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一 中国古代政治.ppt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0066404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一 中国古代政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高三历史复习一 中国古代政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高三历史复习一 中国古代政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高三历史复习一 中国古代政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高三历史复习一 中国古代政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一 中国古代政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一 中国古代政治.ppt(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政治 课前导引 1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的职责是代表中央政府A 管理西藏B 同达赖 班禅共同管理西藏C 管理青海和西藏D 管理西藏地区行政事务 1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的职责是代表中央政府A 管理西藏B 同达赖 班禅共同管理西藏C 管理青海和西藏D 管理西藏地区行政事务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驻藏大臣的职责 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除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外 在1727年设立了驻藏大臣 由于西藏地区是宗教和世俗势力共同统治的地区 因此驻藏大臣的职责应是与达赖 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正确答案为B 2 使周朝巩固了统治 扩大了疆域的制度是 A 禅让制B 王位世袭制C 井田制D 分封制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

2、中国古代一项重大的政治制度的内容 属于识记的范畴 正确答案为D 2 使周朝巩固了统治 扩大了疆域的制度是 A 禅让制B 王位世袭制C 井田制D 分封制 考点搜索 一 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1 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过程 1 平定噶尔丹叛乱 控制了漠北蒙古和天山南北 2 1771年 漠西蒙古的首领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从俄国回归祖国 3 平定新疆维吾尔族大小和卓叛乱 重新统一新疆地区 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4 平定 三藩之乱 改土归流 5 清初 顺治帝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 达赖喇嘛 封号 康熙帝封五世班禅 班禅额尔德尼 封号 1727年 设驻藏大臣 代表中

3、央政府同达赖 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6 1683年 清军进入台湾 次年设台湾府 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 7 1685年 1686年 康熙两次率军反击沙俄侵占雅克萨 战后签订中俄 尼布楚条约 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影响 1 国家的巩固使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 文化联系加强 边疆地区得到了开发 2 中华民族的版图得以最后确立 中国境内的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我们伟大祖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正确认识国家的分裂与统一问题从表面看 古代历史发展是在分分合合的循环往复中前进的 但实质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

4、 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 这主要体现在 1 从空间上看 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 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2 从时间上看 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分裂的时间 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 其中真正分裂的时间也不过七八百年左右 国家统一的规律 1 从原因来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民族融合和凝聚力的逐步加强是其基本因素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 统治阶级注意适当调整统治政策 都是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2 从过程来看 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是在克服各种分裂割据因素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的 3 从影响来看 封建国家的统一保持了社会安

5、定 促进了经济发展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长期统一局面也孕育着各种矛盾 如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政府败政困难引发统治危机等 例证 2005 上海 六合之内 皇帝之土 乃今皇帝 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 周天子分封天下B 秦始皇统一六国C 汉武帝开拓疆土D 忽必烈一定乾元 解析 选B 认真审题 注意石刻材料中 皇帝 一词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 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对后世影响深远 例证 2005 上海 六合之内 皇帝之土 乃今皇帝 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 周天子分封天下B 秦始

6、皇统一六国C 汉武帝开拓疆土D 忽必烈一定乾元 二 古代重大政治制度的沿革 1 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含义 1 专制主义 指中央的决策方式 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专制主义制度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 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 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凡行政 军事 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2 中央集权 指全国各种军 政 财权归属中央 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 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 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一切受制于中央 二者不能完全分开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 地方服

7、从中央 中央集权的主要体现 1 财政上 利出一孔 归于中央 即财源由中央垄断 2 剥夺地方事权 官吏由朝廷任命 3 司法上 法由帝颁 律由国掌 4 军事上 强干弱枝 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 皇帝总揽兵权 5 意识形态领域 文化专制主义 如焚书坑儒和文字狱 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1 突出表现在君权对相权的削弱 秦汉的三公制度 是以丞相为首 百官隶属于皇帝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隋唐的三省体制 则把相权一分为三 体现皇权的加强 明太祖废中书省 罢丞相不设 明成祖创设内阁 至清朝又设军机处 这一变化反映皇权已达顶峰 从宰相制度的变化之中 我们看到 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 削弱 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已手中

8、 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2 专制君权具有绝对性和独断性 它不允许任何人超越自已的权力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之间的关系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 从而使君主专制成为现实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 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 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 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西周分封制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 让他建立诸侯国 护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命令 贡献财物 并随从作战 诸侯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分封制巩固了

