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中医治疗知识讲稿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0144133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4.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的中医治疗知识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风的中医治疗知识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风的中医治疗知识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中风的中医治疗知识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中风的中医治疗知识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风的中医治疗知识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的中医治疗知识讲稿(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风的中医治疗 宁波市康复医院刘迪 内容 概述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注意事项 4 基本病理 诱因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起源于 黄帝内经 偏枯 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 内居营卫 营卫稍衰 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 风的含义 六淫外邪之一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注 六淫 七情 八纲 阴阳 表里 虚实 寒热 四诊 望 闻 问 切 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或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 半身不遂 或不经昏仆而喎僻不遂等为主要的病症 因发病急骤 变化迅速 与自然界里风性善行而数变相似 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 故曰中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二 病因病机 外风论 正气先虚 然后风邪偏中

2、于身之半 以致营卫气血运行受阻 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而发半身不遂之偏枯 外风说 在 内经 至唐宋时代盛行 内风论 又称肝风 是机体阳气抗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表现 包括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等 近代将内外风相合 才标志着完善的中风理论得以形成 中风 4瘀 3痰 2火 1风 5虚 病机 风 1 外风 风邪所致 风气通于肝 2 内风 七情所伤 劳倦过度 热极生风 或久病耗血 年老精亏血少等 表现为手足震颤 肢体麻木 屈伸不利甚或抽搐 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等 火 包括肝火 心火 胃火与阴虚火旺等内生火热 实火常见原因 情志过激 气郁化火 情志不遂 或忿郁化火 肝郁化火 或劳神过度 五志过极

3、 心火暴甚 饮食失节 嗜欲偏颇 积热内蕴虚火责之阴亏水不涵木 水不制火 木火生风 则肝阳化风 肝风内动 风火相煽 痰 痰 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其形成与肺 脾 肾 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肥 贵人生活优裕 嗜食肥甘 脾之运化不及 聚湿生痰 痰郁化热 阻滞经络 蒙蔽清窍 发为中风 瘀 指凝于脉中之血 或溢于脉外的 离经之血 亦指流行不畅而郁滞之血 瘀血理论在近代日益受到重视 现代则随着对 活血化瘀 方药的深入研究及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 确立了其地位 虚 指正虚肝肾阴虚脏腑久虚精血亏虚气血两虚元气虚 气虚等等在中风病机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注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中风的发生 正气亏虚

4、心肝肾等脏阴阳失调 痰阻血瘀 外邪乘虚而入之本虚标实之证 气血素虚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 瘀血阻滞痰热内蕴阳化风动血随气逆 脑脉痹阻血溢脑脉之外 发为中风 三 辨证论治 一 辨中经络 中脏腑 中经络 虽有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 但意识清楚 中腑 二便闭塞不通 虽有神志障碍但无昏迷 中脏 肢体不用 昏不知人 二 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治疗原则 1 中经络 平肝熄风 化痰祛瘀通络为主2 中腑 通瘀泄热 治疗原则 3 中脏闭证 治当熄风清火 豁痰开窍通腑脱证 救阴回阳固脱内闭外脱之证 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4 中风恢复期 后遗症 多为虚实兼夹 扶正祛邪 标本兼顾 一 脉络空虚 风邪入中

5、二 肝肾阴虚 风阳上扰 三 闭证 阳闭 阴闭 四 脱证 五 后遗症 症治分类 脉络空虚 风邪入中 1 症状 1 主症 肌肤不仁 手足麻木 突然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 口角流涎 甚则半身不遂 2 兼症 或兼见恶寒 发热 肢体拘急 关节酸痛等症 3 苔脉 苔薄白 脉浮数 2 治法 祛风养血 行血通络 3 主方 大秦艽汤加减 小续命汤 大续命散4 常用药 秦艽 羌活 防风 白芷 细辛 解表祛风地黄 当归 川芎 赤芍 养血行血白术 茯苓 健脾祛湿 二 肝肾阴虚 风阳上扰 1 症状 1 主症 突然发生口眼歪斜 舌强语蹇 或手足重滞 甚则半身不遂等症 2 兼症 平素头晕头痛 耳鸣目眩 少寐多梦 腰酸膝软 3

6、苔脉 舌质红或苔腻 脉弦细数或弦滑 2 治法 育阴潜阳 镇肝熄风 3 主方 镇肝熄风汤加减 4 常用药 白芍 玄参 天冬 滋阴柔肝熄风龙骨 牡蛎 龟板 代赭石 镇肝潜阳牛膝 引血下行天麻 钩藤 菊花 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加减应用 痰热较重者 加胆星 竹沥 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心中烦热者 加栀子 黄芩以清热除烦 头痛较重者 加羚羊角 石决明 夏枯草以清熄风阳 如有抽搐者 加全蝎 蜈蚣 僵蚕以熄风止痉 肢体麻木者 加陈皮 半夏 茯苓 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风痰 三 闭证 阳闭 阴闭 阳闭 1 症状 主症 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 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兼症 面赤身热 气粗口臭 躁扰不宁

7、 苔脉 苔黄腻 脉弦滑而数 2 治法 辛凉开窍 清肝熄风 3 主方 灌服或鼻饲至宝丹 或安宫牛黄九 用羚羊角汤加减以清肝熄风 4 常用药 羚羊角 清肝熄风菊花 夏枯草 蝉衣 使火降风熄 则气血下归龟板 白芍 石决明 育阴潜阳丹皮 生地 凉血清热 阴闭1 症状 主症 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 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兼症 面白唇暗 静卧不烦 四肢不温 痰涎壅盛 苔脉 苔白腻 脉沉滑缓 2 治法 辛温开窍 豁痰熄风 3 主方 用苏合香丸以辛温开窍 用涤痰汤加减以豁痰熄风 4 常用药 半夏 橘红 茯芩 竹茹 燥湿化痰菖蒲 胆南星 开窍豁痰枳实 降气利风痰下行 四 脱证 1 症状 突然

