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隆化煤矿初步设计毕业设计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0047362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翼城隆化煤矿初步设计毕业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翼城隆化煤矿初步设计毕业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翼城隆化煤矿初步设计毕业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翼城隆化煤矿初步设计毕业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翼城隆化煤矿初步设计毕业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翼城隆化煤矿初步设计毕业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翼城隆化煤矿初步设计毕业设计(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业 专注 翼城隆化煤矿初步设计毕业设计翼城隆化煤矿初步设计毕业设计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 1 第一节矿区概述 1 一 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1 二 自然地理 2 三 生产煤矿及小窑 2 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征及埋藏特征 2 一 地层及地质构造 2 二 煤层 3 三 煤质 4 四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4 第二章 井田境界与储量 8 第一节 井田境界 8 一 井田围 8 第二节 地质储量的计算 8 第三节 可采储量的计算 9 第三章 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 10 第一节 矿井工作制度 10 第二节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0 第四章 井田开拓 11 第一节 井田开拓方式的

2、确定 11 一 井田开拓方案概述 11 二 风井布置方式 12 三 将两方案各要素分别列对比如下 13 四 开拓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14 第二节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工作面的配备 15 一 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能力时的带区数目 位置和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 15 第五章 矿井基本巷道及建井计划 17 第一节 井筒 石门与大巷 17 一 井筒数目及用途 17 二 运输大巷及石门布置 19 第二节 井底车场 19 一 井底车场形式 19 二 井底硐室 20 专业 专注 第三节 建井工作计划 20 一 施工准备的容与进度 20 二 井巷施工平均成巷进度指标 21 三 井巷主要连锁工程的确定 21 四 三类工

3、程施工组织的基本原则 22 五 建井工期的预计 22 六 加快建井速度的措施和建议 22 第四节 产量递增计划 23 第六章 采煤方法 24 第一节 采煤方法的选择 24 第二节 确定采 盘 区巷道布置和要素 24 第三节 回采工艺及劳动组织 25 一 回采工艺 25 二 设备选型 28 三 工作制度与推进度 28 第四节 采 盘 区的准备与工作面接替 29 一 回采工作面回采方向与接替 31 二 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31 第七章 井下运输 32 第一节 运输系统和运输方式的确定 32 第二节 运输设备的选择 32 一 矿车 材料车和人车 32 第八章 矿井提升 34 第九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

4、35 第一节 风量的计算 35 一 矿井总风量的计算 35 第二节 矿井通风系统和风量分配 39 一 拟定矿井通风系统 39 二 矿井总风量分配原则及方法 40 三 风量的分配 41 第三节 计算负压及等积孔 41 一 计算原则 41 二 计算方法 42 第四节 选取扇风机 45 第五节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46 一 煤尘爆炸的防止措施 46 二 煤及瓦斯突出的预防措施 46 三 矿井水灾预防措施 46 四 火灾预防措施 47 专业 专注 五 防止冒顶事故的措施 47 六 避难硐室和避灾路线 47 七 矿山救护大队的设置 48 八 安全通风措施 48 九 其它措施 49 第十章 经济部分 53

5、第一节 矿井设计概算 53 一 井巷工程概算的编制依据 53 二 井巷工程概算的编制方法 55 三 矿建工程费用的计算方法 55 第二节 劳动定员和劳动生产率 56 一 定员围 56 二 定员依据 56 三 定员方法 56 四 计算劳动生产率 58 五 改善工人劳动强度的措施 58 第三节 原煤生产成本 59 第四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0 参考文献 65 致 谢 66 专业 专注 第一章第一章 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矿区概述第一节矿区概述 一一 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隆化井田位于省翼城县西部 沁水煤田沁水盆地西南边缘 行政区划属翼城县隆

6、化镇管辖 其地理位置为北纬 35 38 45 35 50 00 东经 111 48 45 112 01 52 5 区交通十分方便 翼城县乡间公路 三级 从选定的矿井工业场地南缘通过 进场 公路直接与该公路相接 经此公路往西南方向行约 6km 在北村与晋 城 韩 城 公 路相连 继而可通向全国各地 专业 专注 二二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 隆化井田属黄土高原地带 地势总体上南北高 中间低 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南部山 包 标高 1105 3m 最低点位于井田西部边界 标高 844 8m 最大相对高差 260 5m 地貌类型属黄土垣 梁 峁及冲沟 地形复杂 地面切割剧烈 沟谷纵横 地表多 为新生界黄土所覆盖

