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高二历史期中理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0057651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高二历史期中理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黑龙江高二历史期中理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黑龙江高二历史期中理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高二历史期中理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高二历史期中理 1.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牡一中2017级高二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历史试题一、 选择题(共90分,45题,每题2分)1“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 宗法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2下面是某同学对分封制、宗法制的认识,请你对此判断正误( )甲同学认为分封制是把包括镐京、洛邑在内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乙同学认为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一现象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分封制的瓦解。丙同学认为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丁同学认为在周王室中周王正妻所生之子一定能够成为大宗。A. 正确错

2、误 B. 正确错误C. 正确错误 D. 正确错误3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今山东境内的有齐郡、琅琊郡等。下列关于琅琊郡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辖区内有自己的封地 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4.“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 )A中朝制度 B郡国并行制度 C刺史制度 D推恩令5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通判 B御史大夫 C刺史 D监察御史6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

3、)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兵部 D. 门下省7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 )A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8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

4、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实行二府三司制9“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 )A.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 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0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C.宋代实行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11. 某同学为“古罗马的政治文明”的课题作了

5、一个幻灯片提纲,你认为应该修改的是( ) A.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B.政治家的涌现:梭伦一一克里斯提尼C.罗马法的发展:公民法一一万民法D.罗马法的作用:维系统治影响后世12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则故事突出反映了( )A雅典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陶片放逐法”形同虚设C直接民主导致权力误用 D维护奴隶主的利益13前不久,英国进行了一次主题为“你是否赞成保留英王”的民意调查,结果70%民众投票赞成保留国王。英

6、国的国庆节就是英王的生日,英王生日不一样,国庆节也就不一样。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国人重视历史传统 B. 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C. 政治传统影响社会生活 D. 英王在国家决策中的地位重要14.翻开美国历史,包括克林顿在内,共有九位美国总统曾在美国国会被提案弹劾。其中包括泰勒.哈里森.克里夫兰.胡佛.杜鲁门.尼克松.里根.布什和克林顿,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都未能幸免。它体现出了美国政体的哪一重要原则( )A. 中央集权 B. 责任内阁制 C. 分权制衡 D. 联邦制15如图是1787年美国宪法内容的示意图。空白处应为( )A.共和制 B.君主立宪 C.三权分立 D.总统制16近

7、代史上,英、法、美、德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其主要的共同点是( ) A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 B内阁成员都由选举产生C议会都拥有立法权 D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17.如图是世界史发展进程中的法制发展阶梯示意图。该图反映的主要历史发展趋势( )法治共和民族民主A. B. C. D. 18. 建构历史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重要方法。右图空白a、b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A.开埠通商/商品市场 B.开埠通商/原料产地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 D.鸦片走私/白银外流19.“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文中的“礼物”应指( )A.火烧北京圆明园 B.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岛

8、C.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D.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20.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公使毫不客气地对各国公使说:“没有我们的功劳,你们的好处不可能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日本公使所说的“新阶段”是指( )A. 外国可在华设厂 B.各国派兵保护使馆租界C. 扩展通商口岸 D.中国聘请日本人为顾问21.有人认为,“同为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这主要因为()A. 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 B.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C. 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 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22.将1919年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A.席卷全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B.无产

9、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陈独秀、李大钊领导运动23.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B.决定与国民党合作C.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24.“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是指( )A.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 国共合作道路C. 民族统一战线的道路 D. 城市中心道路25.十送红军就是一首典型的红歌,其中歌词

10、中有“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这首歌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应是()A. 国共合作进行的国民大革命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军长征C.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收复长江以南地区时间上海方面死伤计1937年8月234111213461937年9月29日前25289806123341937年10月14日前390815834197511937年11月8日前9115312594037426. 读日军伤亡人数统计表(注:表中数据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著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整理)此表作为研究抗日战

11、争的史料,可以印证A. 敌后抗战有力地牵制了日军主力 B. 国共双方协同作战取得重大胜利C.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积极抗战 D. 日军最终未能占领上海及华东地区27.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围绕某一主题搜集了如下资料。这一主题应是A.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 B. 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C. 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探讨 D.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8.1917年俄国相继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别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选项区别二月革命十月革命A革命背景沙皇统治矛盾重重和平夺权化为泡影B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C革命任务推翻沙皇统治推翻临时

12、政府D革命结果两个政权并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9.下图是我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它最早形成于A.1949年B.1954年C.1956年D.1978年30.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标志就是它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据此判断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 提出一国两制政策 B. 提出一边倒政策C.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柏林墙的修建 尼克松访华不结盟运动标志A. “冷战”下的世界 B.大国博弈下的国际关系C.第三世界的兴起D.两极对峙格局的瓦解32.美国1950年拍摄的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惨遭二战蹂躏,后来获得美国财政援助,生活生产重又回复正常。美国实施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B. 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C. 遏制苏联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