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训练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五.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0003311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训练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训练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训练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训练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五.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五能力提升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种消失解析:地球上生存下来的生物是适应环境的,所有表现出来的现象都是对环境的适应。当林鸽群较大时不容易被苍鹰捕食;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从而控制该物种的数量或防止成年鲈鱼饿死,这都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2、猴群中猴王,具有食物和配偶优先权,这样繁殖产生的后代更加强壮,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对另一个物种同样有利,这是因为它们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优胜劣汰,各自发展了自己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考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答案:D2.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解析: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更加明显。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在森林

3、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有关。考查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3.(2002年江苏高考题,18)黄麻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春天播种的一年生植物,开花时需要较短的日照。种植黄麻是为了收获茎秆,剥取纤维用于纺织麻袋等。如果将黄麻北移,在山东地区种植,它将 A.提早开花结实,产量高B.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提高C.提早开花结果,产量低D.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降低解析:黄麻属于短日照植物,在南方地区种植,可进行正常的开花结果。当将黄麻北移,在山东地区种植时,由于日照时间长(夏天在14 h以上),光合作用时间长,黄麻的营养生长旺盛,茎秆粗壮,产量提高;因为在北方失去了短日照

4、条件,所以出现开花推迟或不开花现象。若在北方栽种时,进行适当地遮光处理(控制光照时间),黄麻也会出现开花结实现象。答案:B4.(2003年江苏、广东高考题,19)大火常给森林带来较大的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解析:寒带地区温度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弱,对有机物的分解能力低,致使残枝落叶大量积累,而不能及时分解,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出现了障碍。对残枝落叶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既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食物,又可以加速残枝落叶的

5、分解,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C5.(2002年天津理综高考题,7)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解析:当一个种群迁到某一新环境中(如牛、羊种群最初进入澳大利亚),由于没有环境阻力(生活条件优越,如食物丰富、无天敌、生活空间充足等),该种群迅速增长,表现为“J”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环境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

6、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竞争必将加剧,同时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表现出“S”型增长曲线。因此“S”型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考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答案:B6.(2004年南京第二次质检题)关于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起重要作用B.湿地生态系统有着丰富的种群基因资源C.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含

7、重金属越多解析: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其中浮游植物个体很小,但数量极多,所以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起重要作用。湿地中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重金属会随着食物链而逐渐积累。答案:C7.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A.温度不同B.盐度不同C.含氧量不同D.光谱成分不同解析:阳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海洋里,随着深度的增加,光线逐渐减弱,所分布的植物种类也有差别,这是由于光谱成分不同(不同的光谱,对海水的穿透能力不同)。该题是与物理的综合题,考查

8、阳光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和物理学有关光谱的知识。答案:D8.(2002年上海高考题,31)图155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图155A.乙、甲、丁B.甲、丙、乙C.丙、甲、乙D.丁、乙、丙解析: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小球藻通过分裂繁殖,其细胞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表现为“J”曲线(丙);鸡每天产一枚蛋,随着时间的增加,产蛋量增多,应为甲曲线;竹子生长有一个高峰期,达到一定高度后,生长变慢,符合乙曲线图。考查学生识图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D。答案:C9.(2004年惠州模拟题)图156表示某

9、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下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体重增加1 kg,至少消耗A约为图156A.100 kgB.312.5 kgC.25 kgD.15 kg解析:猫头鹰增加1 kg,则至少需要B、D各1 kg20 %22.5 kg,2.5 kgB至少需要A、C各2.5 kg20 %2=6.5 kg,2.5 kgD需要C是2.5 kg20 %=12.5 kg,则(12.56.5) kgC需要A为19 kg20 %=95 kg,则A=6.595100 kg。答案:A10.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放,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关键措施是在适当时期A.补充光

10、照使其光照延长B.适当提高温度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D.适当多浇水解析:菊花属短日照植物,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适当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答案:C11.浅海中牡蛎和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A.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生态因子解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题目中是各种生物的总和,所以构成了群落。答案:A12.下列关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B.人的作用突出,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C.有机物基本上都存在细胞内部,基本上实现物质循环的自给自足D.抵抗力稳定性低,

11、易受旱涝和病虫害的影响解析: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人的作用突出,种植哪些植物都由人决定,需要人不断劳动,都能保证农业生态系统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系统内的生物成分,除按人们意愿种养的优势物种外,其他物种通常予以排斥或抑制。导致系统内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差,容易受旱涝灾害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农副产品,往往被大量输出到系统外,所以需经常输入大量物质,如肥料、种子等,才能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答案:C13.(2003年江苏、广东高考题,18)许多鸟类在春夏之际交配繁殖,启动这种繁殖行为的外界因子是A.温度B.降水C.

12、光照D.食物解析:光对生物的生命活动有显著影响,光照时间的长短影响生物的繁殖活动,此外光对动物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动物的体色、视觉、发育和习性等方面;温度对动物的影响体现在形态、习性、生长发育等方面;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部分,生物的新陈代谢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进行,水还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食物是动物生存的先决条件,只有食物条件充足,动物的一切活动才成为可能。答案:C14.(2003年广东高考题,25)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为国家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应当采取的措施是A.在森林中放入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B.在森林中引入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提高生产者的能量蓄积能力C

13、.定期清理森林的枯枝落叶,以利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D.对森林作简单的隔离,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解析: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能否维持,在现在,很多情况下受人的影响大,所以要保护生态平衡,就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答案:D15.几十年前,欧洲的一种百灵鸟被引进美洲,这种鸟的生活与当地的草地百灵鸟相似,后来发现当地百灵鸟绝迹了,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捕食B.竞争C.寄生D.共生解析:两种鸟生活在一起,由于生活条件的一致,导致一种生存下来,一种灭绝,是竞争关系。答案:B16.(2004年广州测试题)下表说明两种微生物各处的必要生长因子和各处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

14、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生 物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被合成并释放的物质红色酵母嘧 啶噻 唑毛 霉噻 唑嘧 啶A.竞争B.寄生C.互利共生D.独立生长解析:这两种微生物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刚好是另一种生物必需的生长因子,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所以两者为互利共生关系。答案:C17.(2004年上海高考题,11)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植被分布状况是:山麓热带雨林,山腰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部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状况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A.阳光B.土壤C.温度D.水分解析:考查影响生物垂直分布的因素,能力要求B。在生态系统的垂直方向上,决定植物分布不同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答案:C18.捕蝇草的两片

15、叶子呈蚌壳形张开,当小虫进入腺毛,两片叶子合拢,将虫体消化,吸收营养。这种关系在生物学上是A.竞争 B.捕食C.寄生 D.共生解析: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竞争、寄生、共生和捕食都属于种间关系,竞争是两种生物为争夺资源、空间等而争斗的现象;寄生是一个物种的个体依靠另一个物种个体而生存,特点是对一方有利;共生是不同种的两个个体在生活中彼此相互依赖,特点是对双方有利;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捕蝇草和小虫的关系就属于捕食。答案:B19.(2004年郑州模拟题)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J”型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解析:种群的“J”型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一个种群进入一个新环境,一定时间内会出现“J”型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