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剖析茶之源教程文件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0090691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PPTX 页数:17 大小:5.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源:剖析茶之源教程文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探源:剖析茶之源教程文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探源:剖析茶之源教程文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探源:剖析茶之源教程文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探源:剖析茶之源教程文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源:剖析茶之源教程文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源:剖析茶之源教程文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01 探源 剖析茶之源 SEEKINGCHAPTER 茶文化的起源茶文化的传播茶文化的内涵 一 茶文化的起源 1 世界茶文化之源在中国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原产地是指事物的最初来源之地 茶树原产地即茶树的最初起源之所 中国是茶的祖国 本来是毋庸置疑 为世界公认的 然而到了19世纪初出现了关于茶树原产地的异议 1824年 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土 R Bruce 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 Sadiya 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后 提出茶树原产地在印度 从此以后 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 国外学者中代表性的论点主要有4个 即中国说 印度说 无名高地说和二源论说 除主张中国是茶树原产地外 其他三种都是

2、从1824年勃鲁士在印度发现野生大茶树后才开始的 形成这些观点的唯一依据 就是中国有没有野生大茶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的地方根据史料记载 早在三国 公元220 280年 吴普 本草 引 桐君录 中就有 南方有瓜芦木 大茶树 亦似茗 至苦涩 取为后茶饮 亦可通夜不眠 之说 陆羽在 茶经 一之源 中称 其巴山峡川 有两人合抱者 伐而掇之 宋代沈括的 梦溪笔谈 称 建茶皆乔木 宋子安 1130 1200年 记东溪茶树 中说 柑叶茶树高丈余 径七八寸 明代云南 大理府志 载 点苍山 下关 产茶树高一丈 又据 广西通志 载 白毛茶 树之大者高二丈 小者七 八尺 嫩叶如银针 老叶尖长 如龙眼树叶

3、而薄 背有白色茸毛 故名 概属野生 可见 我国早在1700多年前就发现了野生大茶树 中国是现存野生大茶树最多 最集中的地方近代以来 在全国许多省份也相继发现野生大茶树 有的甚至成片分布 这是中国为茶树原产地的历史见证 据不完全统计 现在全国已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 如湖北房县桥上乡千坪村海拔1100米处发现大茶树 基部围径达3 2米 树龄达千年 印证了 茶经 所载确有其事 中国的野生大茶树表现出最原始的特征特性有无野生大茶树 固然是确定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发现有野生茶树的地方 不一定就是茶树的原产地 1984年 陈椽先生专著 茶业通史 从茶树生长自然条件 品种 分布及演化

4、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深入地分析与论证 提出中国的野生大茶树表现出最原始的特征和特性 进一步论证了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定论 此外 早在1922年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就在 中华农学会报 第37期 学艺 栏发表 茶树原产地问题 文章 这是第一篇系统反驳外国某些人对茶树原产地偏见的文章 并根据大量事实 证明茶树无疑是原产于中国的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 中国是茶的故乡 一 茶文化的起源 1 世界茶文化之源在中国 汉之后中国茶文化内涵愈加丰富中国早期茶史记载多在巴蜀 西汉王褒于公元前59年作 憧约 是能反映我国古代茶业的最早一记载 其中有 烹茶尽其铺 武阳买茶 两句 意即便了须煮茶 去市场买茶

5、这不仅表明在西汉时烹茶饮茶己纳入文人日常生活习惯当中 而且此时茶叶已经商品化 还出现武阳 今彭山 一类的茶叶集散市场 茶叶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 茶文化的丰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自汉代饮茶习俗在四川 南阳 湖北 湖南 山东 江苏 浙江等启蒙后 清淡家 道家 佛家均有饮茶之风 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 公元780年 唐朝人陆羽著 茶经 茶经 概括了茶的自然与人文科学双重内容 探讨了饮茶艺术 把儒 道 佛三教融入饮茶中 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陆羽因此被后人誉为 茶圣 中国是茶文化发祥地文化是人类的活动 人类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在人类出现以后 野生茶逐渐被发现 利用 并被人工栽培 人类的

