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精编PPT课件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30093831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精编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精编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精编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精编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精编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精编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精编PPT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内容 概述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现代研究 4 现代研究 名医经验 一 概述 西医概念 中风 是脑卒中 急性脑血管病 的俗称 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包括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导源于 黄帝内经 偏枯 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 内居营卫 营卫稍衰 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 风的含义 六淫外邪之一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善行而数变 主动 注 此中风不同于 伤寒论 的中风 太阳病 发热 汗出 恶风 脉缓者 名为中风 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或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

2、半身不遂 或不经昏仆而喎僻不遂等为主要的病症 因发病急骤 变化迅速 与自然界里风性善行而数变相似 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 故曰中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内风论 外风论 内外风统一论 唐宋以前 以 外风 学说为主 多主张 内虚邪中 唐宋以后 突出 内风 立论 元代王履提出 真中 类中 病名 近代将内外风相合 才标志着完善的中风理论得以形成 二 病因病机 中风病因病机 病机 虚在中风病机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1 风 1 中风为风邪所致 风邪多通肝 风气通于肝 2 中风多由情志引起 特别是怒 怒伤肝 3 肝主身之筋膜 手足震颤 肢体麻木 屈伸不利甚或抽搐 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等与肝之阴血不足或 肝风内动

3、有关 外风 肝风内动 2 火 包括肝火 心火 胃火与阴虚火旺等内生火热 有成于发病之先者 为素蕴火热 有生于既病之后者 即因病而生之火热 实火常见情志过激 气郁化火 情志不遂 或忿郁化火 肝郁化火 或劳神过度 五志过极 心火暴甚 饮食失节 嗜欲偏颇 积热内蕴虚火责之阴亏水不涵木 水不制火 木火生风 则肝阳化风 肝风内动 风火相煽 原因 3 痰 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其形成与肺 脾 肾 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肥 贵人生活优裕 嗜食肥甘 脾之运化不及 聚湿生痰 痰郁化热 阻滞经络 蒙蔽清窍 发为中风 4 瘀 指凝于脉中之血 或溢于脉外的 离经之血 亦指流行不畅而郁滞之血 瘀血理论在近

4、代日益受到重视 现代则随着对 活血化瘀 方药的深入研究及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 确立了其地位 虚 中风病因病机 正气亏虚 心肝肾等脏阴阳失调 痰阻血瘀 外邪乘虚而入之本虚标实之证 气血素虚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 瘀血阻滞痰热内蕴阳化风动血随气逆 脑脉痹阻血溢脑脉之外 发为中风 中风辨证要点 一 辨中经络 中脏腑 主要依据神志清与不清区别 中经络 虽有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 但意识清楚 中腑 二便闭塞不通 虽有神志障碍但无昏迷 中脏 肢体不用 昏不知人 二 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鉴别诊断 中风当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头痛 不同病因所致 疼痛性质 部位多样性 可变性厥病 突然昏倒 不省

5、人事 短时间内可苏醒 醒后如常人痿病 肌肉萎缩 筋脉弛缓 软弱无力为主 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痉病 项背强急 四肢抽搐 角弓反张为主 属于筋脉之病中恶 感受邪恶秽浊之气而发 无口眼涡斜及偏瘫现象痫病 多见于青少年 醒后无语言障碍 偏瘫 口眼歪斜等后遗症昏迷 多种疾病的严重阶段出现 醒后有原发病证存在 治疗原则 1 中经络 平肝熄风 化痰祛瘀通络为主2 中腑 通瘀泄热3 中脏闭证 治当熄风清火 豁痰开窍通腑脱证 救阴回阳固脱内闭外脱之证 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4 中风恢复期 后遗症 多为虚实兼夹 扶正祛邪 标本兼顾 一 脉络空虚 风邪入中 二 肝阳暴亢 风阳上扰 三 阴虚风动 四 气虚血瘀 五 痰热腑

6、实 症治分类 中经络 六 风痰瘀内 闭阻经络 一 风火上扰清窍 二 痰湿蒙蔽心神 脱证 症治分类 中脏腑 闭证 一 脉络空虚 风邪入中 1 症状 1 主症 肌肤不仁 手足麻木 突然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 口角流涎 甚则半身不遂 2 兼症 或兼见恶寒 发热 肢体拘急 关节酸痛等症 3 苔脉 苔薄白 脉浮数 2 治法 祛风养血 行血通络 3 主方 大秦艽汤加减 小续命汤 大续命散4 常用药 秦艽 羌活 防风 白芷 细辛 解表祛风地黄 当归 川芎 赤芍 养血行血白术 茯苓 健脾祛湿 二 肝阳暴亢 风阳上扰 症状 1 主症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舌强言謇或不语 偏身麻木 眩晕头痛 面红目赤2 兼症 口苦咽干

