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亭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论文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0043818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 页数:119 大小:3.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亭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童亭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童亭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童亭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童亭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童亭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亭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论文(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童亭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论文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1.1.1 交通位置童亭井田位于省北部平原、市濉溪县五沟镇境,北距市约42km,东距市30km。西北以口断层与临涣矿井毗邻,东以4线与柳井田相连,南部以孟集断层、家断层、煤层露头作为技术边界。东西走向长8.58km,南北倾斜宽2.07km,井田面积约17.26km2。童亭井田东距京沪铁路站约30km,井田西部10km有青阜铁路通过符夹线铁路与京沪铁路、陇海铁路干线相接,区青芦支线已建成,矿井专用线在青芦支线的小湖集选煤厂站接轨,经小周家、周小庄进入矿井装车站。公路可直通、永城,正在施工的淮六公路,穿过本井田;水路方面童亭

2、矿在蒙城设有船运码头,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 图1-1 童亭矿交通位置图1.1.2 地形、地貌井田地势平坦,地表自然标高+25+28m,相对高差不超过3m。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之势,均为201.50291.67m的厚层新生界松散层覆盖。井田北端有浍河流过,井田农用沟渠纵横交错。1.1.3 河流及水体井田北端有浍河流过,流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雨季可形成涝,积水深度0.50 m。最高洪水位为28.34m,最大洪峰流量为865m3s(1965年7月)。1.1.4 气象及地震本区属海洋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温和。年平均降雨量为900mm,最大降雨量为1481.3mm。年平

3、均气温14.3,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23.2。最大积雪深度22cm,最大冻土深度15cm。最大风速20ms,主导风向为东北风。矿区位于苏豫皖三省交界处。东有郯庐大断裂,西有麻城断裂,北有秦岭纬向构造带,南有宿南断裂(五河利辛断裂)。1929年11月19日五河县东北的郯庐断裂附近发生5.5级地震,裂度为度;1931年9月26日在潘集东北部的龙子山断裂附近发生6.25级地震,震中裂度为度;1937年5月13日在灵璧县东北部发生5.5级地震,裂度为度;1937年9月22日在濉溪县青疃与丰涡断裂之间发生4级地震,1965年3月15日在芦岭及固镇长丰断裂之间发生4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5时9

4、分,市与东明县交界处发生5.9级地震,波及矿区。根据国家地震局地震大队1973年9月的鉴定意见,本区地震基本裂度为度。1.1.5 矿区经济概况本矿地处华东平原,地区经济较发达,工农业基础好,对能源需求大,土地肥沃,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工业主要有煤矿、化肥、以发电、农机、食品加工及手工业等。开发该井田对加快华东经济区的建设和缓解我国能源紧局面具有重要意义。1.1.6 水源及电源矿井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水源均取自处理后的浅层地表水;第三系、第四系第二含水层为矿区主要饮用水源。 供电电源,从海孜110KV变电站引双回路35KV专用供电线路,保证了矿井双回主供电电源。1.2 井田地质特征1.

5、2.1 井田地质构造童矿区处在闸河煤田之南侧,童亭背斜西北端。大地构造环境是处在华北板块东南缘的徐宿弧形构造带上。本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宿县地层小区。区基岩出露面积很小,仅占总面积的3,而绝大部分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童亭井田位于临涣矿区童亭背斜,井田西翼为东高西低的单斜构造,东翼为南高北低的单斜构造,整体为一轴向北东的较为对称的宽缓背斜构造。现分述如下:1、褶曲1)、童亭背斜该背斜是童亭井田主体褶曲构造,贯穿整个井田。轴向NE8316,向南东及南西倾伏,倾伏角11,相对浅部较陡,深部较缓,背斜两翼基本对称,浅部翼角24左右,深部为12左右。2、断层1)、口断层():正断层,为口

