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古诗词基础过关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30221700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古诗词基础过关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诗词基础过关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诗词基础过关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诗词基础过关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古诗词基础过关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古诗词基础过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古诗词基础过关(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沧海1观沧海1这首诗以“观”字总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立志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和开阔胸襟。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若”字表明是虚写,说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示的画面。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草木摇动,呼呼作响,海面上波涛汹涌,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4(2018福州)“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5

2、(2018福州)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6(2017新疆)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还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

3、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诗人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杨花、子规、明月。2赏析诗歌首句中“杨花”“子规”的作用。“杨花”是柳絮,写景的同时点明时令。杨花漫天飞舞,漂泊不定,形象地表现飘零之感;“子规”的鸣叫哀切,借物言情,表现出浓郁的离愁别恨,即作者对王昌龄的依依不舍之情。此外,“杨花”和“子规”还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3试简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诗的妙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4、是(D)A诗题中“左迁”一词的意思是贬谪、降职,这首诗是诗人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后所作。B首句中“杨花落尽”“子规啼”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诗的开头虽不见悲痛之句,但悲痛之意自现。C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之事的忧愁、不能当面话别的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D这首诗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朋友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之情,同时也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杨花落尽子规啼”情景交融,借助杨花飘落和子规啼叫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B“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作者听说被贬之地荒远、道路艰难、跨五溪才能到达,从中可

5、见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之情。C后两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怀之情,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D“夜郎”是古地名,与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不是同一个地方。这里联想到夜郎国,用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同情。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次北固山下3次北固山下1(2017连云港)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阔”字传

6、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渺。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2有学生将“海日生残夜”中的“生”误写为“升”,请你说说用“生”的妙处。“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从大海上孕育而出的情状,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生”又为“诞生”,有辞旧迎新之意,使整首诗歌意义更广阔。3从内容和写法上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句诗。内容上:点题,写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写法上: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交代了诗人客路行舟的美景;与尾联遥相呼应。4(2017南充)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或:日月流转,岁月更替。或:

7、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机。)5请赏析颔联第二句“风正一帆悬”。“正”指风顺而不猛,“悬”写出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样子。“风正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6(2018孝感)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7下列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D)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

8、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时光的象征,并将“白”“新”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天净沙秋思4天净沙秋思1(2015河池)请写出这首散曲的主旨句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透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完美地表达出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2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第一句中的“枯藤”“老

9、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觉得亲切,可仔细想想,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最后一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3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木兰诗5木兰诗1(2017福建)“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

10、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意对即可)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在表现什么?表现出战争的旷日持久与战斗的激烈悲壮。3本诗是如何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木兰这一形象的?诗中对木兰形象的塑造借助了对他人(或物)的描写来进行烘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军中悲壮、严肃的气氛,用环境描写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勋级之高、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木兰战斗之英勇与战功之卓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通过军中同伴的“惊忙”“不知”,从侧面表现木兰的非凡智慧

11、和才能。4(2017福建)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5下列对木兰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B“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迫,使故事更具传奇色彩。C“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三个对

12、偶句简洁明快,写出了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表现了女英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悍的尚武精神。D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繁简描写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登幽州台歌6登幽州台歌1(2016桂林)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伤。2(2016桂林)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悠悠”,辽阔,遥远。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异

13、同?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感叹生不逢时和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不同点:一个是感怀历史,一个是对未来的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表现出诗人的感慨。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第一句中的“古人”指古代的贤明君主,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际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B第二句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来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C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D尾句“独怆然而涕下”中“涕”的解释为“鼻涕”。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之情,表现了

14、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古人”在这里指古代的贤君,“来者”则指后世的明君贤士。C诗的第三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空间的宽阔与诗人的孤独作对比,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D诗的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面对辽阔的山河,诗人的这种情绪尤为浓烈,分外动人。望岳7望岳1(2017咸宁)“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一个“割”字写出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描绘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2(2017大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

15、意愿,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3(2017陕西)有诗评说,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杜甫的“心胸气魄”在他青年时期是胸怀天下、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在他经历“安史之乱”后,则表现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两者一脉相通,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和升华。4(2018恩施)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飞鸟归林,眼眶也似乎要裂开。5(2018恩施)通读全诗,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6(2018恩施)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_“钟”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