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新人教必修.ppt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0038170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新人教必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新人教必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新人教必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新人教必修.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新人教必修.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新人教必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新人教必修.ppt(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进新课堂 知识梳理 知识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 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 民族节日 含义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的长期积淀 意义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 文化遗产 含义 地位和意义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 历史文化 庆祝民族节日 标志 知识梳理 2 透视文化多样性 1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2 文化世界性与民族性 世界性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有其共性 有普遍的规律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具有共性和 重要动力 社会实践 普遍规律 知识梳理 民族性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 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决定了各民族文化

2、之间存在着差异 关系 文化是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又是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民族 世界 知识梳理 3 尊重文化多样性 1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 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第一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 的内在要求 第二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 的必然要求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发展本民族文化 实 现世界文化繁荣 知识梳理 3 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 要尊重 理解 和睦相处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各民族文化

3、一律平等 差异 个性 知识梳理 知识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 文化传播的内涵 2 文化传播的途径 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商业贸易 人 口迁徙 教育 知识梳理 2 大众传媒 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 大众传媒的形式 2 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3 文化交流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和世界文化的 外域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 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又要更加主动地中华文

4、化走向世界 传播 发展 欢迎 推动 考点整合 考点一全面理解文化的多样性1 文化的多样性 也就是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有内容 形式的差异 也有性质 层次功能的区别 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考点整合 2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 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没有不同民族 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 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争妍 五彩缤纷的景象 所以 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考点整合 3 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这既是文化财富的来源 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来看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

5、 有其长处 也有其局限性 都需要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 弥补自身的缺陷 文化多样性带来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 通过交流 各民族文化都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成果 在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同时 也使自己民族的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考点整合 4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1 正确的态度是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尊重文化多样性 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又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考点整合 2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

6、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 要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和睦相处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 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 共同发展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充满生机与活力 考点整合 案例一 2010 江苏 近年来 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 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 受到了较高的评价 这说明 A 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B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 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D 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考点整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以及对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关系的理解 充满中国韵味的民乐能够受到欧洲听众的高度评价 这说

7、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故选B项 材料不是强调各国文化各具特色 故A项与题意不符 C项说法错误 文化有通俗与高雅之分 但不能说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故D项不选 答案 B 考点整合 即时巩固一 木槿花是韩国国花 象征着大韩民国历经磨难而矢志弥坚的民族性格 美国人认为玫瑰是爱情 和平 友谊 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 因而定为国花 俄罗斯选向日葵为国花 表达了俄罗斯人民向往光明 厌恶黑暗的情感 这反映了 A 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B 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C 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D 文化的稳定性和时代性 考点整合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木槿花 玫瑰 向日葵分别是韩国 美国 俄罗

8、斯的国花 其象征意义不同 故可以肯定选B项 答案 B 考点整合 考点二全面理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1 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 信息 观念 情感和信仰 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就是文化传播 小到亲朋聚会 外出旅游 大到各种经济 政治 文化活动 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考点整合 1 商业贸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 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 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 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 政治 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考点整合 3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

9、径 它具有选择 整理 传递 保存 改造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功能 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确定教育的内容 实际上是选择人类文化的过程 组织教育的内容 实际上是整理人类文化的过程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教育和学习方式不断改进 对文化传承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考点整合 2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 文字 印刷 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新的传媒的出现 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 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 广播 电视 网络等多种形式 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考点整合 现在 依托电子技术

10、 微电子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 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 沟通 共享的强大功能 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点整合 特别提示 1 不要将文化传播的途径误以为只有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和教育三种 这三种是主要途径 要与一般途径区别开来 文化传播的途径有着丰富的形式 而不仅限于这三种途径 特别是传媒多样性 载体多样化 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 考点整合 2 传媒的发展并不是依次取代的关系 即新的传媒出现 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旧的传媒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传媒共同存在 在文化传播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 它们

11、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促进了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考点整合 案例二 客家人是汉族的独特群体 客家先民经过历次大迁徙 将中原文化带到岭南 岭南文化相应发生了变化 客家人在岭南也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围屋和方言就是见证 这说明 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文化交流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口迁徙A B C D 考点整合 解析 材料通过客家人的历次迁徙促使岭南文化相应发生了变化 客家人在岭南也创造了客家文化 说明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均符合题意 而 在材料中未体现 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考点整合 即时巩固二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 从起步 成长 直到今天的发展 繁荣 国产动画片给每一代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三毛 孙悟空 葫芦兄弟 哪吒 黑猫警长 舒克和贝塔 海尔兄弟 喜羊羊与灰太狼 六十多年国产动画在成长之路上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国产动画也一直不乏经典之作 这说明 考点整合 动画片是传播文化的一种手段 动画片不属于文化 动画片能够跨越时空的局限 传递不同的文化 传播文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动画片是其中的一种A B C D 考点整合 解析 表述错误 都是对材料的正确表述 答案 B 蒙政书业 MENGZHENGSHUY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