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练习:5 地壳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30214077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3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练习:5 地壳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练习:5 地壳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练习:5 地壳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练习:5 地壳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练习:5 地壳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练习:5 地壳运动规律 Word版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ks5u专题提升练5地壳运动规律能力升级练第10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全国卷,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第13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降水较少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风化物粒径

2、较小A.B.C.D.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答案:1.C2.B3.B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河流堆积地貌。第1题,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河流、沟谷越多,则形成的洪积扇越多,结合图中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处的河流、沟谷可知C项正确。第2题,洪积扇堆积物中颗粒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搬运能力的影响,图中显示甲地洪积扇所在河流的上游为低山,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落差小,流速较缓,加上河流较长,故洪积扇堆积物中的砾石较少,故选B项。第3题,图中显示,贺兰山东麓

3、南部地区山地落差大,河流短促,搬运能力强,故洪积扇中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而堆积物中数量较少、颗粒较小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远离山口的冲积扇边缘,形成的土层浅薄。故选B项。(2019山东济南三模)张掖祁连山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分层、四壁陡峭、色彩斑斓而神奇。下图为其形成初期岩层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46题。4.张掖丹霞地貌中多七彩岩层,不同颜色岩层交替呈现的原因是()A.流水在溶蚀作用过程中,岩层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B.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不同,导致岩层破坏程度不同C.冷热干湿的气候频繁交替出现,形成沉积色彩交互的地层D.地壳运动过程中,岩浆侵入形成了不同颜色的变质岩5.图示地

4、貌地区,垂直节理发育后,地表岩石最易风化破碎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6.结合材料推测张掖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外力沉积B.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C.地壳运动外力侵蚀岩层弯曲外力沉积D.外力侵蚀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答案:4.C5.D6.B解析:第4题,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沉积岩。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各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侵蚀,以及岩性不同和温度差异,在光线照射下,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在冷热干湿的气候频繁交替出现的条件下,形成沉积色彩交互的地层。第5题,图中岩层发生弯曲形变,为褶皱。其中岩层向

5、下弯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风化破碎;岩层向上弯曲处为背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岩层易风化破碎。甲、丁处为背斜,其中丁处岩层有明显断裂,岩层更易风化破碎。第6题,丹霞地貌属侵蚀地貌。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三类岩石属于沉积岩,应形成于地势低洼处;河湖地势低洼,更利于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形成后,随着地壳的运动,岩层发生弯曲形变并被抬升,后经外力侵蚀形成现在的丹霞地貌。(2018全国卷,67)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第78题。7.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

6、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8.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答案:7.A8.C解析:第7题,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其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贝加尔湖最可能是地壳断陷集水而成。第8题,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说明入湖泥沙较多,但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湖底在不断陷落。(2019安徽安庆二模)牛轭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后的遗留河道,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经历若干年后变成封闭的浅水湖泊。辽河下游平原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水流较缓,河曲发育,河道变迁频繁,平原上遗留很多废河道和牛轭湖。下图示意不同年份下

7、辽河下游的河道演变过程。据此完成第911题。9.右图中甲、乙、丙、丁表示1984年、1988年、1992年、2002年辽河下游河道,其对应正确的是()A.甲1984年B.乙1988年C.丙1992年D.丁2002年10.在辽河下游地区,牛轭湖()A.19632013年,演变呈增强趋势B.19631984年,已形成的面积扩大,新的快速发育C.19842002年,已形成的逐渐消亡,新的大量形成D.20022013年,演变近乎停滞11.牛轭湖形成后,新的河道()A.流程延长B.流速增大C.流量减小D.河床变浅答案:9.C10.D11.B解析:第9题,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道的冲

8、刷与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根据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判断,其发展先后顺序对应是1984年丁,1988年甲,1992年丙,2002年乙。第10题,辽河下游牛轭湖50年(19632013年)演变呈减缓趋势。其中,19631984年已形成的牛轭湖不断演变消亡,新的牛轭湖快速发育;19842002年已形成的牛轭湖逐渐消亡,少有新的牛轭湖形成;20022013年,牛轭湖的演变近乎停滞。第11题,牛轭湖的形成与曲流发展有关。牛轭湖形成后,河道裁弯取直,与原有河道相比,新河道流程变短,流速、流量增大;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

9、新的河道泥沙淤积减少,河床变深。二、综合题(共56分)12.(3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湿润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丹娘沙丘是其中之一。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49月降水丰富,占全年的80%90%,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人们生产活动以放牧、种植和林业为主,生活能源来自薪柴。(1)分析图示河谷冬春季节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2)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8分)(3)试描述雅鲁藏布江该河段的水文特征。(8分)(4)判断图中公路由于人类活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0、。(8分)答案:(1)滥砍、滥伐、滥牧导致区域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成为风沙活动的沙源。(2)每年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3)流量较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水流平缓;含沙量较大。(任答三点)(4)滑坡或泥石流。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坡地植被;调整区域生活能源使用结构;限牧、禁止乱砍滥伐;加固陡坡等。解析:第(1)题,河谷风沙活动的沙源来自

11、河谷,而河谷中的泥沙则来自上游河流和两岸山区的水土流失,并在该河段堆积形成河道中的沙洲。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干旱,河流水位下降,沙洲露出河面,在大风经过江面形成的涡旋上升气流作用下,形成风沙天气。第(2)题,沙丘的形成要考虑风力变化、沙尘来源,而风力减小的原因主要是地形等的阻挡作用。第(3)题,河流水文特征需要从水量、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水速等方面回答。第(4)题,图中公路主要沿河流沿岸山麓地带修建,在当地地形、气候、植被及公路建设和农业活动等条件下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御措施主要从保护植被、恢复植被等生物措施和加固陡坡等工程措施思考。13.(26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2、。材料一红海剖面示意图。材料二甲、乙两河流域分布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推测红海地质作用的发生过程。(8分)(2)根据材料二,比较甲、乙两河下游水文、水系特征的差异。(10分)(3)根据材料二,分析甲、乙两河河口地区人口密集的主要自然条件。(8分)答案:(1)水平张裂岩浆喷出断裂下陷外力堆积。(2)甲河自南向北流,乙河自北向南流;甲河下游流域面积小于乙河;甲河下游比乙河下游流程长;甲河下游支流少,水系不发达,乙河下游支流多,水系发达;甲河下游流量小于乙河下游流量。(3)甲河:流经地区气候干旱,人口沿河分布,靠近水源地,取水便利;河流沿岸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乙河:沿河地势低平,利于基础设施建设。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红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生长边界上,首先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形成玄武岩,然后断裂下陷海水侵入形成海洋,最后泥沙堆积形成上层堆积物。第(2)题,甲河为尼罗河,乙河为湄公河,两条河流下游水文特征主要在水量上存在明显差异,而水系特征在流向、流域面积、支流多少等方面差异明显。第(3)题,主要考查河流对人类活动发挥的功能,除提供水源和水运外,河流沿岸形成的冲积平原、三角洲也利于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 8 -实 用 文 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