6、用茶经验也世代相传 从局部地区慢慢向周围扩展 茶文化就是人类在认识茶和使用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先祖神农开中华利用茶叶之先河据 尔雅 记载 周公知茶 唐代茶圣陆羽的 茶经 中也讲到 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 神农本草经 载云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 说明神农等古人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了解 发现了茶的用途和功效 尽管这只是一个史前传说 主要是涉及食用和药用 但它仍然不失为茶文化在中华大地上诞生的一个标志事件 是人类认识茶 使用茶的开端 由此可推断 中国茶文化孕育于原始社会后期 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 汉武帝始茶叶开始向国外传播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 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

7、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 锦帛外还有茶叶 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 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 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唐顺宗永贞元年 日本最澄禅师回国 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 尔后 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 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 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中国是茶的故乡 茶文化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 茶之源 茶之用 茶之道皆源自中国 一 茶文化的起源 2 中国茶文化之源在贵州 贵州是中国茶树的原生地之一世界之茶 源于中国 中国之茶 源于云贵 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成果 不仅能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 包括云南 贵州等 是茶树的起源中心 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

8、新生代第三纪 距今大约已有7000万年 它们分布于劳亚古北大陆的热带植物区系 而当时的西南地区正位于老亚古大陆的南缘 贵州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之一目前 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个属380余种 而在我国就有15个属260余种 且大部分分布在我国西南部的云南 贵州 广西和四川等省区 前苏联学者乌鲁夫在其 历史植物地理学 中指出 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地区集中 指出了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 由于山茶科 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 表明贵州 云南等西南地区 就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 当是茶的发源地 贵州是我国茶树原产地 贵州通志 和 续黔书 均载有 茶出婺川者 名高树茶 之类的文

9、字 20世纪 先后在贵州的务川 赤水 桐梓 正安等地均有古茶树的分布 1980年 茶叶科研人员在晴隆县和普安县交界处发现了一枚距今至少已有100万年的茶籽化石 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茶籽化石 说明了贵州不仅是古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 也是名符其实的 古茶之乡 贵州是产茶 用茶历史最早的区域之一史书对贵州茶叶多有记载 西汉杨雄 方言 中称 蜀西南人 谓茶曰蔎 三国傅巽的 七诲 中写到当时8种珍品 蒲桃 宛柰 齐柿 燕栗 垣阻黄梨 巫山朱橘 南中茶子 西极石蜜 而南中的方位 相当于现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南 贵州两省 表明当时茶已列入珍品之列 而南中则是当时重要的产茶区域 东晋常璩在其 华阳国志

10、 巴志 中载有 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之师 著乎 尚书 丹 漆 茶 蜜 皆纳贡之 此文中 巴蜀 应为三国时期的 巴蜀 涵盖现今贵州的大部分区域 因此可以判断 早在三干多年前 我国云 贵高原一带已经开始了茶叶的栽培和加工 一 茶文化的起源 3 贵州茶文化之源在湄潭 湄潭是贵州重要的古老茶区之一唐代陆羽 茶经 载有 黔中生思州 播州 费州 夷州 往往得之 其味极佳 据清 光绪二十五年 1899 知县吴宗周续修 湄潭县志 地理志记述 唐 贞观十六年 废牢州以义泉隶夷州 1948年 贵州通志 唐代建置沿革也记到 夷州 绥阳 凤冈 湄潭 说明在1200多年前 湄潭已是全国主产茶区之一 北宋乐史 987年前

11、后 的 太平寰宇记 载有 夷州土产茶 和 夷州 播州 思州以茶为土贡 明代黄一正 1591年 辑注 事物绀珠 载 茶类 平越茶 播州茶 永宁茶 当时平越州辖福泉 湄潭 余庆 瓮安等地 其中福 余 翁诸县历来产茶甚微 明代平越茶当指湄潭茶 可见 湄潭茶所产之茶已出名并载入史册 清光绪二十五年 湄潭县志 卷四食货志货类记载 茶 质细味佳 所产最盛 说明在清代 湄潭的茶叶已有相当规模 湄潭开创了中国茶叶生产的新纪元1939年秋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贵州湄潭县成立 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成立是中国茶叶科研生产机构和茶叶规模化示范种植的开端 开启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

