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历史的视角与距离.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932627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测历史的视角与距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观测历史的视角与距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测历史的视角与距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测历史的视角与距离.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测历史的视角与距离读者为什么翻开这部书?读者想看到什么?读者会看到什么? 每位作者精心完成一部著述,出版之际,总会这么提问。那么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一书该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大约十年前,万新华开始了对傅抱石的全面考察。2004年为纪念傅氏百年诞辰而完成傅抱石的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率先开启傅氏的专门研究。五年后,于2009年完成傅抱石艺术研究,该书的基本框架:著述篇及绘画篇,分由美术史家与画家两重视角剖析傅抱石,成为后续考察的两大面向。费时两年,他完成了傅抱石美术史学论稿,于2012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后又专力写就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就是本书,于2014年出版

2、。62年岁月凡尘走一遭,与众生结缘后驾归,历史洪流里的傅抱石,与寻常人无异。倘若用透视镜细审他风云腾涌的一甲子,那么,傅抱石便与常人十分不同。如果采取的是一个全罩式人生的观测视角,1949年的时间纽带势将画家裂变为二,产生前后对照的反差,再将反差置入一个后退距离的观看,自然逃不过艺术家独立自由人格沦丧的指訾及批判。面对历史上的人事物,我们看到什么景象?取决于我们观测的视角与距离。观看现代美术家傅抱石有着不同途径,本书作者将观测傅氏的人生长镜头聚焦于1949年以后,并淡入其政治与艺术夹缝中的现实处境,对其后期绘画进行细部扫瞄:世局强压下,以九歌图为中心“从妩媚到宁静”的人物画;透过游、悟、记、写

3、等写生手法踏遍万里以“细把江山”;将古代诗意画转化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毛泽东诗意图:以及应酬自娱而流传于小众间的遣兴之作。近距离观看历史名人,其实并不容易。这是本书选取的一个观测视角与距离,作者转移视角,拉近距离,赋予历史人物一个同情宽容的回旋空间,引领读者一同走进历史的廊道。潘天寿、李可染、齐白石、黄宾虹、刘海粟、傅抱石等知名画家们先来后到,由着变幻的世局敲击心版。作者还原了傅抱石在1949年以后人格扭曲和裂变的过程,体认着画家在被迫或主动迎合政治之后,受冷落、观望、迎合、得势、内疚、懊悔、再迎合、大得势、大失自我、心有不甘等一连串彷徨而矛盾的心路历程。历史绝非照妖镜,而是一把透亮的棱镜,多

4、角度折射出不同应世之方的各种人生光影。1949年可作为傅抱石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十七年”是一个当代中国人卸却不去的重负,宛如一块扛在肩背的时间碑。本书抓紧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段,作为考察20世纪最知名美术家之一的傅抱石,其46岁以迄62岁的16年后期人生,不偏不倚地贴紧“十七年”,成为一个极好的历史指标。作者在于一端细探一个生龙活虎般的个案,考察政治社会力量如何影响其艺术实践;另一端则亟欲指出,政治社会的发展可能也受着历史个案所左右因而创造一个风云时代。“新历史主义”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作品研究,因为作品与历史并非“前景”“背景”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傅

5、抱石的画作牵系着艺术与权力政治的复杂关系,既是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也参与了意识形态的塑造。若强说曲从己意是一种权宜的求生策略可能过于矫情,但在暗夜摸索前行的传统画坛,傅抱石与一批“御用画家”选择将山水画落脚于“革命圣地画”和“毛泽东诗意画”的特定题材,以现在眼光回望,我们可以轻易斥责为政治服务的画家有“过”,但以攀缘得致的发言权为维护中国画笔墨传统而有效发声,却是不争的事实,其中难道没有一丁点儿“功”?或者所有的画家都应选择刚性的对抗而人人成为烈士?或者全数瑟缩隐遁于自足的小天地而与世隔绝?傅抱石曾付出种种的努力,文化改造时期缔造了一种新题材,对中国画发展具有启迪意义,由是产生了他本人始料未及

6、的影响,后人又该如何论其功过?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乱世就义者必是崇伟的英雄,乱世苟活者则完全失德?这种评鉴的论调显然是被德性化的历史所制约。在作者笔下,傅抱石不仅是一位文人、画家、理论家而已,也是一个有着惊惶失措,面临生存危机必需作出抉择的血肉之躯,更是有着七情六欲、惶惑恐慌的“人”,作者在本书脱稿时说着:“对于傅抱石,数年来几乎成了我晨夕不可离的一种癖好。但凡傅抱石文献史料或图像数据,虽只字片纸,皆细心搜集,视若珍宝。以期恢复傅抱石的美术史家身份和呈现傅抱石晚年创作的生动面目。2013年春夏以来,我完全沉浸于傅抱石的绘画世界里,感受着,思考着它陪伴着我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或彷徨,或郁闷,