6、断层较大分支,走向北东向,倾向南东,区走向延伸长度约5000m,落差0110m,由西南向东北尖灭。有三孔控制,地震勘探良好。属基本可靠断层。2)、家断层:正断层,处于楼东南部边界断层,走向北东方向,倾向北西,区延伸长度3500m,落差100300m,由西南向北东方向变小。该断层有两孔穿过,地震勘探良好、可靠。3)、孟集断层:正断层,走向南西方向,倾向北西,区延伸长度3500m,落差250500m,该断层有两孔穿过,地震勘探良好、可靠。地层:童亭井田属华北型沉积,含煤地层假整合于奥陶系灰岩之上。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其下的泥盆系、志留系,其上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缺失。含煤地层上部被第

7、三纪和第四纪冲积层所覆盖,平均厚度达228m。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奥陶系中下统老虎山嘴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组,上统组;二叠系下统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第三纪上新统;第四纪的更新和全新统。现将井田揭露的地层自下而上简述如下:1、奥陶系(o)中奥陶统老虎山组及马家沟组(O2t、O1m):据临涣井田030孔揭露厚27.00米,岩性为灰浅灰色中厚巨厚层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及石灰岩,细晶质结构,方解石自形程度较高。2、石炭系(C)1)中石炭统组(C2):据临涣井田039孔,临水孔资料,地层厚3.8米,岩性为银质泥岩,灰白色,紫红色,致密性脆,含少量菱铁粒。2)上石炭统组(C3): 据临涣井

8、田039孔揭露地层厚度140.12米。由灰浅灰色石灰岩,灰色西砂岩,灰深灰色粉砂岩,深灰色泥岩组成。3、二迭系(P)1)下二迭统组(p11):本组地层厚95.9170 m,平均138m。是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为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中粒砂岩,夹有簿层炭质泥岩12层,泥岩,粉砂岩为深灰色,具水平层理。细中粒砂岩呈灰灰白色,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2)下二迭统下石盒子组(P12):本组地层厚87152m,平均121m。是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为粉砂岩,泥岩,中粒、细粒砂岩,以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粉砂岩,泥岩,呈灰灰绿色,泥岩中带有紫色,黄色斑纹。3)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P21):本组地层厚1692

9、69m,平均219m。该组与下伏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上以中粒结构巨厚灰色石英砂岩,顶面与石千峰组为界,基本是一套陆相沉积,岩性以杂色底细碎岩为主。4)上二迭统石千峰组(P22):本组地层厚140m,岩性(无煤段):以赤红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深赤褐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石千峰组与新生界上新统呈假整合接触。石千峰组与上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4、第三系(R)本组地层厚123m以灰岩为主,其中夹有12层簿层细砂、粉砂岩, 上新统与石千峰组呈假整合接触。5、第四系(Q)1)、下更新统(Q1):本统层厚54m,由浅黄色、土黄色细砂、肉红色粉砂及棕红色页岩组成.下更新统假整合于中上更新统之上。2)、中上

10、更新统(Q2+3):本统地层厚30m,由土黄色、棕黄色、棕红色夹少量灰绿色斑块的粘土和砂质粘土。3)、全新统(Q4):主要由浅黄色,土黄色粘土和砂质粘土组成,厚度平均为30m。详见图1-2图1-2 地质综合柱状图童亭井田自下而上沉积了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含煤地层,总厚348585m,平均478m。详见表1-1 。 表1-1 童亭井田含煤层地层厚度统计表地层名称厚 度(m)平均厚度(m)上石盒子组169269219下石盒子组87152121山 西 组92.61641、组含煤地层本组地层厚本组地层厚95.9170 m,平均138m。井田地层厚度较稳定,沿走向方向变化小,沿倾向方向,浅部及露头

11、受风化剥蚀严重,向下趋于稳定。2、组地层主要由泥岩、砂岩及煤组成,含煤2层,编号为1011煤其中11煤组呈薄层状,有12个分层,均不可采。10煤为不可采。本组底部为海相沉积,中上部主要为过渡相沉积。3、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与组连续沉积,平均厚为121m。其下部以灰灰白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其底部有一层稳定的铝质泥岩(K2)与下伏组为界,厚度1.098.89m,平均3.98m,岩性特征明显,层位、厚度稳定,易于鉴别,颜色灰浅咖啡色,性脆、贝壳状断口,并含有较多的菱铁鲕子。其上部以3煤层下6070m处一层细中粒砂岩(K3)底面与上石盒子组为界。过渡相、陆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粉砂岩、泥

