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凤鸣山中学高一历史期中 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937001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凤鸣山中学高一历史期中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重庆凤鸣山中学高一历史期中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庆凤鸣山中学高一历史期中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凤鸣山中学高一历史期中 1.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凤鸣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C古人特别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D商朝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2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

2、之事地”。由此可见A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B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3下图是1957年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器物。两面刻铭:正面为“十八年,漆工朐,丞巨造,工正”,背面为“上郡武库”。该器物A属于民营手工业品B在市场上流通较广C由官营手工业制造D由个体生产者锻造4管仲改革之前,齐国允许私人从事盐铁生产,由国家征收部分税收,盐铁业利润大部分由私人业主所得,政府所得并不多。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此举A成为齐国财政的主要来源 B发挥了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C扼杀了传统的民间手工业 D与民争利激化当时的社会矛盾5下表是后汉

3、书中关于东汉时期田庄主的行为记述(部分)。据此可推知,当时记述出处“世善农稼,好货殖”樊宏传“世以货殖著称”李通传“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仲长统传A土地兼并现象比较严重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落实C田庄经济形成完整体系 D田庄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6续封泥考略所收汉朝齐鲁封泥(古代用泥团制作的印章)中,有“左市”“右市”“南市”“西市”等封泥。由此可知,汉朝A城市建设有明确的设计规划 B各地城市的布局规格完全一致C对商业活动进行区域化管理 D政府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空间7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出处记述田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

4、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A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B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8下表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春秋晚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遗物秦 朝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汉 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为燃料,用水排鼓风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 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

5、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 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9唐朝时期,定州需岁贡细绫1270匹、瑞绫250匹,特种花纹的两窠细绫、大独窠绫、独窠绫各50匹,岁贡数量远比一般的州要高出许多。这说明当时定州A经济地位较高 B产业结构完整C丝织规模较大 D经济较为繁荣10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这表明当时A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 B政府厉行抑商政策C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 D商税成为主要收入11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说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

6、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史料所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B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C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12潮州曾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海禁政策有利于全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B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C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D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13

7、下面是1840-1894年中国棉纱量消费情况统计表。1840年1860年1894年土布消用棉纱量620.9万担628.6万担612.4万担洋布消用棉纱量2.5万担3.5万担143.4万担据表可推知,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A洋布丧失了竞争力 B土布生产仍占主导C传统经济解体缓慢 D自然经济优势明显14下面是近代中国某时期茶叶出口数量变化图(单位:万担)。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A自然经济已经丧失统治地位 B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C经济作物在国内种植较普遍 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15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

8、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规范了开平煤矿的科学管理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 D打破列强对中国煤矿的垄断161910年,著名实业家张謇提出了“棉铁主义”,认为中国应提倡发展自己的棉铁工业,实行进口替代,并在“棉尤宜先”的思想下创办了大生纱厂。这一主张A推动清政府放弃了抑商攻策 B体现了维护国家利权的要求C激发了民族企业家设厂热情 D开启了与西方“商战”思想17某同学整理某主题材料,里面包含“保兴面粉厂”“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永利制碱公司”等,这个主题可能是A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B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

9、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D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18始创于1921年的国产灯泡亚浦耳原名为神州,后借鉴德国“亚司令”的“亚”、荷兰“飞利浦”的“浦”,创造了“亚浦耳”品牌,才在市场上一炮打响。这一现象体现了A品牌成长需关注民众的消费心理 B国货质量欠佳难以获得国人支持C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冲击 D亚浦耳市场拓展取决于广告宣传19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建的重工业企业主要有10家;1937年度又陆续增设了11家重工业企业或筹备机构,而这些企业均远离沿海,大部分设在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陕西等内地省份。这一做法旨在A平衡全国工业布局 B为持久抗战做准备C带动民营经济发展 D建立国家工业体

10、系20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经济形态在抗战时期因战时体制迅速膨胀B经济形态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转化奠定了基础C经济形态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经济形态在中国近代逐渐解体地位较低21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A保证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B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C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建立起人民公社的体制22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

11、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23有学者指出:“把(中国)大跃进描述成一个仅由极左政策造成的灾难实在过于简单,以致歪曲了历史经过。这一说法无视水利、乡村工业和资本化副业三方面的巨大进步,而这些正是后来乡村发展的关键。”该学者意在说明A应理性审视“大跃进”运动 B中国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繁荣C“大跃进”运动的成绩巨大 D中国城乡经济的联系增强241962年到1965年,我国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些措拖A有利于农业社会主

12、义改造 B建立城镇商品经济体系C重蹈“左”倾错误的覆辙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5题20分,26题12分,27题20分,共52分)25(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

13、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摘自王兆成等历史学家茶座材料三 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类型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91%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不足1%个体经济718%71%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6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及主要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促使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6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现代经济”是指运用现代科技于生产活动的经济社会,在现代经济展开以前的经济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