12、大门 奠定了湄潭县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和基础性地位 推进中国茶叶科技发展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多个方面的研究皆为我国茶叶研究之发端 如开启我国最早的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 全国最早的茶树病虫害系统研究 我国最早的野生大茶树系统研究 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 如 茶树育种问题之研究 湄潭茶树害虫初步调查 茶树栽培八年试验总结 等 丰富了中国茶文化1940年 浙江大学西迁湄潭 在江文渔 苏步青等教授的组织倡导下 1943年2月28日 湄江吟社 成立 此后共举办了八次诗会 创作诗词200多首 其中茶诗词有60余首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二 茶文化的传播 始于巴蜀

13、 中国茶业的始发点 先秦两汉 据文字记载和考证 在战国时期 巴蜀就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 顾炎武曾经指出 自秦人取蜀而后 始有茗饮之事 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 也就是说 中国和世界的茶文化 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 西汉时王褒的 僮约 中载有 烹荼尽具 和 武阳买茶 反映了西汉时巴蜀地区饮茶成风 并出现了茶业商品市场 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 不仅仅是在秦之前 秦汉乃至西晋 巴蜀地区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顺江而下 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 三国西晋 西汉时期 茶陵地处江西与广东交界 以产茶闻名 说明茶的生产已传播至与湘 粤 赣毗邻的地区 据西晋 荆州土记 记载

14、武陵七县通出茶 最好 说明三国两晋时期 荆楚之地逐渐取代巴蜀 成为中国茶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要阵地 继续东移 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迅速发展 东晋南北朝 西晋南渡后 健康 南京 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 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 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业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 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 据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 桐君采药录 记载 西阳 武昌 晋陵皆出好茗 表明当时长江下游茶业发展迅速 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行至江南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唐朝中期 唐中期后 如 膳夫经手录 所载 今关西 山东 闾阎村落皆吃之 累日不食犹得 不得一日无茶 饮茶风俗在中原和

15、西北地区传播开来 长江中下游茶产量和制茶技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在当时 茶经 与唐代其他文献均记载了当时茶叶产区的遍布范围 在今之四川 陕西 湖南 湖北 云南 广西 广东 贵州 福建 浙江 江西 江苏 安徽 河南等多个省区都有茶叶产区 由东转南 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 全国气候由暖转寒 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 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 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 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 到了宋代 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宋朝的茶区 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 1 茶在国内的传播 二 茶文化的传播 2 茶在国外的传播 茶的传播方式中国

16、茶叶向世界的传播 在当时的情况下 多依托四种方式 通过宗教文化交流 将茶带往国外朝鲜正史 三国史记 载 新罗善德女王 公元632 646年 在位时 留学僧人从中国带回茶籽种植 据 日吉神道密记 记载 公元805年 从唐朝学佛归国的最澄禅师将茶籽带回日本 日本 类聚名物考 中明确记载 茶道之起 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意大利人利玛窦在其 利玛窦中国札记 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有一种灌木 它的叶子可以煎成中国人 叫做茶的那种著名的饮料 通过古商路 以经贸的方式传到国外唐代时 京城长安与回纥进行茶马交易 清代的万里茶叶之路 海上茶叶之路等 将中国的茶叶带至世界各地 通过互派使节 将茶作为贵重礼品送出国外朝鲜正史 三国史记 记载 新罗兴徳王三年 公元828年 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 明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 中国公使向俄国沙皇赠茶 通过邀请或派遣制茶专家 将制茶技术传至国外1827年 印度尼西亚派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茶师杰克逊来我国学习制茶技艺 1834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植茶问题研究委员会秘书哥登到我国购买茶籽 茶苗 并访求栽茶和制茶的专家 清末时 宁波茶厂厂长刘峻周带技工去格鲁吉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