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中图必修1.ppt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0088641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中图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中图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中图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中图必修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中图必修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中图必修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中图必修1.ppt(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 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 了解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征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构成及各层的基本特征 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分层现象 2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岩石圈与软流层的区别 3 理解地震波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方面的意义 知能层级突破 教材深化透析 学业水平达标 第四节 基础自主梳理 基础自主梳理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震波 1 纵波 P 速度较 可以在固 液 气体中传播 2 横波 S 速度较 只可通过 体传播 2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 以莫霍面为界 地壳 厚度不一 大洋较薄 大陆较厚 平均17千米 地幔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快 慢 固 2 以

2、古登堡面为界地核 分为内地核 固态 和外地核 熔融状态 思考1 日本地震时 地面上的人 海中的游鱼分别会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提示 地震发生时 地面上的人先感到上下颠簸 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态和气态传播 所以游鱼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地震发生时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释放 地震波分纵波和横波 纵波传播速度快 能通过固态 液态和气态物质 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动物会感到上下颠簸 横波传播速度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到达地面时动物会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1 大气圈 1 组成成分 干洁空气 N2 含量最大 生命体的 O2 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O3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吸收 CO

3、2 光合作用的基本物质 地面 气体 水汽 成云致雨的基本物质 影响 变化的重要因素 固体杂质 降水的 基本成分 紫外线 保温 天气 凝结核 2 垂直分层 对流层 层 高层大气 中间层 热层 外大气层 2 水圈 1 组成 主体是 占水圈总水量的 陆地水体类型 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 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 水 2 作用 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 参与地理环境 的重要因素 水分和热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 和 水溶解岩石和土壤中的 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 水循环可以 净化大气 平流 海洋 97 浅层地下 物质能量转化 自然带 自然景观类型 营养物质 调节气候 3 生物圈存在于 和 表面 生物

4、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 的圈层 思考2 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岩石圈之间是不是相互独立的 提示 不是 在岩石圈中 土壤和某些岩石中有少量空气 它们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水圈是一个包括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和生物水在内的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部 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 由此可见 各圈层之间是相互渗透甚至是相互重叠的 水圈 大气圈下层 地壳 最活跃 知能层级突破 技巧点拨图示分析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软流层以上 合起来称为岩石圈 地壳只是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厚度比岩石圈小 如图如所 巧学速记 歌诀法记忆地壳的厚度差异 厚 薄 歌大陆厚 大洋薄 海陆差异 高山

5、厚 平原薄 地貌差异 海岭厚 海沟薄 深度差异 高处厚 低处薄 海拔差异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回答下列各题 1 指出图中A B各代表什么地震波 A B 判断依据是 2 A和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 千米处 大陆部分 速度明显加快 从而发现了C 为不连续面 3 在2900千米深处 A波和B波发生了什么变化 A波 B波 从而发现了D 为不连续面 4 C面以上为 C面和D面之间为 D面以下为 5 说出E和F的主要不同点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知识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不仅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同时也可推知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 因此正确读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 左图反映地震波由地

6、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 右图是地球内部结构 C D为分界面 2 读左图先分析纵 横坐标 纵坐标表示深度 横坐标表示地震波波速 再分析图中曲线 曲线表示地震波 其中速度快的为纵波 速度慢的为横波 地震波在33千米处 大陆部分 和2900千米处波速发生较大的变化 说明这两处是上下层不同介质的分界面 与右图C相对应的33千米处A B波速度均明显加快 C为莫霍面 与D对应的2900千米处 横波消失 纵波速度下降 D为古登堡面 3 E处横波不能通过 说明E处物质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F处纵波速度增加 物质为固态 答案 1 横波纵波A波波速慢 B波波速快 2 33莫霍面 3 突然消失 或不能通

7、过 速度突然下降古登堡面 4 地壳地幔地核 5 E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F为固态 学以致用1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 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 勘探石油 填图并回答问题 1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在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 中的方框内 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2 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 正确的是 双选 A 地壳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B 地壳和地幔合称岩石圈C 软流层呈熔融状态D 外核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3 最近 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 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 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 在通

8、过含油层时 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 波 解析 1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 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三个圈层的分界面分别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2 此题较简单 为教材基础知识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全称岩石圈 外核由于横波不能通过 一般认为它是接近液态的 3 横波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 而纵波可在三态介质中传播 所以地震波在通过含油层 液态介质 时 横波速度会发生明显变化 答案 1 详见下图 2 AC 3 横 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及运动状况 可将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具体分析如下 技巧点拨图示及推理法学习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 可以从在垂直方向上气压 大气密度 水汽和

