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初中物理分析能力专题训练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30220901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初中物理分析能力专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推荐--初中物理分析能力专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推荐--初中物理分析能力专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推荐--初中物理分析能力专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推荐--初中物理分析能力专题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初中物理分析能力专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初中物理分析能力专题训练(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物理分析能力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一辆轿车行驶的速度是100kmh,一辆自行车前进的速度是5ms,这表明()A.轿车行驶的路程一定比自行车多 B.轿车一定始终在自行车前面C.自行车的运动时间一定比轿车长 D.轿车运动得一定比自行车快2、茗茗家距学校1200m远,某天她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为了不迟到,她改以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的路程,她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A. 1.2m/s B. 1.25m/s C. 2m/s D. 2.5m/s3、如图所示,凸透镜焦距为f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同一方向移动了2f的距离,移动蜡烛的同时移

2、动光屏,使烛焰始终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A一直变小 B一直变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4、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30 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主轴移动到距凸透镜45 cm处,则成像的情况一定是()A、放大的实像 B、等大的实像 C、缩小的实像 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5、现有量杯、小酒杯(能浮在量杯中的水面上)、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通过实验测石块:体积,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质量,在水中受到的压强。能完成的是()A B C D6、从井中用绳提上一桶水时,手感到向下的拉力,这拉力的施力物体是()A地球 B.水 C.水和桶 D.绳子7、将体积相同

3、的木球和铜球浸没在水中,比较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则()A铜球大 B木球大C一样大 D无法确定8、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闭合开关S1、S2,电压表示数为9 V,电流表示数为1.5A;断开开关S2,电压表示数为6V则Rl和R2的阻值分别是( )A6 2 B6 3 C4 2 D4 39、如图所示,用铅笔芯做成一个滑动变阻器,移动左端的铜环可以改变铅笔芯接入电路的长度。开关闭合后,铜环从A端向B端滑动,电压表示数和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情况是( )A、电压表示数变大,灯变亮B、电压表示数变大,灯变暗C、电压表示数变小,灯变暗D、电压表示数变小,灯变亮10、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12

4、V。闭合开关S后,当滑片P从最右端滑到最左端的过程中,小灯泡的IU关系图象如图6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分别为( )A24W、9 B3W、6C24W、6 D3W、9二、填空题11、如图是两端开口的容器,从管左端吹气,在A、B两个管口处流体压强分别这PA和PB,则PAPB(选填“”、“”或“=”)12、让自来水流过如图所示的装置,当水流稳定后最后喷出的是 (选填“冷水”、“热水”或“温水”),管内P处的压强与Q处的压强比较哪一个大?答: 大. 三、实验,探究题13、“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

5、得出物理规律。如图所示是伽利略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验设想的步骤有:减小右边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该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继续减小右边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1)请将上述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只填写序号)。(2)在上述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理。下面关于这些事实和推理的分类,正确的是 ( )A是事实,是推理 B是事实,是推理C是事实,是推理 D是事实,是推理(3)请你再列举一个教材上理想实验的实例: 。14、在

6、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邹同学用一块海绵和两块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砖块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仔细观察,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海绵的_程度来确定(2)分析比较图乙和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_(3)分析比较图_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4)进一步综合分析图甲、乙、丙和丁的实验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_15、小强同学为了探究“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跟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进行实验,步骤如下:先用双面胶把一个100g的砝码固定在50cm长的一块弹性薄钢片上,将钢片的左端固定在桌子的一端;接

7、着缓缓抬起钢片右端,与水平方向成一定夹角;继续抬高右端,增大钢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现象依次如图甲、乙、丙所示(1)该实验中,是通过观察 判断物体对斜面压力的大小(2)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随斜面倾斜程度的增大而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若继续增大斜面倾斜程度,直到与水平方向垂直,则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为(4)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还与什么因素有关?请你再提一个猜想: 16、小强利用U形管压强计和装有水的大烧杯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前,他注意到U形管两边的液面已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甲所示。(1)当他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后,发现U形管两端液面如图乙所示的情景,则实验装置可能

8、出现了_问题。(2)排除故障后,他重新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发现随着金属盒没入水中的深度增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逐渐变大,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_有关。(3)接着小强要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则应保持_不变。(4)小强保持丙图中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并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实验情形如图丁所示。比较丙、丁两次实验,小强得出了“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的压强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可靠?_。原因是:_。17、小虎同学利用注射器(容积为V)、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估测大气压的值。(1)实验时,首先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9、这样做的目的是 。(2)如图所示,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的活塞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L,则大气压的值可表示为P= 。(3)实验过程中注射器筒内漏进了少量空气,则测得的大气压值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4)实验室有甲、乙两个注射器,活塞的横截面积分别为0.5cm2和2cm2,若弹簧测力计量程为10N,实验时应选用 (填 “甲”或“乙”)注射器,理由是 。18、图所示的装置上方为一个粗细不均匀的两头开口的玻璃管,管下连通一个装有红墨水的U形管AB。当用吹风机向玻璃管中吹风时,出现的现象是_ 。19、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0、各种小汽车已经走进我们的家庭。仔细观察和思考,可以发现小汽车的一些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有关,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1)小汽车的外形设计成流线型(如图所示),当小汽车在水平路面上高速行驶时对路面的压力比静止时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其原因是 。20、为了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你觉得合理的实验顺序是_。(2)选用其他液体多次实验后,可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_。(3)图乙中,浸没在水中的合金块匀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合金块所受的浮力_(选填“变大”“不

11、变”或“变小”)。(4)合金块的密度是_。21、资料显示:牛奶中掺水量越多,牛奶密度越小。小丽想通过测定密度来比较二种牛奶品质的优劣,她自制了一个可测液体密度的“浮标” 在竹筷子下面缠绕一些铁丝,如图甲所示。(1)纯牛奶是_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分别将“浮标”浸人A 、B 两牛奶中,待静止后,筷子上与液面相平的位置分别标记为A 和B ,如图乙所示。比较标线A 和B 的上下位置,可知A 、B 牛奶的密度为A_B,由此可知A 、B 牛奶品质的优劣。(3)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发现“浮标”杆上的二条标记线靠得很近,为了更易区分,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浮标”的建议_。22、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

12、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金属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实验步骤如下:(1)按如图甲的方法测出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小为_N。(2)按如图乙的方法测出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大小为_cm3。(3)用公式F浮水gV排计算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N。(4)比较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可知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会_(选填“上浮”“悬浮”或“下沉”)。23、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钩码重G(N)钩码上升高度h(m)绳端拉力F(N)绳端移动距离s(m)机械效率120.10.90.374.1%220.10.70.557.1%330.11.20.383.3%(1)从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分析得出:第一次实验数据是用_(填“甲”或“乙”)实验装置测得的.(2)分析比较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