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0042393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系统设计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系统设计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系统设计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系统设计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系统设计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系统设计毕业论文(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目 录第一章 井田地质概况4第一节 地理概况4第二节 地质构造5第三节 地层和煤层6第四节 煤质9第五节 水文地质10第二章 矿井生产概况12第一节 矿井储量计算12第二节 井田开拓20第三章 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28第一节 煤层的地质特征28第二节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28第三节 采煤方法及生产系统30第四章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36第一节 矿井通风系统拟选择36第二节 采区通风和掘进通风39第三节 矿井风量计算43第五节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51第六节 矿井通风设备的选择56第七节 矿井通电费用计算62第五章 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系统设计65第一节 矿井突出

2、区域危险性预测65第二节 区域性放突措施设计69第三节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71第四节 安全防护措施设计73总 结76参考文献77致 谢78 .专业.专注. 第一章 井田地质概况第一节 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某矿井位于省某煤田潘谢矿区的西部,东与集矿井毗邻,西与庄井田接壤,南为新集矿区的罗园井田,北为桥背斜。其西南距颖上县20km左右,东南距凤台县约34km。除东端小部分位于凤台县境,其余大部分为颖上县所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936116288,北纬324553324540。矿井围:东起F209断层,西止F5断层,南自某向斜轴或17-1煤层-1000底板等高线的地面投影,北至1煤层露头或集矿

3、井第三勘探线。东西长平均11.5km,南北平均4.3km,面积约50km2。二、交通本区主要有颖(上)利(辛)和潘(集)谢(桥)两条公路通过,区外南侧分别有淮(南)阜(阳)铁路和颖(上)凤(台)公路经过,邻近的颖河可以通航。西淝河在雨季也可以通航,从而转接淮河水运。堪称交通方便。图 1-1 某矿交通位置图三、地形本区属于淮河冲击平原,矿区地势平坦,区沟渠纵横,村庄较密,地面标高一般为+24+25m,仅济河两岸地势稍低,多为+20+22m左右,局部19m,标高低于+20m的地段,雨季易形成涝。第二节 地质构造一、区域地质构造某煤田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南亚带的北缘,东接郯(城)庐(江)断裂,西连凹陷

4、,北毗隆起,南邻凹陷。由于受到南北向应力的积压,致使某煤田的主体构造形迹呈近东西向展布,并在某复向斜之南北两翼发育了一系列走向压扭性逆冲断层,又因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复合干扰,从而使得煤田构造的完整性和煤层的连续性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向斜盆地部地层平缓,一般为1020。由一系列宽缓褶皱组成,某古沟向斜,潘集背斜,为其主要构造成分。此外,在次一级的向、背斜部,还发育更次一级的与南北向压应力呈斜交的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斜切断层,其中以北东向较发育,且多为扭性正断层。二、矿井地质构造某矿井位于某煤田潘谢矿区的某向斜西段的北翼,为一走向北7080西,倾向南,倾角815的单斜构造。本区地质构造简单,断层稀少,

5、全井田钻探揭露和地震补勘发现落差大于5m的断层共38条,其中正断层31条,逆断层7条。按落差分,100m的四条,10030m的3条,305m的31条。断层的展布方向,可大致分为NE,NNE,近EW和NW四个构造组合,其中以北动为主。三、矿井构造组合的合理性某矿井断裂的主体展方向为北东向,其次为进东西向和北北东向,北西向极少。由于某矿井仅是某煤田这个区域的一小部分,其显现的构造特征也只能是该区域全貌的一部分。因此,总的看来,本矿井的主要构造特征构造表现了其与区域构造形态的基本一致性,它们的形成,几符合地质力学的成生理论,又与推复构造的形成机制相似,从而说明本矿井目前的构造组合是比较合理的比较。主

6、要断层基本情况特征如下:按其落差大小划分: 10m的5条 1025m的4条 2550m的2条 100m的2条因此,综合分析区断层有以下特征:(1)正断层较多,逆断层较少。(2) 小断层较多,规模较大断层较少且多为边界断层。(3)以走向北东、北北东向的断层为主。表1-1 某矿井断层情况一览表断层性质落差(m)走向倾向倾角()延展长度(m)F202逆335EWS08911650F206逆300EWS0806000F209正45110N825EN6582E65736640F228正010N2ES88E771050F229正020N4WS86W741100F3正020N89WS1W65720F4正01

7、5N5264EN2638W60631280F5正300600N721EN6983W716800F5-1正46N20EN70W743700F10正08EWN38440F11正06EWS33100F13正020N85En83wN1EN5W60662560F14正030N38ES52W65700F15正020N38EN52W65540F16正010N45EN45W56430F17正025N36EN54W65940F18正010N75ES15E4320019正05EWN33270F20正025N72ES18E66730F21正050N38ES52E65770第三节 地层和煤层一、地层本区为全隐蔽区,勘

