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边塞诗资料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0001180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边塞诗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边塞诗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边塞诗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边塞诗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边塞诗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边塞诗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边塞诗资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摘要2一、初唐2二、盛唐4三、晚唐5四、研究发轫期(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8五、研究发展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9六、研究成熟期(80年代初以后)11参考文献:16浅谈唐代边塞诗欣赏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而边塞诗则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边塞诗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成为唐朝诗歌百花园中一支永不凋零的奇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关键词:唐朝、边塞、雄浑豪迈、出军远征、阴郁悲

2、苦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丹纳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部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理。”俄国美学家普列汉诺夫也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有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边塞诗最能体现唐代国运兴衰,从初唐国力雄劲到晚唐穷兵黩武,边塞诗也经历了从初唐、盛唐的雄浑豪迈到晚唐的阴郁悲苦。今天,当我读起这一首首或高昂、或低沉,或豪迈、或悠远的边塞诗,当时的一幕幕场景又跃然浮现眼前。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神游于苍茫豪迈的塞外,重温唐代光辉的历史。一、初唐我骑着一匹壮马,离开了繁华而富庶的杭州,随着

3、达达的马蹄声,我离中原越来越远,夹杂着沙石的北风、连绵起伏的沙丘和悠长的胡笳声告诉我:这里就是塞外了。刚离开三月桃红与五月梅雨的的天境,雕楼画栋、小桥流水的江南,我瞬间被大漠雄浑壮阔的景色震惊了。面对西北,我心中涌动出了王维的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浩渺的大漠,天际一缕云彩,落日隐于长河,寥寥数笔,就勾勒除了大漠苍凉壮美的景象。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诗人的浪漫情怀与唯美的诗句相结合,描绘出的五彩斑斓的色调,与苍山、广漠、冰雪、长河纠缠在一起,展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人在画中寻觅,画在心

4、中痴迷。我蹲下身,抚摩大地,抓一捧沙粒飘逸风中,缓缓地从指缝间滑落,闭上眼睛,听那车轮碾碎历史的嘈杂,听那风中传来的羌笛,思绪飘向远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边塞诗中壮丽瑰奇的边塞风光正是边塞诗人心理情感的外化和折射。此时天下甫定,人民安居乐业,然而厥恃强骄纵,屡屡向中原侵扰,曾一度兵至长安附近的渭水便桥,边关人民频频受到骚扰,激起了人民的愤怒,“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等诗句都体现了诗人们对胡人的愤恨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当然不会坐视突厥侵扰边关人民,于是派兵部尚书李靖统帅五道大军,北击突

5、厥,仅用三个月时间,便一举平定了厥,体现了唐朝之初的强盛国力。李世民所写的饮马长城窟行“塞外悲风切,交河冲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诗境界广阔,语言顿挫有力,风格峻拔,气势高昂。贞观重臣虞世南继承了隋唐边塞的优秀传统,写出了一些拜托尘俗的边塞诗,为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的边塞诗以初唐四杰为代表,杨炯的从军行写道:“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烽火照西京”一句,用夸张手法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尽管风雪苦寒,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宁为百夫长”,

6、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寥寥数笔,有力地突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烽火发金微,连营出武威。(虞世南)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卢照邻)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骆宾王)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心情。初唐是唐代边塞诗歌的发轫时期,它对盛唐及晚唐的诗歌做出了很好的典范和铺垫,为盛唐时期边塞诗歌的发展揭开了序幕。二、盛唐时间转向了盛唐期间,我继续向西,看到一队人马呼啸而过,转眼间变消失在视线中,但强壮的军马,严整的军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胡笳声咽、柳笛悠扬、旌旗翻卷,继续向西,很可能意味着要爆发一场战斗;而向东,则是一片和平。那里是自己的家

7、乡,那里有父母,有朋友,还有自己的爱人。没有多少人天生愿意打仗,但为了免除捐税,为了获得军功,当然,也是为了千里之外的安定,“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哪怕即将变成白骨,他们也必须向前,再向前。贞观之治的沉淀,开元盛世的到来,唐朝迎来了鼎盛,它的经济实力正如杜甫忆昔中说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物质生活的富足,使唐朝社会安定繁荣,人们对生活,对理想充满着希望和自信,一种盛世的民族心理逐渐在心中形成。“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描绘出了万事万物生机盎然的风采。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我们后世所称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又是培育盛唐人们

8、豪迈,进取精神的土壤,国力的强大,使唐代士人普遍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抱负,他们强烈追求“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的理想,充满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热情地向往建功立业,形成一种“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的文学格调。盛唐边塞诗人崇尚意气,崇尚豪放“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种豪爽,富有意气的诗句在边塞诗中比比皆是。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9、。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方面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我们因汉得族名,因唐而举世闻名。汉武帝北逐匈奴,威震西域;

