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0194406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专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专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专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专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测试内容及要求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1. 了解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2. 了解“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兴起春秋战国时期(1)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2)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2秦汉时期艰难发展(1)政策: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2)特点: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3隋唐时期发展(1)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4宋元时期繁荣(1)原因:商业环境

2、相对宽松。(2)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5明清时期继续繁荣(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出现晋商和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思维点拨虽然隋唐到明清商业不断发展,但政府重农抑商的压制政策一直存在,因此其发展一直是艰难的,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居次要地位。概念阐释1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2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

3、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时期宋朝以前宋朝政策严格控制放松控制商业地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政府管理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经营时间按时开市、闭市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表现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扬一益二”的局面形成。图解识记“市”

4、“坊”的发展与演变易错易混正确辨析“市”“草市”“夜市”(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草市”不是“市”。(3)“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1)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5)清朝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1)官府控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2)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易错易混正确认识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并非取消一切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朝开放广州一处口岸与外国通商。主题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其特点1先秦时期的商业材料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司马

6、迁史记史料解读白圭是战国时期的大商人,关键词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若猛兽挚鸟之发”“犹之谋”。问题思考据材料,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及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提示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特点:战国时期出现大商人。2唐朝商业的发展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唐李白估客乐材料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史料解读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经营的状况。问题思考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其原因。提示概况:唐朝时,商品贸易活跃,一些商

7、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出现不受时间限制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原因:唐朝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海外贸易的繁荣。史论总结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有早市、夜市等,城郊和乡村有草市等。(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

8、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主题二古代城市的变迁1西汉至宋代城市的发展材料一下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材料二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史料解读材料一中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说明城市政治功能突出。材料二中划线部分说明宋代坊市界限

9、被打破,商业街取代了原来的“市”。问题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明清城市的发展材料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中国古代商业史史料解读由划线部分“向农村延伸”和“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这两个关键信息得出其特点。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归纳明清城市发展具有什么特点?提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史论总结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1)从城市的功能看,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

10、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2)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城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3)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荣,政府对市的限制有所放松。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4)从城市经济发展看,明朝中后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5)从地区分布看,古代城市的发展呈现不断南移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1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

11、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D起源于农村的“草市”答案B解析在画像砖中,由“北市门”“南市门”可见交易必须在指定的地方进行,故B项正确。2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中国“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其依据是()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早市夜市普遍且昼夜相连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含有近代商业因素的表现是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它是商业发展的媒介,故B项正确。3(2016江苏盐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学者吴晓波的浩荡两千年指出:宋代之后

12、,市集禁令取消,非官营的“草市”、墟市以及庙院集市日渐扩张,不过它们的功能都非常传统,无非为方圆几十里的农户提供日常消费品。此材料揭示了宋代的市()A突破时间限制B没有官府管理C服务设施完备D功能没有本质突破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时间界限被打破,故A项错误;宋代市集受官府控制减少,但不是没有官府管理,故B项错误;从材料“不过它们的功能都非常传统”,可知材料没有体现市集服务设施完备,故C项错误;从材料“不过它们的功能都非常传统,无非为方圆几十里的农户提供日常消费品”,可知反映出宋代市集禁令虽然取消,但功能没有本质突破,故D项正确。4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

13、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对材料理解较为合理的是()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商品经济发达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D劳资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商标侵权案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5(2017江苏盐城期末)明代由于大部分文人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因而出现了大量文人为商人写墓志铭的现象。这说明()A明代政府不再实行抑商政策B八股取士堵塞文人仕途C商人成为明代社会主流群体D文人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答案D解析文人甘心给商人写墓志铭,与传统观念对商人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反映出文人价值观的变化,故D项正确。6(2017江

14、苏徐州学业水平测试)商业是古代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臻(聚集),万物之所殖者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盐铁论力耕材料二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东京梦华录卷三材料三(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摘编自南翔镇志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殷富大都”的特点,判断其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经济发展情况。(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1)特点:位于交通便利处;商业繁荣;出现富商大贾。朝代:西汉。 (2)表现: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服务业发展;夜市繁荣。影响:打破坊市界限。经济功能增强。(3)新发展:商业市镇繁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徽商)。 关系:互相促进。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