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与能源基地建设 必3.ppt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0114612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与能源基地建设 必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与能源基地建设 必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与能源基地建设 必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与能源基地建设 必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与能源基地建设 必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与能源基地建设 必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与能源基地建设 必3.ppt(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一节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1课时资源开发条件与能源基地建设能源的分类1 可再生能源包括 水能 风能 生物能 潮汐能 等 太阳能 2 非可再生能源 主要指 石油 等矿物能源 其储量对人类历史来说是有限的 而且开发利用不当 容易造成 的破坏 煤炭 天然气 生态环境 资源开发条件1 煤炭资源丰富 开采条件好 丰富 分布范围 广 煤种齐全 煤质优良 开采条件好 储量 2 市场广阔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继续增加 我国以 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 煤炭 3 位置 交通比较便利 适中 能源基地建设1 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挑战 1 人均 少 资源量

2、 2 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3 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4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5 安全受到威胁 能源 2 采取措施 1 扩大煤炭开采量目的 满足全国对煤炭的需求 措施 扩大煤炭的 增加产量 开采规模 结果 形成 平朔 西山 沁水 霍西 河东等 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大同 2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目的 缓解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措施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 结果 形成了以 运输为主 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 运路网体系 铁路 3 加强煤炭的 加工转换 交通压力 目的 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和推动我国能源 的调整 消费结构 措施 建设 发展炼焦业 坑口电站 结果 提高了能源输出结构水平和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1 下列能源

3、中 属于非可再生能源的是 风能 太阳能 天然气 煤炭 B D A C 答案 C 2 下列属于山西煤炭资源突出特点的是 A 分布范围广 全省有60 的土地下有煤田分布B 煤种齐全 全国十大煤种 山西省都有分布C 煤质优良 具有低灰 低硫 低磷 发热量低的特点D 开采条件好 煤田多为中厚煤层 埋藏深 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答案 B B 目前世界和中国的能源消费都以煤炭为主C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 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D 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 世界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答案 C C 煤层气储量丰富D 煤质优良 具有低灰 低硫 低磷 发热量高的特点 答案 B 答案 B 一

4、能源的分类 二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评价 图3 1 1 教师专享 知识经纬 目前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 原因 1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 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 2 我国高能耗的工业发展快 加速了能源紧张 3 能源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 4 能源勘探 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5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6 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2 解决措施 1 采取多元化进口石油战略 2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3 加大能源勘探 开发力度 特别是西北 沿海等重点地 区的勘探力度 提高能源产量 4 加快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川气东输等工程建设 5 稳妥发展核电 我国已在常规能源资源少 人口稠密 工农业发达且能源需求

5、量大的东南沿海地区 建设了大亚湾 岭澳 秦山 田湾和阳江 台山等核电站 6 因地制宜发展沼气 太阳能 水能 风能 海洋能等新 能源 7 加大技术革新 提高能源利用率 8 加强宣传 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 9 实现产业升级 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三 能源基地的建设 1 扩大煤炭开采量 形成了大同 平朔 西山 沁水 霍 西 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图3 1 2 3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图3 1 3 4 能源基地建设三条路径之间的关系 图3 1 4 样题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 3 1 5 回答 1 2 题 图3 1 5 山西省原煤生产 1 图中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

6、措施是 1952 2007年 原煤生产量不断增加 原煤生产量不断加大 煤炭开采量扩大 答案 A A 扩大煤炭开采量B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C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D 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 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辅以公路建设 变输出煤为输 加强铁路运输建设出电力 大力发展炼焦业 A B C D 缓解交通压力 1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 形成以铁路为主 公路为辅的路网体系 2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 变输煤为输电 为发挥煤炭资源优势 加快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转化 加快发展能源基地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炼焦业 会加重交通压力 答案 C 教师专享 备用样题 至2020年 中国将增建多座核电站 目前浙江

7、三门核电站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 广东阳江核电站和山东乳山红石顶核电站等工程正全面展开 读下图回答 1 2 题 1 我国在图示区域建核电站的主要目的是 图示核电站都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能源需求量大 但能源资源短缺 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能源资源短缺 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能源供应紧张 答案 B A 经济发达 科技领先 建站优势明显B 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C 人口稠密 交通便利 建站优势明显D 解决矿产资源贫乏的问题 2 关于在我国大力发展核电的意义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大气污染严重 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 需求量大 我国大力发展核电 开

8、发利用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 水电 改变我国过分倚重煤炭的能源结构 答案 C A 加速发展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B 应对我国国内能源紧张的状况 填补能源需求缺口C 是我国的宏观能源形势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唯一举措D 可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尤其是有利于改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气质量 2011年东莞联考 读图3 1 6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第1 题 图3 1 6 1 图中三条以运输煤炭为主的铁路线中 由北向南依次为 A 大秦线 神黄线 胶济线B 大秦线 神黄线 焦 作 日 照 线C 神黄线 焦 作 日 照 线 胶济线D 神黄线 大秦线 焦 作 日 照 线 答案 B A

9、为了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和滥采 山西省正采取措施 缩小煤炭开发规模 B 山西省逐步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 铁路运输为辅的煤 炭外运路网体系 C 山西省加强了煤炭的加工转换 从而提高了能源工业的 经济效益 D 到目前为止 山西省的产业结构仍十分单一 答案 C 图3 1 7是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几种方式 读图回答3 5题 图3 1 7 3 建设坑口电站的积极意义是 B 减少环境污染D 促进煤炭资源开发 A 减轻交通压力C 提高能源利用率 答案 A 4 坑口电站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 交通C 技术 B 市场D 资源 答案 D 答案 A 6 2011年中山联考 读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 图3 1 8 回答

10、下列问题 图3 1 8 1 我国能源结构的主要特点是能源消费以 为主 世界能源结构的主要特点是能源消费以 为主 2 图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水电 3 煤炭 石油等非可再生能源不仅面临着枯竭问题 而且存在着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易导致的 危险 4 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是 该地的能源是 该种能源的利用容易导致 的环境问题 5 水电的优点是 煤炭 石油 生态破坏 清洁能源 无污染 运行成本低 环境污染 山西 煤炭 1 2011年揭阳期末 山西省的煤炭市场十分广阔 不是因 为 A 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B 煤质优良 具有低灰 低硫 低磷 发热量高的特点C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D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煤炭

11、需求量大增 答案 B 2 我国在渤海的石油开发中 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 其主要 原因是 A 渤海是公海B 海底油气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C 有利于渤海石油出口D 海底油气开采难度大 投资高 风险大 答案 D 3 2011年广州一模 下图是我国城市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有关我国城市能源消费叙述 正确的是 A 能源消费比重 煤 油 电 其他 B 煤消费比重南方大 北方小 C 电消费比重南方大 北方小 D 油消费比重西北大 东南小 答案 C 4 从生态角度分析 发展风电 A 对缓解温室效应效果不大B 可以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C 能够减轻大气污染D 能够实现能源的多样化 答案 C点拨 从生态角度分析 风能是清洁 可再生的能源 发展风电可以减少由于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 减轻大气污染 5 江苏正在如东市建设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场 在连云港建设 田湾核电站 关于其背景叙述正确的是 江苏经济基础雄厚 风力发电经验丰富 江苏常规能 源短缺 电力需求增长迅速 江苏综合运输网络不够健全 导致能源运输不畅 江苏能源结构单一 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A B C D 答案 B点拨 目前江苏的能源需求量大 常规能源缺乏 且由于大量燃烧煤 石油等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这是建设风电场和核电站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