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9995051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

2、的伪命题。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

3、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的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

4、,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强力输出物质商品、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

5、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摘编自刘焕明人民日报2018年3月14日07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 这是 “文化全球化” 产生的背景。B.“文化全球化”将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C.通过交流互动强力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6、 “文化全球化” 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 “文化全球化” ,以攫取更多利益。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 “文化全球化” 这一伪命题做了细致的分析。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这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 “文化全球化” 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的深度思考。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 “文化全球化” 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一个

7、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 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 “文化全球化” 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会消融其他文化, 那将是灾难性的。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

8、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

9、。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样想?”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

10、他竟然完全不知道。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对他劝导几句。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做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

11、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货款法,把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政绩确实不

12、错,也深得百姓爱戴。他对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说是作者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来历有根据,但又能让读者看出其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B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而已”,意欲借此来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C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

13、这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个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怪人”王安石。D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趣,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5.作者开篇就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在哪里?(6分)6.对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作者说“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你认为作者是依据什么而得出这个看法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完成7-14,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于仲文,字次武。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太祖,太祖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

14、”仲文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太祖甚嗟叹之。其后就博士李祥受周易三礼,略通大义。及长,倜傥有大志,当时号为名公子。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迟迥作乱,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迥又遣宇文胄、宇文威复攻仲文。贼势逾盛,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檀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檀让以余众屯城武,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飨士

15、。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未几,其叔父太尉翼坐事下狱,仲文亦为吏所簿,于狱中上书。书曰:“当群凶问鼎之际,黎元乏主之辰,臣叔翼总驭燕、赵,南邻群寇,北捍旄头,内外安抚,得免罪戾。伏愿下降云雨之施,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不胜区区之至。”上览表,俱释之。 (节选自隋书于仲文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16、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B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C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D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髫龀,儿童七八岁。髫,指小儿下垂的短发;龀,指小孩子换牙。B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成为专通一经、教授生徒的官职。C起家,文中指于仲文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