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线索串联专题一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课件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0188263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5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线索串联专题一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线索串联专题一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线索串联专题一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线索串联专题一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线索串联专题一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线索串联专题一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线索串联专题一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线索1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一 中国古代的统一王朝1 秦朝 公元前221年 秦国先后兼并六国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2 汉朝 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使西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3 西晋 公元280年 西晋灭吴 统一全国 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4 隋朝 公元589年 隋军南下灭陈 统一全国 隋朝首创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开通大运河 为统

2、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后来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唐朝 唐太宗时的 贞观之治 武则天时的 贞观遗风 唐玄宗时的 开元盛世 这三个开明治世前后贯通 形成了我国封建时代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6 元朝 1279年 元朝统一全国 忽必烈进行制度改革 推行行省制度 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奠定了今天我国省制的雏形7 明朝 1368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 结束了元朝末年混乱的局面 巩固了国家统一8 清朝 1 册封达赖和班禅 设置驻藏大臣 实行 金瓶掣签 制度 加强了中央府对西藏的管辖 2 平定准噶尔部 回部贵族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重新统一新疆 促进了新疆同中原地区的交流 对巩固我国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 专制主

3、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 背景 春秋 春秋时期 分封制遭到破坏 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 天子反而需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导致诸侯争霸战争不断2 形成 战国 法家思想和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3 确立 秦朝 1 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 总揽全国一切军大权 中央设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2 统一货币 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3 统一文字 实行 焚书坑儒 加强了思想控制 巩固了统治 4 巩固 西汉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接受

4、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 兴办太学 使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强化监察制度 设置内外朝 设司隶校尉 刺史等 通过举孝廉等选官制度 将儒学与仕途结合起来 铸造五铢钱 实行盐铁官营 派张謇出使西域 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5 完善 隋唐 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度 唐朝时加以完善 加强了中央集权 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废五铢铸开元通宝 标志着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 元宝的演变 6 发展 元朝 1 元朝始创行省制度 中央设立中书省 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2 设立宣院和澎湖巡检司 加强对西藏和琉球 今台湾 澎湖列岛的管辖7 加强 明朝 在中央 废丞相 撤中书省 由六部分理朝 在地方

5、 废行中书省 设三司 设立厂 卫特务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 实行削藩策8 顶峰 清朝 清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康雍乾三朝大兴 文字狱 实行思想文化的高度专制 使中央集权达到顶峰9 产生的根源 1 经济根源 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 2 社会根源 战国时期 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封建统治和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需要 3 思想根源 战国时期 法家学派宣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 10 作用 1 积极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 物力和财力 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 有利于社会发展 在统一的环境下 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为

6、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 消极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 败等现象 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独尊一家 钳制了思想 压抑了创造力 造成人民的愚昧 封建社会末期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束缚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败之风 三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 治中心的迁移 1 第一阶段北方 主要在黄河流域和关中平原地区 从夏商周三代到北宋灭亡的三千多年间 中国的治中心多在黄河流域 其中建都时间最久的城市是长安 今西安 其次是洛阳 自秦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 长安和洛阳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治中心2 第二阶段南方 长江流域 1127年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 后 中国的治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

7、到长江流域的江南地区 杭州和南京一度成为偏安的南宋的治中心3 第三阶段北方 以北京为中心 由于北京具有极强的战略地位及出于对全国统治的需要 从元至清 北京成为中国的治中心4 主要迁移方向 自西向东迁移 线索2中国古代的统治策及吏治措施一 中国古代的统治策1 秦 治上 在中央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经济上 统一货币 度量衡 文化上 统一文字 思想上 焚书坑儒 法律上 将秦律进行修订 颁行全国 交通上 车同轨 修驰道 凿灵渠 军事上 北筑长城 开发南疆2 汉 1 治上 颁布 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 中央设司隶校尉 地方设刺史 2 经济上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

8、营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 3 思想上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4 文化上 推行儒学教育 在长安设太学 地方设立官学 3 唐 1 唐太宗 治上 沿袭和完善隋朝的 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 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教育文化上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重视文化教育 扩充国学规模 2 唐玄宗 重视地方吏治 对军事制度 财制度 漕运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4 元 建立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宣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今台湾 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机构 部编版教材 5 明 1 明太祖 朱元璋 治上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 撤销中书省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