10、唐玄宗亦北攻突厥、西击吐蕃。生活在盛唐无疑是自豪的,品读盛唐边塞诗,不仅能从中体会到我们祖先血管中流淌过的骁勇尚武的血液,还能使我们在了解西北风土人情的同时,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汉民族。三、晚唐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明君唐太宗已然成为历史,唐玄宗晚年昏庸,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了。晚唐国势日渐衰微,各种社会危机日趋严重,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边患频仍,统治者忙于自救,已完全失去了盛唐、中唐时期开疆拓土、成就帝王大业的气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我看到一位年长的老人在官兵的催促下与家人依依惜别,他心里明白,此去大半是不会再回来了,现场如生离死别般使人肝

11、肠寸断,我不忍直视,默默的将视线转向西北,然而此时我看到不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层峦叠嶂的山峦阻隔了将士们望乡的目光,“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铺天盖地的风沙鞭笞在身躯,阵阵寒冷的空气凝滞血液,一路参差不齐的人马从我身边路过,溅起的是枕骸遍野、尸骨纵横。走过古战场,我仿佛看到了黄沙缝里渗出一滴滴血泪,听到铁骑席卷大地的声音,弯刀与剑戟刺穿躯体的声音,战车颓然倒下的声音晚唐由于时局的江河日下,不可挽回,文人士子因时运艰难,失去了往日立功边塞、从军幕府的豪情,边塞诗的创作主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极力

12、描绘边塞战争的血腥肃杀之气,以抨击朝廷的平戎失策给士卒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强烈反感和对生命的深沉呼唤。“战士辞营不道归”再也不是“欲饮琵琶马上催”那样的浪漫与洒脱,而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和苍凉。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意绪低沉,诗人心态已堕入消沉与绝望的深渊,边塞诗也就一变而为反战、休战的呼声而显得异常的凄厉与沉痛。边塞诗的主题发展,走过了从初、盛唐的颂战、尚战,中唐的怨战、厌战而至晚唐的休战、反战的全过程,其格调也由

13、盛唐的明朗壮大、中唐的哀婉幽怨而变为晚唐的凄厉和沉痛。无论是唐代的哪个阶段,边塞诗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唐代的诗歌的丰富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后世文学充当着典范,与此同时,唐代的边塞诗歌也给后人留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的沉淀,给这个伟大的中华民族以历经沧桑的稳重和团结。边塞诗是唐诗的骄傲,千百年来,它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以昂扬雄浑、悲壮崇高的动人巨响,回荡在我们的心头,成为了一个时代璀璨的亮点,耀眼光辉的存在。我紧裹披在肩上的衾裘,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大西北

14、。历史的帷幕在西北这片古老土地上,铁蹄与弓矢交错,野蛮与文明冲击,一幅幅历史画卷展现在我面前。在这里,盘马弯弓射大雕的英雄踏着塞外的落日走过,勒马回首看到的是的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在这里,万里觅封侯的猛士迎着关外的阵阵朔风走过,回首就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无比心恸,在这里,慷慨豪放的诗人徘徊在这浩瀚而博大的地域,从袖中抖落出那些平添了铁骨脊梁的诗句,留传千年。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诗歌是其“一代文学”的标志。唐诗的发展存在不同的段落,历来有四唐说或五唐说,就是将唐诗历程大致划分为四段或五段,四唐说包括初、盛、中、晚,五唐说是在盛、中唐之间增加一个转折过渡阶段。初唐诗歌创作是一直延续

15、着六朝宫廷诗风,以宫廷帝王为中心,讲究诗歌技巧,完成了近体诗的诗体建设,而宫廷斗争一部分文人抛离歌功颂德的创作惯性,“文章四友”和沈、宋才创作出他们最好的作品,同时,科举制度的实行调动了寒士的参政热情和希望,初唐四杰和陈子昂都是在此背景下走向历史的前台,他们自觉地批判宫廷诗风,将北朝文学的刚健之气和南朝文学的清新明丽、汉魏风骨与六朝绮丽结合起来,迎来新的诗歌时代。开元十五年前后,盛唐诗歌群体出现,创作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等“吴中四士”是盛唐之音的先声,他们风流潇洒,浪漫不羁;王维、孟浩然等表现了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之美,高适、岑参等表现了边塞生活的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这两类题材分别代表了盛唐诗人人

16、格追求的两个层面既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格的高洁,也追求建功立业。“诗仙”李白以其天纵之姿挥洒笔墨,信笔琳琅,喷玉吐珠,呼风唤雨,追求个人实现,展示了盛唐人特有的豪放飘逸、自由奔放,其诗如行云流水又变化万千,如出水芙蓉。盛唐诗歌唱理想,精神浪漫,激情洋溢,气象高华,骨气端详,清新自然。天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终于引发了安史之乱,盛世如落叶飘零,使用如椽巨笔反映这场历史转折的是“诗圣”杜甫,他带着盛唐人的热情和责任直面惨淡的人生,忧国忧民,将律诗内涵丰富的长处充分开掘出来,创作出春望、蜀相、登楼、登高、秋兴八首等名作;直接表现战火中涂炭的生灵,创作出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诗史”作品。稍后活跃于京城的大历诗人群,因社会衰败而心绪彷徨,气骨顿衰,偏爱夕阳秋风。中唐中兴,与此呼应诗坛上出现了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