9、尘埃的变化及各层的平均高度 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大气的运动状况 天气状况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概括总结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层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决定着大气层结是否稳定 大气层结又决定着各层大气的运动状况 大气的运动状况又直接影响着各层的天气状况 各层的天气状况 组成成分直接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各知识之间是环环相扣 紧密联系的 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中 其中在22 27千米高度处 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 形成臭氧层 在此高度以上和以下臭氧含量都逐渐减少 巧学快记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心圈层分内外 内外分界是地面 内部圈层壳幔核 莫霍古登来分界 气水生物共属外 一起构成自然界 气圈最厚排在外 生物构

10、成活跃圈 读图 高度H1至H2在地球大气分层中应为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中间层D 热层 解析 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大气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因而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 可将大气分为三层 即对流层 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厚度一般小于20千米 而平流层范围是从对流层顶至50 55千米高度 由图示可知 H1与H2之间应该为平流层 而且平流层大气气温状况为下部冷 上部热 也同样符合本图所示 答案 B 学以致用2 大气圈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大气分层中 演绎着各种自然现象 在下列各组大气垂直分层中 总体而言 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一组是 A 对流层

11、电离层B 平流层 电离层C 平流层 中间层D 对流层 中间层解析 选B 平流层和电离层随高度增加温度逐渐上升 对流层和中间层随高度增加 温度逐渐降低 教材深化透析 1 教材图1 4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该图有左 右两部分组成 左半部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 右半部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从图中左半部可知 地震发生以后 地震波以纵波和横波两种形式同时向外传播 图示的是向地球深处传播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在地面至2900千米深度范围内随着深度增加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是在加快的 其中在地下33千米处 不管是纵波还是横波 波速都明显加快 说明该深度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显著变

12、化 这一界面叫莫霍界面 它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在地下2900千米处 纵波的速度大幅下降 横波的速度则降为零 不能继续向下传播 这说明2900千米以下的物质并不是固体 这一界面叫古登堡界面 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从图中左半部显示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两个界面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 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 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图中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开来 读图中右半部 找出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地壳 地幔 地核及划分三圈层的界面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图中还显示地幔还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其分界深度约为地下1000千米处 在上地幔上部有一软流层 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合

13、称岩石圈 地核又可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2 教材图1 4 5大气的垂直分层 中纬度地区 该图结合配备的文字说明 形象而又详尽地描述了各层大气的范围 特点及各层出现的自然现象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阅读该图 首先要找出每层大气的高度范围 然后结合文字说明 了解各层大气的主要特点以及出现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特别应当注意 高层大气又分为中间层 热层和外大气层 外逸层 各层的厚度 特点 自然现象及对人类的影响 教材P24探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 当你拿起一个瓷碗或瓦罐想要检验有没有裂纹时 只要轻轻一敲 便能从它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完好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西瓜是生是熟 装在密封小盒子 我们可以

14、通过摇 拍 称重等 听其声 测其重 也能猜到盒子中装的是什么 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地球的内部呢 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地球如此巨大 用普通的方法是无法把它 敲 响的 于是 人们想到地震 它就像是大自然赠与人类的 音响 只要仔细探测地震波 便有可能知道一些地球内部的秘密 地震发生时 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 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 P波 和横波 S波 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可以通过固体 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的物质的性质而发生变化 在地震波的传播过程中 如果在一定深度发生明显变

15、化 就可以断定该处物质的结构和组成有了明显的不同 人们把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又称界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 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 指大陆部分 叫莫霍面 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 称为古登堡面 根据这两个明显的界面 人们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 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 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 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 所以又叫做同心圈层 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在分布上有一个明显特征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 各圈层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 各个圈层却是相互渗透 相互重叠的 美国 生物圈2号 实

16、验通过 生物圈2号 实验的失败 人类应保持对自然的敬畏 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 那么 尽力确保生态圈的自我调节机制 并使之处于其固有的功能状态 就应是人类最基本的天职 同时还说明 人类在茫茫宇宙中只有地球这一处家园 在目前完全封闭的条件下 人类还无法模拟地球可供人类长期生存的生态环境 逃离和束手待毙都是于事无补的 地球不是实验室 我们输不起 只有善待和保护她才是我们真正的出路 失败的原因 自然界不同于人工控制系统 大而全的设计导致了顾此失彼 生物圈2号 内的土壤均来自一个地方 不像地球那样在不同地带有不同的土壤类型 模拟的各类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大小比例不合理 地球上生态系统内生物间的关系很复杂 目前人类还未全面了解生物间的协调性 总之 氧气未能顺利循环是导致 生物圈2号 失败的原因 由于土壤中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部分二氧化碳又与建筑 生物圈2号 所用的混凝土中的钙发生反应 生成碳酸钙 导致其中氧气含量从21 下降到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