7、常见有黄土陡岩 黄土峭壁节理发育 冲沟多呈 V 字型 沟 底有零星基岩出露 井田无常年性河流 只有几条冲沟在雨季汇集雨水向西流出井田 最终汇入汾河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 一年四季分明 夏季午间较热 早晚凉爽 据翼城县气象站 资料表明 年平均气温 12 5 左右 一月为零下 3 5 七月为 25 5 年降水量约 550mm 无霜期 190d 据翼城县地震台资料 区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据省基本地震烈度区划表 本区 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 三三 生产煤矿及小窑生产煤矿及小窑 本井田无生产矿井 在井田四周有新胜煤矿 西白驹小窑 家沟煤矿 下交煤矿 沟煤矿 牢寨煤矿和尧都煤矿等生产矿井 第二节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

8、征及埋藏特征井田地质特征及埋藏特征 一一 地层及地质构造地层及地质构造 在普查勘探区 自南向北 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至上二迭统石千峰组地层依次广泛 出露于各沟谷中 第三 四系地层不整合覆盖在这些不同时代的基岩地层上 构成垣 梁 峁及冲沟等黄土地形 井田地层由老至新有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 O2 中石炭统群 C2 上石炭统群 C3 下二迭统组 P11 及下石盒子组 P12 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 P21 及石千峰 组 P22 第三系上新统 N2 第四系更新统 Q 1 3 第四系全新统 Q4 专业 专注 井田位于沁水盆地西南部 地层总体受一组宽缓褶皱控制 褶皱轴向北东 倾伏角 0 7 两翼地层倾角一般为 3

9、 3 8 8 其余地段断裂构造较少 井田地质构造总体应 属简单类型 二二 煤层煤层 2 号煤层 结构简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组和石炭系上统组 共含煤 11 层 煤层总厚 10 9m 含煤系数 9 1 主要可采煤层为组 2 号煤层和群 9 10 号煤层 单 埋藏稳定 直接顶为泥岩或炭质泥岩 煤线与粉砂岩复合层 老顶为 K8砂岩 底 板为泥岩或砂岩 在本井田围 煤层厚度为 0 46 4 37m 一般厚 3 20m 井田大半部 可采 东部不可采 9 10 号煤层 为 9 号 10 号煤层的合并层 全区稳定可采 井田煤厚一般在 2 79 4 25m 一般厚 3m 含夹矸一层 结构较复杂 顶板为

10、K2石灰岩 底板为泥岩 各煤层特征详见表 2 3 1 表 2 3 1 各可采煤层特征表 地层 煤层 编号 煤层厚度 m 最小 最大 一般 层间距 m 结构稳定程度层 位 P121 0 1 44 0 75 简单较稳定K8砂岩上 3 6m 2 上 0 1 23 0 35 简单不稳定 P11 2 0 46 4 37 3 20 简单稳定K8砂岩下 50 0 40 简单不稳定K7砂岩下 60 0 40 简单 C3 6下 0 0 30 10 7 1 6 12 13 5 简单 群上段砂质泥岩下 专业 专注 7 0 1 15 0 45 简单 群 K4 K3石灰岩间 8 0 0 66 0 33 简单较稳定 8下

11、 0 0 88 0 50 简单 群 K3 K2石灰岩间 9上 0 1 03 0 55 简单稳定群 K2石灰岩两分层间 9 10 2 79 4 25 3 15 6 5 5 10 12 较复杂稳定群 K2石灰岩下 三三 煤质煤质 据地质报告 本井田 2 号原煤工业分析指标为 水分 Mad 1 05 灰分 Ad 17 挥发份 Vdaf 10 17 全硫 St d 0 40 发热量 34 31MJ kg 为特低硫 低 中灰 高发热量之优质贫瘦煤 为良好的炼焦配煤 电厂用煤和动力用煤 9 10 号原煤工业分析指标为 水分 Mad 1 35 灰分 Ad 12 20 挥发份 Vdaf 10 全硫 St d

