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ppt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0020999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3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三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三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三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三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ppt(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政治能力要求与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一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按照考生的成绩 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 德 智 体全面衡量 择优录取 因此 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 效度 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 能力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的测试强调对历史 地理 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 综合把握 测试既能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 又注重多层次 多角度分析 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 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 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说明问题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 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审题

2、过程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 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 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 原理分析问题 还原过程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 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做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 历史地考察事物 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和阐释 意义完整 解题的实际步骤 解题进入实际操作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 归纳 演绎 比较 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 表述清晰 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 体现创新性思维 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 三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

3、想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文综试题的特点和难度 试题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 坚持不断创新 既实现了高考的选拔性质 加大了对考生思维力度的考查 又体现了素质教育 人文关怀 其次 近几年的文科综合测试都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现实 再次 近几年的文科综合测试题 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现代意识 从考查的结果看 选择题总体难度在0 6多 0 647 0 605 0 645 非选择题的总体难度在0 5左右 0 510 0 472 0 461 解答政治主观题的 三要素 第一要素 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是答题的

4、关键 第二要素 熟练搜索课本知识点是解答主观题的底气 第三要素 学会分析材料 利用材料是答题的重要依据 1 综合考试的主观题主要是简答题和论述题 论述题也是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的 一 非选择题类型 从提出问题的形式上看 可分为三种类型 1 直问式论述题 题目直接提出用有关理论去分析某一理论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实际问题 即用什么 矢 射什么 的 格式是 运用 联系 说明 2 材料式论述题 题目由材料和设问两部分组成 材料由一个或几个组成 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反面的 可以是文字表述的 也可以是图表形式的 设问由一个或几个组成 一般是按照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来设计 也可以运用 联系上述材料说明

5、还可以设问成材料各 共同 表明什么问题 材料是怎样 如何 表明 问题 3 引文式论述题 题目由引文和设问两部分构成 引文引用领袖 名人 学者 重要文件中的论述 也有引用 有人说 同学们说 还有引用反面人物的言论观点 设问要求对上述观点评析 评述等 从命题作答形式可分为两类 1 限制性论述题 即对作答范围作了限制的论述题 答案评分较客观容易 2 扩展性论述题 即考生须自己确定答题所用的知识内容和方式的论述题 答案灵活 不唯一 如用所学知识谈某问题的认识 解决办法 2 论述题从能力考核方法上看 一般采用两种类型 两种类型题的区别可以从设问看出来发散思维一般是问 你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 说

6、明了什么 由你去进行发散思维 去归纳出结论 集中思维一般是 材料体现了什么 反映了什么 或是已有结论了 不用你去归纳 而是把你的思维集中到这个结论上 重在考查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这种题的答案就在材料中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该题的材料分析出答案 二 解题步骤 首先判断该题是考查哪一学科的 是单科的 还是学科内综合的 还是学科间综合的题 第一步看设问 即看 确定答法 分清该题属于集中思维还是发散思维 试题是先给情景材料 再提出问题 学生拿到题后习惯上就是立即阅读材料 至于阅读材料要达到什么目的并不十分明确 如果材料的层次比较多 文字量比较大 再加上遇到图表的话 更是心头如乱麻 理不出头绪 如果先阅

7、读材料 再看提问 就可能造成阅读材料时所思考的问题与提问的要求不一致 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并且会根据提问再阅读材料 也浪费了时间 我们要求学生在做题时 第一步是看问题 看设问 为什么要先审设问 想一想 客观试题先审什么 1 通过看问题 明确答题的学科角度 是政治常识 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 限制性论述题 一般都明确指定答题运用的知识范围 扩展性论述题 一般不作限定 需要考生根据对材料的分析进行概括 选定作答所运用的理论知识 看设问 论述题基本上可分为限制型和扩展型两种类型 有不少的论述题是一题多问式 前面的1 2个设问 是限制性的 最后一个设问是扩展性的 就全题而言 它是兼有限制型和扩展型的结合

8、型 看设问 受到什么哲学启示 或从经济 政治常识角度 体现什么政治 经济 哲学道理 材料反映什么经济 政治现象 问题 说明了什么 近几年较少 运用经济常识 政治常识 哲学常识的相关知识分析 说明 背景材料中的某一问题 现象 事例 运用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某一具体知识点分析背景材料设置的问题 现象 事例 材料如何体现某一观点 道理针对材料提供的信息探讨问题 提出建议 或进行评价 设问通常有这样几种情况 2 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的范围 是在哪些章节甚至框题 3 明确题目本身设计的问题即答题的内容 中心论点 是反映了什么现象 还是说明了什么问题 是答材料中体现了什么道理 还是答问题之间的联系等等 只有明

9、确了所问 才知道应答 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做到有的放矢 看设问 看设问 4 弄清设问中有无特殊要求 如当前考试中常用的 运用 联系 结合 怎样做到 如何体现 等则是特殊要求的明显标志 5 审提问还必须明确总指向 需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 总指向一般包括这样三个层次 即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或怎么办 句号题就从这三个角度回答 看设问 看设问 回答第一个层次的问题 只要根据材料 指出其现象和本质就可以了 回答第二个层次的问题 应该先回答是什么 再回答为什么 回答第三个层次的问题 应该先简要回答是什么 再分析为什么 才能够回答出怎么样或应该怎么办 有些题可以不回答为什么 直接回答怎么样或怎么办就可以了