7、 心烦易怒 尿赤便干3 舌脉 舌质红绛 苔黄腻干 脉弦数 治法 平肝息风 清热泻火 主方 天麻钩藤饮加减 中成药 全天麻胶囊常用药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川牛膝 黄芩 栀子 夏枯草等 1 症状 1 主症 突然发生口眼歪斜 舌强语蹇 或手足重滞 甚则半身不遂等症 2 兼症 平素头晕头痛 耳鸣目眩 少寐多梦 腰酸膝软 3 苔脉 舌质红或苔腻 脉弦细数或弦滑 2 治法 育阴潜阳 镇肝熄风 3 主方 镇肝熄风汤加减 4 常用药 白芍 玄参 天冬 滋阴柔肝熄风龙骨 牡蛎 龟板 代赭石 镇肝潜阳牛膝 引血下行天麻 钩藤 菊花 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三 阴虚风动 四 气虚血瘀 症状 1 主症 肢体偏枯无力 肢软无

8、力 面色萎黄或晦暗2 兼症 懒言 疲倦 头晕耳鸣 心悸等3 舌脉 舌质淡紫或有瘀斑 苔薄白 脉细涩或细弱治法 益气养血 化瘀通络主方 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药 黄芪 桃仁 红花 赤芍 当归尾 川芎 地龙 牛膝等 五 痰热腑实 症状 1 主症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 腹胀 便干或便秘2 兼症 头痛目眩 咯痰或痰多 痰色黄或粘稠 口干 口臭等3 舌脉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 化痰通腑主方 星蒌承气汤加减常用药 瓜蒌 胆南星 大黄 芒硝等 六 风痰瘀内 闭阻经络 症状 主症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兼症 头晕目眩 痰多而黏舌脉 舌质暗淡 舌

9、苔薄或白腻 脉弦滑治法 息风化痰 活血通络主方 真方白丸子加减或化痰通络汤加减 中成药 大小活络丹常用药 法半夏 白术 天麻 胆南星 丹参 香附 酒大黄等 加减应用 痰热较重者 加胆星 竹沥 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心中烦热者 加栀子 黄芩以清热除烦 头痛较重者 加羚羊角 石决明 夏枯草以清熄风阳 失眠多梦者 加珍珠母 龙齿 夜交藤以镇静安神 如有抽搐者 加全蝎 蜈蚣 僵蚕 肢体麻木者 加陈皮 半夏 茯苓 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风痰 七 闭证 阳闭 阴闭 阳闭 1 症状 主症 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 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兼症 面赤身热 气粗口臭 躁扰不宁 苔脉 苔黄腻 脉弦滑而数

10、 2 治法 辛凉开窍 清肝熄风 3 主方 灌服或鼻饲至宝丹 或安宫牛黄九 用羚羊角汤加减以清肝熄风 4 常用药 羚羊角 清肝熄风菊花 夏枯草 蝉衣 使火降风熄 则气血下归龟板 白芍 石决明 育阴潜阳丹皮 生地 凉血清热 阴闭1 症状 主症 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 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兼症 面白唇暗 静卧不烦 四肢不温 痰涎壅盛 苔脉 苔白腻 脉沉滑缓 2 治法 辛温开窍 豁痰熄风 3 主方 用苏合香丸以辛温开窍 用涤痰汤加减以豁痰熄风 4 常用药 半夏 橘红 茯芩 竹茹 燥湿化痰菖蒲 胆南星 开窍豁痰枳实 降气利风痰下行 七 闭证 阳闭 阴闭 八 脱证 1 症状 突然昏仆

11、 不省人事 目合口张 鼻鼾息微 手撒肢冷 汗多 大小便自遗 肢体软瘫 苔脉 舌痿 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2 治法 益气回阳 扶正固脱 3 主方 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 4 常用药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大补气阴附子 回阳救逆 治疗中风常用药物简介 摘自 实用中风防治手册 治疗中风常用药物简介 六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临床和科研的准则 标准 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 火热证 痰证 血瘀证 气虚证 阴虚阳亢证6个基本证候 标准 以量化的方式进行诊断 选择对于证候诊断特异性 敏感性高的症状 体征 并根据其对证候诊断的权重大小赋以不同分值 每个证以 7分为证候诊断成立 7 14分为轻度 15 22分为中度 23分为