8、昏仆 不省人事 目合口张 鼻鼾息微 手撒肢冷 汗多 大小便自遗 肢体软瘫 苔脉 舌痿 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2 治法 益气回阳 扶正固脱 3 主方 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 4 常用药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大补气阴附子 回阳救逆 五 后遗证 一 半身不遂 1 气虚血瘀 脉络痹阻 治法 益气活血 通经活络 主方 补阳还五汤加减 2 肝阳上亢 脉络痹阻 患侧僵硬拘挛 治法 平肝潜阳 熄风通络 主方 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酌加搜风通络药 如地龙 僵蚕 桑枝 络石藤等 二 语言不利 l 风痰阻络治法 祛风除痰 宣窍通络 主方 解语丹加减 医学心悟 方中天麻 全蝎 胆南星 天竺黄等平肝熄风祛痰 远志 菖蒲

9、郁金 木香宣窍利气通络 2 肾虚精亏治法 滋阴补肾利窍 主方 地黄饮子去肉桂 附子等温阳药 加杏仁 桔梗 木蝴蝶等开音利窍 3 肝阳上亢 痰邪阻窍治法 平肝潜阳 化痰开窍 主方 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石菖蒲 远志 胆南星 天竺黄 全蝎以平肝潜阳 化痰开窍 三 口眼歪斜 1 症状 1 主症 口眼歪斜 2 兼症 伴见肢体麻木 3 苔脉 舌淡 苔白腻 脉弦滑 2 病机 风痰阻络 3 治法 祛风除痰通络 4 主方 牵正散加味 方中白附子祛风 化痰 通络 僵蚕 全蝎熄风 化痰 镇痉 本方用散剂吞服较用汤剂疗效为佳 5 加减 口眼瞤动者 加天麻 钩藤 石决明以平肝熄风 加减 应用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可贯穿于

10、脑梗塞治疗的整个过程 在此基础上可辨证加药 如丹芪偏瘫胶囊 灯盏花素片等 合并肺感染 可用千金苇茎汤加味 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可用三七粉冲服 白及煎服 大便不通 大承气汤口服或灌肠 尿路感染 八正散 针灸治疗方案 针灸对中风发生的病机 石学敏院士认为 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在于 肝风挟痰浊 瘀血上蒙脑窍 致窍闭神匿 神不导气 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 针刺治疗是要重视督脉穴位和心包经穴位的选用 治法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主穴 内关 人中 三阴交辅穴 极泉 尺泽 委中 风池 完骨 天柱 操作内关 直刺1寸 行捻转泻法1 3分钟 人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2寸 将针向一个方向旋转360度 让肌纤维缠绕针身

11、 然后作雀啄泻法10次 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佳 三阴交 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夹角进针1 1 5寸 行提插补法 以下肢抽动3次为佳 极泉 在原穴下1寸进针1 1 5寸 行提插泻法 使上肢抽动3次为佳 尺泽 直刺1寸 提插泻法 使上肢抽动3次为佳 委中 抬腿45度 直刺1寸 提插泻法 使下肢抽动3次为佳 风池 完骨 天柱 直刺1 1 5寸 行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以局部酸胀为度 内关 人中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风池 完骨 翳风 合谷 上廉泉 金津玉液放血 方义内关 心包经穴 调理心气 活血行血 为脑神恢复提供物质基础 气血 人中 督脉穴 督脉入络脑 可醒脑开窍 三阴交 足三阴交会穴 可滋补

12、肝肾 极泉 尺泽 委中 疏通上下肢经络 风池 完骨 天柱 疏调头部气血 通脑络 补脑髓 配穴 假性延髓麻痹后吞咽困难 加翳风 廉泉 金津 玉液 咽后壁点刺 呃逆 天突 中脘 攒竹 内关 或扶突 手指握固 加合谷 手指麻木 加十宣点刺 八邪 小便不利 潴留或尿失禁 加中极 关元 曲骨 阴陵泉 秩边 颈项强痛 加风府 哑门 颈夹脊 便秘 外水道 外归来 丰隆 支沟 睡眠倒错或失眠 上星 百会 四神聪 华佗夹脊或照海 申脉 印堂 百会 风府 足内翻 丘墟透照海 血管性痴呆 上星 百会 四神聪 风池 四白 太冲 注意事项 急性期强调综合救治活血化瘀宜早用 痰瘀同治可常选通腑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急性期强调

13、综合救治 中风之病 病因病机复杂 重者病情危笃 变化迅速 单靠内服药物 难以应付在诊断 辨证明确的前提下 对中风病应早期应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救治 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是取二者之长 争取达到最佳的疗效 而不是攀比各自在治疗中的比重占多少 活血化瘀宜早用 痰瘀同治可常选 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明中风急性期重点运用活血化瘀药是合理的活血化瘀药物对凝血机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使用活血化瘀药能提高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痰瘀共患是中风病的常见证候 在临床上常采用痰瘀同治之法 通腑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中风病者 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大便秘结或大便困难 重症患者尤为多见便干便秘 舌苔黄腻 脉弦滑为腑实证突出的三大特征只要不是中风脱证 或者大便泄泻失禁 即使没有明显腑实证 中风病发 重症或闭证患者 都可以即时开始给予通腑治疗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