10、应该根据需要而定 分清每一设问要求的逻辑方法 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确定答题的基本思路 审设问 看 学科角度 有限制性和扩展性 范围 知识点 哪些章节甚至框题 中心论点 特殊要求 运用 联系 结合 怎样做到 如何体现 总指向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办 逻辑方法 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第二步 分析材料 即抓 抓关键句和中心词 带着知识和问题读材料 从材料中抽象出相应的知识和观点 每一句材料都有一个或多个 有效信息 要努力挖掘出材料中的每一个 有效信息 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归纳出中心思想 要分清层次 概括层意 找出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析材料过程 分析材料是作答的前提 是阅读材料 归纳材料 处理材料

11、结合原理的有机统一过程 阅读材料 就是要通览 精读 领悟材料 也就是要读通 读懂 读透材料 抓住材料中对解题有利的关键性字 词 句 归纳材料 就是能概括出材料的中心论点 中心意思 要求言简意赅 处理材料 就是对庞杂的材料进行整理 归类 筛选 充分利用有用的信息 舍弃无用信息 结合原理 就是实现材料与教材原理的对换 既可以将材料的中心论点与原理挂钩 也可以将材料的分论点与原理挂钩 原理找准 则答题完成了一半 因此 分析材料的过程就是概括中心论点肢解为分论点与原理衔接的过程 这就是解答的正确思路 审材料 发现 解读和分析有效信息 图表 数字 看表头 解读数字代表的信息 把数据转换成学科术语 漫画

12、仔细观察 不要扩大漫画的外延 诗词 成语 寓言 名句 本意 涵义 转换成学科术语具体事例 概括为学科理论 缩写 或解析 在这个环节中 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主题句和关键词 通常我们称之为 题眼 充分理解题意 提炼出有效信息 因此 必须对材料认真审读 至少要读二遍 第一遍是通读 其目的是抓住材料的中心和主题 看其反映的是哪个实际问题 第二遍为研 细 读 逐字逐句分析 理清材料包含哪几个层次 例题 2003年高考 全国 文科综合第39题第 1 问 2002年夏季 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 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 明显增加了降水 试分析 人工增雨 体现的哲学道理 该题是一个材料说明题 提问的指向为 是什

13、么 应用的知识范围有明确限制 但具体应该用什么知识 要根据材料确定 阅读材料时 就需要将材料中介绍的事实抽象 转化 为我们所学过的知识要领和观点 根据材料的主题 即中心思想 抽象成主要观点 该题介绍的核心问题是人工降雨 事物的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下不下雨是受气象规律支配的 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 但北京地区采用了人工降雨措施 增加了降水量 却表明了人的能力 可见 材料的中心是人的能力与自然规律的关系 把材料中介绍的这一关系抽象为哲学上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 答案就可以定下来了 第 2 问 气象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 德尔菲定律 揭示了气象行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即在气象行业投资1元钱 可以

14、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 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可为本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 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 气象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试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 该题的知识范围有明确限制 提问的指向 分析 应该包括是什么 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层次 即这一现象属于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 出现后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阅读材料时关键是将材料中的中心问题抽象为有关经济常识的要领和观点 实际上 材料中已经有明确的信息 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即经济常识中的经济效益的概念 投资1元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 即经济效益高 企业 即是以盈利为目的 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

15、标的经济组织 由此可知 气象信息是什么 它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 进而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会出现气象服务企业以及气象经济产生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了 在此基础上 只要把经济资源 经济效益 企业目的和目标的关系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联系起来 答案就不难作出了 第三步找联系 即拿 把材料所涉及的有关知识点准确地拿过来 根据提炼出有效信息 即题目的设问要求和材料的中心 直接指向教材知识体系和热点话题 如果是集中思维的题 则要通过对材料逐句分析 分析出设问中提出的基本理论是怎样得出的 怎样体现的 如果是发散思维的题 则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 挖掘出与材料相关的基本理论 从多层面 多角度 全方位地进行论述 联系背景材料

16、启动知识储备 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 形成答案过程 形成答案过程恰好与分析材料过程在思维方向上是相反的 是分析过程的一种逆向过程 具体说来 就是概括中心论点 这一过程关键是怎样实现原理与材料的结合 结合度达到什么程度 三 组织答案根据中心焦点 确定论据 论据是用以证明论点正确的依据 即答题要点 这个论据 可以是理论依据 也可以是材料中的事实依据 一般是两者兼而有之 怎么确定论据 答案要点 首先 根据题意和设问 确定中心论点 展开原理 要根据定好的中心论点来选定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可选定一个或多个 要因题而定 其次 用选定了的理论依据和题目中对应的材料结合起来 第三 根据论据 展开论述 第四 得出结论 注意问题 1 答案内容要落实 四化 即层次化 段落化 要点化 序号化 规范化 要注意语言流畅 表达准确无误 恰当地使用政治术语 条理清楚 字迹工整 2 紧扣本题 运用理论知识 紧扣材料 分层论述 用观点统率材料 用材料论证观点 3 材料概括要简洁 不是有的学生理解的那样 联系材料就是要抄材料 费时费力 4 是答案的布局要有层次性 先答什么 后答什么 答题前一定要做总体规划 可按 先重点再其他 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