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化-第二节课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0072649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社会化-第二节课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化-第二节课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化-第二节课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化-第二节课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化-第二节课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社会化-第二节课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社会化-第二节课PPT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 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 2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 社会化的定义definitionofsocialization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 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需要 环境和教育辩证的统一人与环境实质是 内外因的相互作用 3 社会化的两个任务1 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那些期待 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 2 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 自觉的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4 二 社会化的可能性1 脑力劳动的条件2 较长的以来生活期3 第二次诞生 心理上断乳 4 较强的学习能力5 较强的语言能力 5

2、 三 社会化的历程1 儿童期的社会化具体抽象 为主 父母学校 目的 系统 2 青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socialization学校 同辈自我意识 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自我中心 自卑 抽象思维 心理断乳 6 3 成年期的社会化基本完成 不断进行修正和在再创造 稳定面对衰老和死亡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继续社会化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继续学习社会知识 价值观念 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 有益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 与行为模式 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强制性 全面控制的机构 非强制性 适应急剧的变迁 7 四 社会化的内容 一 政治社会化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

3、现有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 社会化的核心 双向的 二 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 8 三 性别角色社会化随文化而异功能主义观点 保持特定的生活方式性别定型说和自我归类说喜欢冒险 独裁 粗心 控制欲强 坚强 独立 强壮感情丰富 依赖性强 爱幻想 情绪化 服从 弱小 9 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 一 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的基础和自然前提二 社会环境因素 一 社会文化 是社会整体性的产物 二 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 智力 个性 社会品质的形成 10 生理和心理最为依赖家人的时期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 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宠爱型放任

4、型专制型民主型 11 三 学校教育系统的教育独特的结构 四 同辈群体非正式自由选择兴趣爱好相近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影响重要 12 五 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共存 六 计算机网络 13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 一 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 一 弗洛伊德本我 原始 本能 快乐原则 自我 现实原则 超我 道德原则 社会化 三部分平衡的发展婴幼儿时期的生活经验是构成人格的主要的因素以往生活经验 行为的历史原因潜意识的过程 深层原因的探讨 扩大研究的范围行为失常者 观察的经验 忽视文化 过于强调早期的经验 14 精神分析论在心理学两大贡献确认以往生活经验对以后行为的影响 因而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重视潜意识的过程

5、的加深了对人类行为的深层原因的探讨 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心理失常者个人观察经验 缺乏量化研究过于教条化 15 二 埃里克森的观点八个发展的阶段1 信任与不信任 0到12 自主与怀疑和羞怯 2 33 首创性和内疚性 4 54 勤奋与自卑 6 115 统一的角色和混乱的角色 12 186 亲近与独立 青壮年时期7 创造力感和停滞期 壮年期8 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 老年期 16 认为人格的发展持续了人的一生注意到自我主体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人格的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提出了具体的心理社会问题 对于学校教育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现实意义并未超脱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的观点 建立在对中产阶级的研究基础上 立论从观

6、察而得 缺乏科学实验的根据 17 二 认知发展论的观点 一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认知结构同化 环境过滤改变 纳入顺应 改变调整结构 吸收 掌握新经验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前操作阶段 具体操作阶段 形式操作阶段道德发展两个阶段 结果 权威意图 自我 18 二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 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 服从权威或成人的意见服从与惩罚定向 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有形的结果 支配自己的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 海因该偷药否则妻子会死去 或者海因不该偷药 会受到惩罚和坐牢 19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 对于规定和原则是有符合其利益时才遵守 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海因是否偷药 取决于他是

7、否爱自己的妻子 20 习俗水平 好孩子定向 按照善良人的的形象来行事 注重别人的评价 希望在自己和别人的心目中都是一个好孩子 好孩子是要帮助别人的 好孩子是不偷东西的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 强调尊重尊重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 找到一个充分的理由就去违反法律 那社会就只有混乱 21 后习俗水平 个人可能考虑超越法律及其对秩序的需要的权利和原则 社会制度和良心 法律应使人们和睦相处 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 对错难以衡量 法律和权利的冲突 22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个人的有某种抽象的 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 包括全人类的正义 人性的尊严 人的价值 认为 纵然海因没有为妻子而偷窃的法律

8、权利 但他有一个更高尚的权利 因为人是世界上最宝贵 我们有责任挽救任何人 23 三 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过程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行为再现过程 强化和动机过程四 正常成熟论格赛尔 人的社会化不是单纯由社会规范 社会压力等外部力量塑造的 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成熟的过程 24 五 群体社会化理论哈里斯 群体过程 儿童和青春期的同辈群体中六 解释理论乔治 米德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再生的过程 不仅学习文化 而且在日常互动中学习语言和解释技巧 25 第四节个性化 个性化 个性在特定的社会条件的影响下 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 形成个人心理 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世界观 价值观 自我概念 行为方式 26 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同步进行 同时实现的 社会化的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 一方面 社会化对特定的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 所以同一个特定的群体中生活的人们 会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 个体角度而言 个体不仅与其他同辈相对一致的共同社会生活 还有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 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个体是一个主动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 这种能动和选择是的个体具备个性 27 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过程是伴生的 相互影响的 重复延续中而实现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