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影视文化现象溯源.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0088647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言影视文化现象溯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方言影视文化现象溯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方言影视文化现象溯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言影视文化现象溯源.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言影视文化现象溯源方言出现在近代大众媒体上,最早可追溯到清同治十年(1871年8月)基督教会创办的宗教性刊物圣书新报,这个刊物用上海方言撰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方言杂志之一。近几年,随着方言文化的升温,电视、电影、广播、网络上大量出现以方言为传播形式的作品。从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当今中国方言影视文化现象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早期电视相声节目:最初的“开山人”中国最早的方言影视节目,是通过电视媒体上的相声被大众所开始接受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报纸、广播、电视发展情况来看,最早提供娱乐性传播内容的是电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央电视台录播的电视相声节目。而在这些电视相声节目中,相声艺

2、术家就开始运用方言,比如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他的一些该时期的作品已经开始用天津话与唐山话来逗乐观众。春节联欢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者”春节联欢晚会尽管饱受争议,但是不可否认它已经构成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成为现代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仪式。在这个极具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上,大量的方言文艺节目(以相声、小品为主)出现在观众的视听之中。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亲切的乡音,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马季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用的就是天津方言。春节联欢晚会给中国人带来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正是这种极具感染力的影响,也使得中国绝大部分观众留下了对方言类影视节目最初的“好感”。方言

3、影视剧:方兴未艾的“推动者”最早把方言戏剧成功搬上中国电视媒体的是四川方言电视剧。早在1982年,宋学斌导演就拍摄了方言剧人与人不同。真正广为国内观众喜欢和认可的是*年到1994年刘德一主演的凌汤圆、傻儿师长。从此,四川方言开始了长盛不衰的创作,同时,也卷起地方方言电视剧的创作风潮。一时间各省、地方台大量方言剧出现在大江南北观众的视野中。单从地域方言来看,最早的成规模的方言电影是粤语电影。1933年汤晓丹导演的香港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就是粤语配音。其后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繁荣的香港电影业出品的电影大多是方言电影。由于岭南文化独特的地域特点,早期粤语电影在中国内地影响并不大。真正在中国大多地域

4、产生较大影响的方言电影是从1992年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中用陕西话开始,到1998年用天津话拍的没事偷着乐,以及同年用河北延庆话拍摄的一个都不能少。上个世纪90年代,这几部方言电影无论在票房,还是在电影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但是这个时期,从电影的主创人员和观众都没有料到方言电影会形成现在火热的局面,大家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潜意识的应用和观赏阶段。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燃遍”全国的“催化剂”2001年年初,一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开始在网络上流传。由于曲调和歌词都极为幽默,唱起来简单、上口,这首歌在“网虫”中间迅速普及。与此同时,有爱好电脑动画的朋友将它进一步做成了有动画背景的FLASH,这首“口水歌”

5、以另类的说唱形式、诙谐搞笑的内容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也成为该年度文化现象的关键词之一。正是这首借助网络流行的原创“口水歌”,极大刺激了大众对方言地域文化的兴趣。方言新闻:登上“大雅之堂”的“晋级者”自2004年元旦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阿六头说新闻开播获得惊人的收视效果后,各地电视台以“民生新闻”为旗帜纷纷开办彰显地域特色的方言新闻栏目。一时间,原本整齐划一的播音腔变成了“南腔北调”,方言也从原来“委身”边缘的电视剧一下登入主流媒体的“厅门”。正如所有新生事物的诞生一样,方言新闻出现后,新闻业界和理论界一直对其褒贬不一。肯定的一方主要从大众传播进入“窄播”时代的观点出发,以地方电视台、区域文化自身求强求大为立场,正面看待中国受众自然分化带来的本土市场的发展契机,反对的一方则主要从“推广普通话”这一国家法定方针为主要依据,从大众传播效力以及社会成本方面审视方言新闻的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尽管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电视节目主持人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港台腔以及夹杂外语、方言”的通知,但是,面对市场的诱惑,大多数电视台的一些栏目还是没有放弃“方言”这块本土资本。(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新闻传播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