9、周朝统治 扩大了疆域 春秋时期 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 分封制逐渐崩溃 西汉初期 曾部分使用分封制 但很快形成了王国问题 其消极作用远于大于积极作用 郡县制 商鞅变法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 设立县制 秦朝推行郡县制 县以下设乡 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对后世影响深远 行省制 元朝在地方设行省制 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 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 郡县制到行省制 说明其形成演变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10、的过程 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对后世影响深远 行省制度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和国家统一 促进了民族融合 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 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例证 今我朝罢丞相 设五府 六部 都察院 通政司 大理司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颉颃 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 引自 皇明祖训 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所反映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 明朝时期天下庶务繁多B 由于废丞相 造成部门之间相互扯皮 工作效率不高C 丞相制度的废除意味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D 明朝时期由于君主

11、不理政事 造成大权旁落 解析 选C 通读材料可得知 这是明太祖对废除丞相后的一段言论 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明太祖为巩固统治 借 胡惟庸案 废除丞相制度 将相权分给六部 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 这样 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A B两项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表面托词 D项不符合明初的史实 三 古代的政治改革及封建盛世 1 比较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与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不同点 1 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建立霸业 后者是为了确立封建制 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 实现统一 2 内容不同 前者注意重用人才 改革内政 发展生产 整顿军队 后者主要是废井田 承认土地私有 废除奴隶主贵族的

12、特权 奖励农业 军功 建立县制 建立中央集权 削弱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 3 性质不同 前者没有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 改革维护的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 是奴隶制改革 后者废除了旧的奴隶制 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是一场封建制改革 不同的根本原因 两种改革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春秋时期 奴隶制经济基础还比较巩固 到了春秋末战国初 随着井田制的瓦解 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 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为建立封建制度 推动了各国的改革 例证 2005 福州 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 法 的正确理解是 A 旧的制度B 旧的方法C 旧的法律D 旧的风俗 例证 2005

13、福州 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 法 的正确理解是 A 旧的制度B 旧的方法C 旧的法律D 旧的风俗 解析 选A 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封建制度的确立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各国可结合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考虑 2 治乱兴衰局面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治世 乱世只是相对而言 一般来说 中国古代国家的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方针 政策 制度 同时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素质 能力也有很大的关系 就某一封建王朝来说 建立之初 开国之君多是雄才大略者 他们为维护封建的长治久安 多数吸取前朝败亡的教训 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励精图治 勤于政事 因而出现天下大治 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性是根除不了的 进入中后朝 皇帝日益

14、腐败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社会矛盾激化 势必出现动乱 直到被推翻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 每一个封建王朝 无时不处于治乱交替的周期中 这是任何封建统治阶级都逃脱不了的 在封建专制社会里 最高统治者的个人行为有时能对国家的治乱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就方针政策而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统治者能否意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从而注意减轻剥削 缓和矛盾 是否注意发展农业生产 2 政治是否清明 3 统治者是否重视人才 4 民族关系处理是否恰当 5 良好的政策是否连续贯彻执行 如果从社会矛盾角度看 治乱局面主要取决于 1 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是否稳定团结 2 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关系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否控制在合理

15、的范围之内 3 民族关系 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这个关系如果处理得好 国家就可能出现治世 如果处理得不好 就可能导致政权垮台 例证 2005 枣庄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下列各项 与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形成有关的是 设立刺史 解决王问题 设立西域都护 实行独尊儒术A B C D 例证 2005 枣庄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下列各项 与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形成有关的是 设立刺史 解决王问题 设立西域都护 实行独尊儒术A B C D 解析 选D 西域都护是在公元前60年设立的 当时汉武帝已经去世 其他三项教材中有明确表述 3 对康乾盛世的认识 康乾盛世的概

16、况清朝前期 在康熙 雍正 乾隆三位皇帝统治期间 由于他们注意个人业绩 励精图治 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因而在他们统治的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 即从十七世纪中期到十八世纪末 在中国出现了被史学家艳称的 康雍乾盛世 它具休表现在 政治方面 国土辽阔 政治统一 社会稳定 经济方面 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 开垦荒地大量增加 耕地面积随之增大 手工业更加发达 商业较从前更活跃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民族关系方面 各族人民联系加强 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边疆地区得到发展 对外关系方面 挫败沙俄的侵略企图 捍卫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这与以往的中国历史相比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正确认识康乾盛世与封建制度衰落的关系 1 要弄清这一问题 首先要弄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含义和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是指在封建社会肌体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具有表现为 政治上 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 采取了空前极端的专制措施 实行特务统治 大兴文字狱 增设军机处 加强皇权 同时实行 海禁 和闭关锁国 断绝正常的海外经济 文化交流 经济上 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它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