8、探所及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三迭系、二迭系、石炭系、奥陶系和寒武系。二、煤层本区煤系地层有二迭系的石盒子组、组和石炭系的组,其中二迭系的石盒子组和组为本矿井的主要含煤地层。(一)煤层本区二迭系的石盒子组与组共含煤31层,煤层平均总厚33.38m,含煤系数为5%。其中可采煤层3层平均总厚5m,约占全部煤层总厚的74%,13-1、8、4-2为本区其平均总厚15.48m,约占可采煤层总厚的63%。此外,本区尚有25、23和18三层煤,厚度大多可采,但其灰分均高达40%左右,属于劣质煤。因此,本次未将其列入可采煤层围之。本区,可采煤层多属于“稳定较稳定”型,结构属于“简单较简单”。夹矸以12层为

9、主,且绝大数为炭质泥岩及泥岩。可采性则以全区可采和大部分可采为主,局部可采次之。(二)主采煤层的空间形态总的看来,本区各可采煤层主要特征的变化规律比较明显,空间形态则各自有别。现根据3层主要采煤层各自的厚度、结构及其变化与可采情况,勾勒其空间形态的大致轮廓如下:113-1号煤层从走向上看,自西向东,煤层的厚度逐渐增大;夹矸层数则呈12412层的规律变化。从倾向上看,自南而北,煤层的厚度变化不大,无明显的规律;夹矸层数则总体呈南少北多的状况。该煤层无任何不可采点,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28号煤层从走向上看,自西向东,煤层的厚度呈厚-薄-厚-薄-厚的变化趋势;夹矸则只在西部和中部局部有1层出现。从倾

10、向上看,自南而北,煤层的厚度呈南厚北薄之态;夹矸的变化趋势;夹矸呈01的变化趋势。该煤层无不可采点,为全区可采煤层。311-2号煤层从走向上看,自西向东,煤层的厚度呈薄-厚-薄的状态;夹矸层数则呈0130120的变化趋势。从倾向上看,自南而北,煤层厚度的变化不大,略呈南厚北薄的状态;夹矸层数的变化规律不大明显。该煤层除在区动端一水平,有三处围不大的零星不可采区分布,其余均属于可才围。(三)煤层的开采条件本区11层煤层中,有3层可采煤层,属于“稳定较稳定”型煤层,其中13-1、11-2和8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平均间距100m。现从这三层煤的主要特征及其所受构造的影响等方面,分别对其主要开采条件作如

11、下分析:厚度柱状岩性描述2.613.77.8泥岩:深灰色,层状,含植物化石碎片2.810.845.34中细砂岩:灰白浅灰色,中厚厚层状,主要成分为石英及长石,钙质胶结。局部含菱铁细砂及粉砂岩。具水平层理,分选差1.046.053.2灰深灰色泥岩,块状。局部含粉砂及薄煤线0.292.21.2513-1号煤:片状、块状为主,属半暗型,平均厚度1.25m4.485.55.14灰深灰色砂质泥岩、局部为菱铁细砂0.485.563.70泥岩:灰色,块状,含植物化石碎片,偶含黄铁矿薄膜5.36.86.08号煤:块状为主,此为粉末状,弱玻璃光泽,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加镜煤条带,属半亮型,结构简单1.348.43

12、.96灰深灰色泥岩,中央不稳定两层煤线,局部含有砂质泥岩0.613.355.7中细砂岩及粉砂岩:灰白浅灰色,中厚厚层状,主要成分为石英及长石,钙质胶结12.604.62.2灰色泥岩,局部夹一层11-2号煤,厚约1.94m1.905.44.20粉砂岩:浅灰色,中厚厚层状,泥质胶结2.21.546.50粉细砂岩:灰白浅灰色,中厚厚层状,泥质及钙质胶结图1-2 煤层柱状图113-1号煤层该煤层厚度介于0.282.2m之间,平均1.25m。煤层厚度变异系数为24%,煤层可采性指数100%。该煤层稳定性好,结构比较简单,通常发育12层炭质泥岩或泥岩夹矸,尤以底层夹矸发育比较好,对比可靠。煤层顶板以泥岩、

13、砂质泥岩为主,老顶则多为中、细砂岩;底板以泥岩与砂岩为主,局部为粉、细砂岩。构造的分布,则在第一水平有四条断层,首采区仅有一条断层,它们的出现,对采区的正常划分没有影响,但对工作面的布置会造成一定的困难。211-2号煤层该煤层厚度介于04.82m之间,平均1.94m,煤层厚度的便宜系数为57%,煤层的可采性指数为83%,煤厚以1.3-3.5m的厚度段为主约占总数的61%,煤层比较稳定,与13-1煤层的间距变化不大,煤层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发育2-3层炭质泥岩或泥岩夹矸、局部最多见有层煤,煤层顶板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具备为细、粉砂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第一水平见断层四条,首采区见断层一条。上述构造的出现,并不妨碍采区的正常规划,但对工作面的布置则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总的看来,11-2号煤层的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好,具备一定的开采价值。38号煤层该煤层厚度介于5.37.2m之间,平均6m,煤层厚度的变异系数为27%,煤层的可采性指数为100%。煤厚以4.35.5m的厚度段为主的约占总数的27%,其次为5.56.5m的厚度段,约占总数的32%。该煤层分布稳定,结构简单,仅局部遇见一层炭质泥岩夹矸,煤层顶板以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局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