7、或激动,或快乐。”因为悯其心,同其情,作者的研究主体某种程度也“介入”了研究对象的客体之中。作者坦承:“对于傅抱石这代人,政治实在显得太过沉重。我撰写本专题的初衷,完全是勾勒傅抱石作为个人的立体形象,并不着眼于其选择道路的政治价值分析。”历史的书写,究竟要隐恶扬善、如实呈现,还是要挞伐重击?作者选择了最富政治意味的“十七年”作为本书的时代坐标,却不得不回避道德批判与价值分析的沉重议题,这确实是一道难题,困难之处并不在于该不该评断?而是能不能评断?该怎么评断?事实上,作者看出了;古今中外充斥着无数的“十七年”。台湾的“二?二八”、戒严时期,不也是“十七年”吗?由谁?如何作出最终结的盖棺论定?抑或

8、是永远也没有历史定论的那一天!那么烟硝弥漫的时代里,历史的探戡者该如何是好?作者选用一个观测历史的视角与距离,为读者彰显傅抱石1949年之后的“情感结构”,正如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所言:“一代人共有的精神面貌和伦理价值。”在特定时代中,人们对现实生活有普遍感受,饱含着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这种“情感结构”体现在作品中,反映了特殊的心理意识。而文艺社会学的进路,也帮助作者在探究傅氏生命情境的表达时,不能不考虑社会的结构,因为历史不仅有其“本质性”,同时也是诠释、建构与不断修正的产物。由是,我们既看到了一个才华洋溢的画家,也体认了一个被时代、被政治压抑的挣扎灵魂。时代不专属于谁,人人身上都是一个

9、时代,记忆不能只靠几座古迹和英雄榜上若干人,故事不计大小都值得流传,英雄碑或唾沫碣?英名或骂名?经过时间的淘洗,都会被时间流逝所拉开的历史布幕给模糊化、泛黄化,留下的不再是争议,而是当代雾里看花却愈加明晰的生命挣扎奋斗的扭力。作者既把傅抱石搬上历史舞台,在把捉其“情感结构”的同时,也把近代史搬到傅抱石的生命舞台。万新华穿梭于历史的隙缝间,潜伏于档案橱柜的暗角里,从斑驳的旧帙里搜索断简残篇,考掘爬梳,抽丝剥茧,建立一个迅速冰冻、即将瓦解的历史记忆,让傅抱石在这些绵密的文献重构里复活。作者无疑就是一名织锦画家,一经一纬细细编织傅氏被人遗忘的面貌,铺写傅抱石的生命史、心态史、精神史。本书让人思及福柯

10、的“谱系学”,以激进的历史主义视角洞悉着:不存在不朽的事物,不存在自我确证,不存在整体性,也不存在全能的视角,一切都在流变的过程中,处于分裂和对抗中。不存在永久不变的情感,每种高贵和超然的情感都有其历史,情感在历史中不断分化,本能也在历史中千变万化。不存在纯粹的主体、作者的意图、人性、先验知识,全都是权力和历史的多样化结果。生命的本身支离破碎,充满琐屑枝节,有赖细工将其割断的、隐晦的记忆还原回来。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人物该被埋在尘埃里,以遮掩其丑陋及狼狈。福柯的“谱系学”反对“宏大的历史”,转向微观的、卑贱的、非人格的、无意义的,但却真实的事件和权力关系,留意效果史、事件史。万新华积数年之力,一片

11、片还原傅抱石的血、肉、笑、泪,让读者看到一个画家真实的生命扉页。该书倾向于谱系学手法,打破纪念碑式的历史神圣庄严性,将研究对象视为由各种各样杂多因素构成的复杂体系,视为偶然的、非连续性的、异质事件交错的网络。历史人物便都应像傅抱石一样,被恰当地观看他画幅间鲜亮或阴郁的颜彩与笔墨,触碰他那波澜壮阔或扭曲压抑的心灵,理解其生命深沉之华丽与哀愁。历史的轨迹,从来不是按照个人意愿来展开。一个大时代的出现,自然会出现气势磅礴的文化气象;但在一个不确定的年代里,应世敏感的人们则不得不酿出灰霾阴郁的气息。把傅抱石镶嵌在中国近代诡谲万变的历史廊壁上,可以让这堵斑驳的墙面拉出一个时代的景深。(作者为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责任编辑:刘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