9、设三司 设特务机构 锦衣卫 思想文化上 科举考试采用 八股取士 制造文字狱 2 明成祖 朱棣 设立内阁 建立内阁制度 设特务机构 东厂6 清 治上 康熙帝设南书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思想文化上 大力推崇儒学 实行 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 二 中国古代的吏治措施1 秦 1 在中央设丞相 分管行 太尉 分管军事 御史大夫 分管监察 地方设监御史 2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郡 县长官由皇帝任免 3 把中央和地方郡县长官的任免权收归于皇帝 官僚治取代贵族治2 汉 1 官制基本沿袭秦朝制度 2 创立察举制 让地方举荐有才学的人入朝做官 3 强化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司隶校尉 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在

10、地方建立刺史制度 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4 用儒家思想教育官员 在长安兴办太学 以儒家的 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 作为教材 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3 隋唐 1 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加强了皇权 唐朝时对其进行完善 2 隋朝时创立的科举制 在唐朝得到完善和发展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4 宋朝 1 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 2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 实施三年一换制度 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3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以分知州的权力 4 在中央设枢密院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5 元朝 元世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 行汉法 行仁 不嗜杀 的建议 施行 治国

11、安民 的方略 广开言路 整顿吏治 注重农桑 以 户口增 田野辟 赋役平 作为官吏绩好坏的标准 6 明朝 1 废除丞相 撤销中书省 由六部分理朝 直接对皇帝负责 2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以资顾问 但大学士没有决策权 明成祖朱棣时期形成内阁制度 3 设立东厂 锦衣卫特务机构 加强对百姓和官吏的监察7 清朝 1 清朝初年沿用明朝的内阁制和六部制 但还保留着议王大臣会议制度 2 康熙帝时 设南书房 削弱议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3 雍正帝时 在中央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 线索3维护国家统一一 反抗外来侵略1 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后期 我国沿海地区倭患严重 威胁沿海居民的正常生

12、活 1561 1565年 戚继光率军将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安全2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 郑成功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 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3 雅克萨之战 1685年和1686年 康熙帝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 1689年 中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 都是中国的领土 二 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 东北地区 1 秦朝 设辽东郡 2 唐朝 设黑水都督府 渤海都督府 713年 室韦都督府 791年 3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 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 4 清朝 在东

13、北设立黑龙江 吉林 盛京三个将军辖区2 西北地区 1 西汉 公元前60年 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今新疆一带 西域都护的设置 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归中央管辖 2 唐朝 唐太宗时设置安西都护府 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 管辖西域 3 元朝 设甘肃行省和岭北行省 4 清朝 清府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叛乱后 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 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 直接掌管蒙古各部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 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1884年清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3 西南地区 1 秦朝 秦朝征服百越后 设象郡 桂林郡和南海郡 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 2 汉朝 在西南夷地区

14、今云南 贵州等地 设郡 3 元朝 元朝统一全国后 设四川 云南行省 4 西藏 1 元朝 在中央设宣院 在西藏地区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由宣院直接统辖 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区域 2 清朝 顺治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 达赖喇嘛 的封号 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 班禅额尔德尼 的封号 清府规定 以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府的册封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代表中央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乾隆帝制定 金瓶掣签 制度5 台湾 1 三国 吴 230年 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派卫温率军到达夷州 今台湾 2 元朝 设立澎湖巡检司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这是历史上中

15、央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机构 3 明朝 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地区 4 清朝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府设立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 1885年 正式设立台湾行省 原因类 设问关键词 为什么 背景 条件 因素 目的等 1 我国古代能长时间保持国家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1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发展与完善 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2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强化 从而使统一成为历史潮流 3 杰出人物的作用 如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等为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4 中国拥有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 5 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结果类 设问关键词 意义 影响 评价 功绩 作用

16、价值 结果 贡献等 2 中国封建国家统一的影响有哪些 保持了社会的安定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加强了民族交融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促进了对外交往的发展 对抵御外来侵略 提升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3 我国古代管辖边疆地区所采取策的特点及影响 1 特点 突出有效 直接的统治 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 贯彻 夷夏之辨 的思想 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2 影响 扩大了国家的疆域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巩固了国防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过内容类 设问关键词 怎样 如何 历程 内容 经过 措施 表现 史实等 4 如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治制度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领导地方 地方听命于中央 皇权至高无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这一特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基本未变 变化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其他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