12、岩及砂岩。上部泥岩中含紫色、黄色斑纹,局部含有菱铁鲕粒。本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含煤层5、6、7、8、等煤层(组),其中5、6、煤层不可采,7、8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位于本组中下段。4、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与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平均厚度219m; 2 煤及2 煤以上地层未见。上以粉砂结构厚度大于50m的巨厚层灰色石英砂顶面与石千峰为界,基本是陆相沉积。上段:由泥岩、粉砂岩,细粒、中粒砂岩组成,是以灰色石英为主的中粒砂岩、灰色粉砂岩,灰灰绿带紫斑的泥岩为主,上段底部有1煤层(组),含有13个薄煤层,全井田均不发育也不可采。下段:主要由粉砂岩、泥岩组成,中粒、细砂岩次之。在接近3煤组时,有一

13、层明显的灰色深灰色粉砂岩与浅灰浅灰绿色细砂岩组成的互层具薄层状,具有水平层理。本段含有2煤、3、4煤,均不可采。1.2.2 水文地质本区为新地层覆盖达200多米的隐伏煤田,地表河流属淮河水系。井田地势平坦,地面标高+2030m,平均27m左右。在井田东北部有季节性河流浍河,河流流量和水位受大气降水控制,雨季河流水位上涨,流量突增,枯水期河水水量较小甚至干涸;在井田南部有一条人工开挖的沟渠孟沟。浍河最高洪水位为28.34m(1965年),最大洪峰量为865m3/s,井田涝积水深度为0.50m。自1967年开挖了新汴河后,增强了泄洪能力,浍河水从未溢出河床,基本上消除了区水患。由于本区巨厚新地层有

14、良好的隔水层,地表水系对井下生产无直接影响。1、主要含水层(组)1)、第三、第四系新地层含水层(组)、第一含水层(组)该层埋深2.1941.72m,两极厚度7.8223.27m,平均14.80m。岩性主要由浅黄、土黄色粉砂、细砂、粘土质砂组成,夹23层薄层砂粘土,本含水层分布比较稳定,但厚度变化大,砂质较均,含水性强,据童亭矿水源井资料,静水位标高一般为25.25m,单位涌水量q1.07Lsm,渗透系数K12.25md,水质类型为HCO3KNaMg,矿化度为0.47gl,单井涌水量3540m3h,水质类型较好。该含水层水为矿区饮用水水源。本组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直接补给,地下水运动处于积极

15、交替带。、第二含水层(组)该层埋深54.8096.55m,两极厚度3.1028.50m,平均14.1m。岩性主要由黄、暗黄色粉砂、细砂、粘土质砂组成,其中夹有23层粘土和砂质粘土。该含水层(组)砂层结构松散,厚度变化大。在河床相沉积砂层较发育,富水性较强;漫滩相沉积地段砂层不发育,富水性较弱。据童亭矿水源井资料,静水位标高一般为25.125.6m,q0.3911.068Lsm,渗透系数K4.236.71md,水质类型为SO4HCO3KNa,该含水层水现为矿区主要饮用水水源。本含水层以区域层间径流补给为主。、第三含水层(组)该层埋深89.80168.30m,两极厚度4.1547.60m,平均22.92m。岩性主要由土黄色、浅棕红色、灰绿色粉砂、细砂、中砂、粘土质砂组成,夹34层薄层砂质粘土,将该层分为上下两个分层,上段砂层较发育,单层厚度大,结构松散,分布稳定,富水性强。下段砂层不发育,单层厚度小,泥质含量高,多为粘土质砂,富水性较上段弱。据童亭矿89观3孔及临涣矿区水源初勘3抽水试验资料,静水位标高25.7826.78m,q0.0430.575Lsm,渗透系数K0.4653.51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