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30082642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2(13)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添字采桑子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注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霖霪: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不停。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北人:北宋灭亡,词人被迫从故乡山东济南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B.词的上片写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

2、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心。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情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2.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试结合李清照人生经历作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虞美人秦观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

3、途抑塞。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B.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D.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每一份情感后都紧紧地跟随着对它的否定,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2.“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点绛唇感兴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注】王禹偁(chng):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项是( )A.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B.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

5、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C.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D.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问题。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辛弃疾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6、?【注】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词闲居瓢泉之作。鹈鴂:离骚补注说:“鹈鴂、杜鹃实两种”。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B.以啼鸟只解春归之恨来正面衬托人间恨事的悲痛,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铺垫。C.词中大量引述历史故事,用简练的语言铺叙了古代的人间种种离情别恨。D.结尾点题,从上文中凌空驰骋的眼前景的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2.请从情感内涵方面比较分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

7、彻。”与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句的同异。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西江月宋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 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障泥:马鞯,垂于马腹两侧以挡泥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障泥未解玉聰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 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

8、悦心情。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 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梅花引荆溪阻雪【宋】蒋捷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

9、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注】梅花引:古代的词牌名。蒋捷: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为时人所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鹭的口,说出了词人孤舟夜泊的境况。B.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巧用反问,回答了前句提出的问题,词人泊舟是因为心里愿意留下。C.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写了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发愉悦之情。D.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天色昏黄,雪花纷飞,

10、冰冷刺骨。E.有梅花,似我愁一句再次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愁于寒雪,更烘托出词人心境无限凄凉。2.本词中,词人的“愁”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简要分析。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八声甘州陪庚幕诸公游灵岩吴文英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极双鸳响,廊叶秋声。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注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名娃:西施。残霸:吴王夫差。酸风:刺骨的寒风。时靸双鸳响:相传吴王筑响廊,西施穿着木屐绕廊而行,发出响声。(1)下列

1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从空间入笔,描绘天空辽阔浩渺之景;从时间着笔,感慨不知何时青天坠落的长星幻化出灵岩山。B.“腻水染花腥”,写宫女的脂粉流入河水,使夹岸的花沾染了腥味。“腻水”语出杜牧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C.吴王沉醉酒色,范蠡清醒身退,二者形成对比,隐含了对时政的讽喻,也表达了词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D.词人登临灵岩山,凭吊吴宫古迹。上片侧重对古迹的描写,下片转入对古事的评论,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慨。(2)前人评论此词“上片写景虚以衬实,下片抒情悲而能壮”,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

12、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铜鞮陌:代指襄阳。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

13、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一2题。少年游周邦彦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东风,海裳花谢,楼上卷帘看。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暖雕鞍。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同以女性抒情主人公的口吻,通过对比手法, 写男女相契的欢好,情溢于词,韵传字外。B.词的开头两句写山像被石黛染过一样明亮,单

14、衣虽薄却可耐住早上寒气。C.夜春风,“楼上卷帘看”,看的不单是“海棠”,还有自己所思之人。D.“南陌暖雕鞍” 一句借物抒怀,流露出女主人公相思之时内心的伤感情绪。2.如何理解词的结尾“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叶梦得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

15、”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B.从“独在”二字来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C.“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D.“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雨中花慢苏轼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轻飏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假余妍。不如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