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湿化方法精编PPT课件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30227002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道湿化方法精编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气道湿化方法精编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气道湿化方法精编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气道湿化方法精编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气道湿化方法精编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道湿化方法精编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道湿化方法精编PPT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 4 25 神外ICU气切病人的气道湿化 2020 4 25 人工气道失去了正常气道温暖 湿润气体和阻止细菌入侵的功能 且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 极易造成呼吸道粘膜干燥 痰液干涸不易咳出 导致气道粘膜损伤 纤毛运动受限 痰痂堵塞 肺部感染率升高等严重危害 因此常使用气道湿化方法对人工气道进行护理干预 2020 4 25 气道湿化是指应用湿化器将溶液或水分散成极细微粒 通常为分子形式 以增加吸入气中的湿度 使气道和肺能吸入含足够水分的气体 达到湿化气道黏膜 稀释痰液 保持纤毛正常运动 以利于痰液咳出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血氧饱和度 促进肺部感染的恢复的一种物理方法 2020 4 25 1湿化

2、液的选择 2020 4 25 1 A湿化液的种类生理盐水无菌注射用水0 45 氯化钠注射液碳酸氢钠溶液联合用药 2020 4 25 1 生理盐水生理盐水进入呼吸道后随着呼吸时水分的蒸发 氯化钠的浓度会逐渐增高 在气道内形成高渗环境 导致痰液脱水 黏稠 不易咳出 甚至形成痰痂 痰栓 增加肺部感染率 国外也有研究证明了生理盐水不能和分泌物混合 滴入生理盐水对稀释或溶解分泌物是无效的 临床上应慎用 2020 4 25 2 无菌注射用水主要用于呼吸机湿化罐内作为加温 加湿液体 为低渗液体 对气道的刺激性大 如果用量过大 可造成气道黏膜水肿 临床上也少用 2020 4 25 3 0 45 氯化钠溶液用0

3、 9 氯化钠溶液和无菌注射用水各一半配成 0 45 氯化钠溶液 研究明 0 45 氯化钠溶液为中低渗湿化液 水分蒸发后 留在呼吸道内的水分渗透压符合生理需要 保持了呼吸道纤毛运动活跃 不易形成痰痂或痰栓 对气道及肺组织的损害最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现临床上也常用 2020 4 25 4 碳酸氢钠溶液1 25 碳酸氢钠溶液具有皂化功能 可使痰痂软化 痰液稀薄 痰液易被吸出 临床研究认为 有干痂或血痂时用2 5 碳酸氢钠溶液稀释痰液效果最好 2020 4 25 5 联合用药过去常用庆大霉素 糜蛋白酶 生理盐水作为湿化液 后来 研究证实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不仅可造成耳蜗毛细胞不可逆性损害 而且可造成耳蜗

4、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 现临床上已不用庆大霉素作为湿化液 2020 4 25 翟云中等应用沐舒坦 生理盐水进行雾化吸入 能有效稀释痰液 尤其是深部的痰液 提高吸痰的有效性 郑苏琴观察应用生理盐水 沐舒坦 普米克令舒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结果显示能使哮鸣音 湿啰音以及咳嗽明显减少或消失 2020 4 25 沐舒坦具有促进黏液排除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 能促进排痰 普米克令舒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炎效果强 雾化后即可到达全肺 可抑制气道高反应性 减少腺体分泌 缓解气促气喘 2020 4 25 本人认为用0 45 的氯化钠溶液 沐舒坦 地塞米松 作湿化液会更好天坛医院有人提出用药敏中的药物参

5、与雾化 2020 4 25 B湿化液的用量正常人体经呼吸道蒸发水分每日约350ml 人工气道建立后 呼吸道丢失水分增多 800 1200ml 应用持续气道内滴注时 以5 10ml h的速度泵入 24h的湿化量以250 300ml为宜 不同的细菌感染及病人有个体差异故需根据病人情况调节湿化液用量 2020 4 25 C湿化液的温度主要有非加温湿化及加温湿化 庄锦屏等报道采用输液增温器可将湿化液温度保持在30 35 机械通气时主要通过湿化罐调节温度按钮来控制温度 湿化液吸入人工气道的温度应保持在32 37 有利于支气管纤毛运动活跃 李文涛等研究湿化器设置温度以低于体表温度2 为标准 使气体进入呼吸

6、道后渐升至体温水平 可使相对湿度达到维持纤毛活动的生理要求 2020 4 25 2湿化方式的选择 2020 4 25 A套管外口的敷料湿化常规在气管套管口覆盖2层无菌盐水纱布 按时更换 痰液污染后及时更换 保持无菌 既可以保持有效的呼吸道湿润 又可防止空气中的灰尘进入呼吸道而继发肺部感染 但目前一般认为单纯使用此传统方法不能使气道充分湿化 一般不选用 2020 4 25 B间歇给药方式湿化液配置好后 用注射器每隔30分钟向气管内缓慢滴注5mL 可根据患者气道分泌物的黏稠度适当增减 时间5min 滴注应在吸气时为宜 张发等用注射器抽取湿化液3 5mL在患者吸气时自气管套管口快速加压注入气道 诱发