12、3 0 发热量 33 72MJ kg 为富硫 低 中灰 高发热量 之贫煤 经脱硫技术处理 降低煤中的硫分后 可做电厂用煤和动力用煤 四四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1 井田主要含水层 A 第四系全新统砂层 Q4 厚约 10m 主要分布在史伯河 两坂河 西白驹 家庄的一级阶地 水位标高 640 838m 根据小河口水库资料 渗透系数 250m d 北东 南西流向 为丰富之空 隙潜水 B 第四系上更新统砂砾层 Q3 专业 专注 分布在家庄 东白驹 东史伯等沟谷 水位标高 740 905m 出露泉流量 0 14 1 14L s 为丰富含水层 C 第四系中更新统砂砾层 Q2 主要分布在隆化垣上

13、 水位标高 1106 689m 为当地居民主要水井供水水源 地下水流向与地形 地貌密切相关 出露泉流量 0 05 0 60L s 为较弱之水隙潜水 D 第三系上新统砾石层 N2 分布在隆化垣南北冲沟中 半胶结 出露泉流量 0 02 0 45L s 为较弱空隙水 E 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砂岩 P21 裂隙孔隙水 除中部 K12砂岩在北 东部出露 泉流量为 0 50 3 35L s 为丰富 含水层外 其余各砂岩的泉流量都不超过 1L s 为较弱含水层 F 下二迭统下石盒子组砂岩 P12 覆盖在 2 号煤层顶板上的 K8砂岩 裂隙不佳 L 24 号孔仅见 1m 左右的裂隙带 抽水涌水量 0 0015L

14、 s 出露泉流量 0 04 0 138L s 为较弱含水层 个别泉 52 号 等 由于受小窑采空区积水的补给 流量达 10 26L s G 下二迭统组砂岩 P11 分布在尧都 上石门等地 一般流量小于 0 33L s 为较弱含水层 H 上石炭统群 K2石灰岩 出露于南部沟谷中 出露泉量 0 062 0 485L s 102 203 号断层泉流量 2 97 4 42L s 为充气带裂隙水 钻孔抽水量 0 00229L s m 一般消耗量 0 02m3 h 牢寨井田区南部 如 L 7 L 8 L 24 号孔距 K2石灰岩虽全部漏水 但埋 藏在地下水位 634m 以上 故仍为较弱含水层 I 中奥陶统

15、石灰岩 O2 区未发现井泉 含水层分布在古侵蚀面以下较远 是本层岩溶发育的重要特点 如 L 24 号孔距古侵蚀面 86 80m L 17 号孔距古侵蚀面 102 42m 水位标高 632 85 684 66m 为丰富含水层 专业 专注 2 含水层的补给 排泄及其水力联系 奥陶纪灰岩在本区东南部 中条北部西治村雪泉岭大面积出露 受水面积约 30km2 形成补给区 本区 4 个孔奥陶纪水位观测 高差 51 81m 地下水流向为南东 北西 各含水层在垂直方向上无水力联系 如 K2与 O2水位高差 6 69m 奥陶纪含水层分 布距古侵蚀面较远 非裂隙溶洞部分还起着隔水墙的作用 3 对煤层的充水因素 A

16、 含水层对煤层的充水影响 K8砂岩为上部煤层 1 2 号 主要充水层 对煤层的充水影响极小 下部煤层 9 10 号 以 K2石灰岩为主要充水层 根据对含水层的分析 含水较弱 充水影响也 较小 奥陶纪石灰岩地下水在无断裂贯通的情况下 无充水影响 B 地表水对矿井的充水影响 C 断层对煤层的充水影响 本区落差大于 50m 的断层 2 条 均位于井田西缘 断层导水性取决于断层带充填 物及两侧地层岩性 泥岩一般含水性较弱 石灰岩则较强 故不能排除落差较大的断层 附近有引起矿井突然涌水的可能 因此在开采过程中 应对其留设足够的保安煤柱 4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邻近生产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如下 新胜煤矿 开采 2 号煤 主要充水层为顶板砂岩 排水量 36t d 产煤量 50t d 富水系数 0 72 其南部遇小窑采空 为含水性弱的矿井 西白驹小窑 开采 2 号煤 排水量 4 t d 产煤量 15t d 富水系数 0 27 充水 来源古窑积水 为含水弱的矿井 家沟矿井 开采 2 号煤 产煤量 60 70 t d 井底无水 下交煤窑 开采 1 号煤 水不大 呈滴水状态 综合上述 上组煤层 1 2 号 和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