12、重度 最高30分 标准 偏重于中风病急性期 恢复期的防治应用 对中风病后遗症期临床应用价值比较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传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的定义是指短暂的 可逆的 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 症状和体征在24h内完全消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机特点属本虚标实 本虚的主要表现为气虚 标实则以痰浊 气滞为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结论 中西药综合治疗可明显降低TIA的发作频率 降低TIA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缺血性中风病 缺血性中风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变化规律研究结果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风 火 痰3证出现频率最多 并

13、呈现不同变化规律 风证和火痰证出现频次随病程的延长而增加 风痰证在发病3d后出现频次减少 风火证在第3d出现频次最多 痰证出现频次在第5d后开始下降 风火痰证出现频次在第5d出现频次最多 且波动较为明显 风痰瘀证在前3天出现频次较多 缺血性中风病 缺血性中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与中年以后气血渐衰 正气内虚 产生风 火 痰 瘀等病理因素 导致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 直冲犯脑或脑脉闭阻有关 在中风病急性期证候组合规律以风证 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急性期以风证为主 风证 痰证 火热证等实证组合多见 年龄 60岁者实证所占比例较高 对缺血性中风 中经络 证候随时间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和特征 急性期以两

14、证组合内风加内火所占比例最多 恢复期以两证组合痰湿加血瘀所占比例最多 后遗症期以两证组合气虚加阴虚所占比例最多 中风与影像学关系 中风辨证为中经络者 出血灶多发生在内囊一基底节区 且一般不破入脑室系统 中脏腑以多个脑叶的大面积梗塞及大量出血为特征 临床表现符合中经络者一般无意识改变而病轻 中脏腑者常有意识改变而病重的认识 对出血性中风 发现71 脑干出血及66 7 的基底节 丘脑出血为中脏腑 基底节 丘脑又以左侧多见 中脏腑占88 9 中经络可见于脑实质的各部位出血 对缺血性中风 中经络CT扫描所见小片状病灶 多发生于基底节区 病变多以腔隙性脑梗塞为主 中经络大片状低密度灶部位多在基底节 脑叶

15、及脑干 中脏腑病灶多位于脑干 脑叶及基底节区 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的中医分型结果 主要为风痰瘀血和气虚血瘀两证型 归于中经络范畴 其中气虚血瘀型CT显示梗塞灶大部分集中于内囊膝部和放射冠 风痰瘀血型CT显示梗塞灶大部分集中于内囊后肢和放射冠 中风与影像学关系 徐会吾等探讨了CT表现与缺血性中风的辨证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 梗塞灶直径一般小于4 5cm为中经络 大于9cm为中脏腑 5 6cm者以中经络较多 7 8cm以中脏腑较多 赵江民等研究结果显示出血量中经络2 47mI 中脏腑5 82 3m1 其中脑干出血量较少 基底节出血量较大 基底节 和丘脑出血 中经络出血量为6 48ml 中脏腑出血量为

16、37 2 82 3ml 中经络证 CT表现以脑梗塞为主 病灶范围小 密度低 病灶周围水肿轻 脑室受压改变小 病损在表 中脏腑证 CT表现以脑出血为主 病灶范围大 密度高 病灶周围水肿重 脑室受压明显 破入脑室者较多 中线移位明显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丘脑 脑干结构多 病损在里 中风先兆中医各证型间CT影像征象无显著差异 中风诊断标准 中风诊断标准 现代中风专家治疗中风的学术特点和经验 王永炎 张学文 刘茂才 王永炎教授经验 刘茂才教授经验 基本治则 祛瘀涤痰 开窍通络常用方 补阳还五汤和涤痰汤加减常用药 涤痰 牛黄粉 天竺黄 海浮石 海藻等 祛瘀 田七 土鳖虫 毛冬青 虎杖 乳香 没药 益母草等 开窍通络 麝香 地龙干 蜈蚣 细辛 鸡血藤 制川乌等重症 若卒中暴厥 神志不清或头痛剧烈 呕吐 抽搐等 脑水肿或颅内高压 重加大黄 元明粉等泻下通腑之品 或用大承气汤煎水灌肠 以醒脑安神 也可配合针灸或静滴川芎嗪等活血之品 张学文教授经验 一 脑出血急性期加用活血化瘀药物1 理论依据 2 用药注意事项 慎用破血逐瘀药选用具有活血和止血双重作用之品加用性能平和之药 脑出血急性期理论 脑出血后之离经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