现实 二、非选择题(26 题 18 分,27 题 20 分,28 题 12 分,共 50 分)26.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18 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 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李静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被冲破,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

15、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 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紀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 19 世紀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8 分)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次思想运动所承担的相似的历史使命(4 分)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6 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晚明(15221640 年)时期中国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兴起了一股科学思潮。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由“数”达“理”的形式逻辑方法是西方科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晚明学人试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