7、患者咳嗽 有利于痰液的咳出 大多数人认为 间歇给药易引起刺激性咳嗽 导致喘憋 SpO2下降 护士的工作量大 污染机会大 湿化液进入气道后分布不均 但用于吸痰前湿化可刺激气道引发咳嗽反射 使深部痰液易于咳出 湘雅二医院常用 2020 4 25 C输液器持续给药湿化法据报道 持续缓慢均匀地滴入药液 可使气管 支气管局部产生适应性和耐受力 从而减低局部刺激作用 使药液在局部保留一定时间 并随患者的吸气沉降于支气管肺泡等组织 这样 干燥的痰液得到充分湿化 有利于痰液排出 多数研究认为此湿化法优于间歇给药 但此湿化法滴速不易调节 湿化量也很难掌握 调节器可能自行滑动 故应注意避免湿化过度 应加强巡视 2

8、020 4 25 D微量泵湿化法 输液泵湿化法 按输液器湿化法排好气后 置于输液泵中 持续点滴 一般为4滴 min 可根据患者痰液黏稠度适当增减 2020 4 25 注射泵湿化法 用针筒抽取湿化液50mL装于微泵上 延长管一端与针筒乳头相连 另一端接输液针 调节适当的滴速 置入气管套管内 进行持续湿化 持续气道湿化不引起呛咳或刺激性咳嗽 符合人体气道湿化的要求 可根据痰液的黏稠度随时调节滴入速度 已有很多学者研究证明微量泵气道滴药湿化并发症少 效果明显优于注射器间断滴药湿化 该方法同时解决了输液器持续给药湿化法的缺陷 2020 4 25 E雾化式湿化法 超声雾化吸人法将雾化液加入超声雾化器的雾

9、化罐中 管道另一头接雾化面罩置于患者气管套管处进行雾化 通常每4 6小时1次 20min 次 对于缺氧患者采用小雾量 短时间 间歇雾化法 即每隔2小时雾化吸入10min 其特点是雾滴分子较大 易于黏附在气道壁上 使气道深部雾化效果降低 烟雾进入呼吸道后 需要吸气帮助完成 雾化器使用后必须消毒后才能给另一患者使用 对于严重缺氧患者不能适用 2020 4 25 氧气射流雾化法黄红玉等用0 45 盐水5mL注入面罩雾化罐内经氧气射流进行间断雾化 氧流量应调节为6 10L min 将面罩对准气管切开处 用细带固定于颈部 每2小时1次 每次15 20min 结果表明氧气射流雾化法较传统滴注湿化法刺激性咳

10、嗽发生率显著减少 PaO2 SaO2显著升高 氧气射流雾化改变了传统滴注湿化法的缺陷 其操作简单 安全 可靠 大大提高了气道湿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0 4 25 采用氧气射流雾化法 以氧气作为驱动力 利用氧流造成的负压直接将液滴变为微小颗粒 使药液雾化并推动雾化颗粒随着患者呼吸缓慢 均匀地进入气道深部 雾量温和 颗粒细小 对气道刺激小 不易引起刺激性咳嗽 同时又有氧疗作用 此雾化器可专人专用防止交叉感染 也有学者认为气管切开术后持续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持续气道湿化法 2020 4 25 持续氧雾化湿化法湿化液500ml插上输液管排好气后针头插入雾化器上胶布固定 雾化器以一延长

11、管与一次性气管套相连 管插管直接与雾化器相连 雾化器接上氧气装置 氧气流量为5L mim 湿化液滴速为每分钟4滴或5滴 雾化器内液量保持5mL 10mL 优选 2020 4 25 F人工鼻人工鼻又称温 湿交换过滤器 hleatandmois2tureexchanger HME 是一个轻巧而柔软的20cm长的接管 由数层吸水材料及亲水化合物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的过滤装置 它能模拟鼻的功能 将呼出气中的热和水汽收集并保留下来 以温热和湿化吸入的气体 吸气时气体经过人工鼻 热量和水分被带入气道内 保证气道获得有效 适当的湿化 同时 它对细菌有一定的过滤作用 能降低管路被细菌污染的危险性 2020 4

12、25 3湿化效果的判定 2020 4 25 湿化效果应以患者的症状和监测指标变化判定 同时应把这些症状和监测指标的变化与患者病情相结合 防止判断错误 延误患者治疗 2020 4 25 湿化效果可归为以下3种 湿化满意 痰液稀薄 能顺利吸出或咳出 导管内无痰栓 听诊气管内无干啰音或大量痰鸣音 呼吸通畅 患者安静 湿化过度 痰液过度稀薄 需不断吸引 听诊气管内痰鸣音多 患者咳嗽 烦躁 湿化不足 痰液黏稠 不易吸引出或咳出 听诊气管内有干鸣音 导管内形成痰痂 患者出现突然吸气性呼吸困难 烦躁 SpO2下降 2020 4 25 根据病人情况调节湿化液用量 A湿化过度时减少湿化液量 B湿化不足时增加湿化液量 2020 4 25 气道湿化只是我们ICU气切病人的一种护理措施 要很好的做好呼吸道的管理 翻身 拍背 吸痰都是必要的护理措施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 避免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的手卫生 ICU的通风消毒等综合治疗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2020 4 25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