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个体记忆转化为社会记忆.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920891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个体记忆转化为社会记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将个体记忆转化为社会记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将个体记忆转化为社会记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个体记忆转化为社会记忆.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将个体记忆转化为社会记忆【摘要】个体记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社会记忆是一个大我群体全部成员的社会经验之总和,能够帮助人们总结得失、汲取力量,维持和促进社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个体记忆的产物,回忆录、回忆文章也是一种档案文献资料,转化为社会记忆后可以惠及今人、泽被后世。 【关键词】个体记忆;社会记忆;回忆录;回忆文章记忆是指人们能够记住经验过的事物,并能在以后再现或回忆,或者在其重新呈现时能够再认识。记忆分个体独有的记忆和社会共有的记忆,前者会随着个人的死亡而消失,后者则可以永久存在。个体记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维持和促进社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人类需要集中和积累分散的、凌

2、乱的个体记忆,形成社会记忆。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小到家庭、单位、地区,大到阶级、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均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保留着关于过去生活的历史记录便是明证。社会记忆是一个大我群体全部成员的社会经验之总和。作为一种外在的记忆方式和重要载体,档案文献资料可以即时地、源源不断地吸纳新的社会文化信息,并发挥存储、提取、应用、重构诸功能,凝聚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扩充和延续社会记忆。一代又一代人对其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便可将社会记忆存储起来,传播开来,承续下去。对于河南传媒发展史的研究者、爱好者而言,官方的档案文献和影像资料固然有其重要的利用价值,但是个人的回忆录、回忆文章无疑也有着不容忽略的补充价值

3、和参阅价值。基于此种认识和考虑,从2010年2月起,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报刊志编辑部开始编印内部刊物河南新闻史料选编,主要刊发不同时期有关河南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及各类新媒体创立和发展的历史事件、新闻活动、新闻界人物事迹等史料。这些史料大都是以回忆录、回忆文章的形式第一次披露,作者或为当事人,或为知情者,少数篇什则是作者利用相关资料撰写而成。打捞那些行将沉没,甚至可能湮灭的史实,为河南传媒事业留下珍贵的记忆,这便是我们赋予刊物的使命和职能。我们拟定了总体原则、编辑思路和约稿要求,采取多种方式约请老报人搜寻、捡拾曾经的记忆,将那些具有存史价值、纪念意义,足可感悟晚辈、警示后人的陈年旧事发掘出来,尽

4、力转化成档案文献资料,作为社会记忆长久地保存下去,以使之惠及今人、泽被后世。为世人提供一面折射历史的“镜子”每个历史的经历者和知情人,都有责任为后人留下历史记录。特别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场的参与者和知情者,尤需有积极的存史态度。正如王海光所言:“能否为后人提供一个真实的历史样本,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鉴往知来的历史感知能力。”1回忆录、回忆文章是当事人或知情者对有关历史事实的记忆,其史料价值是不可替代的。美国档案学者F?杰拉尔德?汉姆认为,记录和保存文化的档案文献是人类举起的一面折射历史的“镜子”2。回忆录、回忆文章作为个体记忆之产物,其实也是一种档案文献资料,转化为社会记忆后同样可以产生折射

5、历史的“镜子”一般的功用。河南新闻史料选编刊发的具有存史价值的史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全面回顾河南日报创设、发展和腾飞历史。如颜道瑞、石晓林合写的历史将永远铭记河南日报发展史考察纪略。该文翔实地记录了河南日报自创刊前夕至今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创刊时办公条件、印刷设备都相当简陋,编辑部人员睡的是地铺、吃的是窝头,编写稿子时伏在煤油灯下,用的是木杆蘸水笔,墨水是用红、蓝颜料对水制成的;印刷车间只有4台平版印刷机,印报用的是粗劣的麻纸。1949年6月1日出版河南日报创刊号时没有电力,工人用双手摇动印刷机的轮把,摇动一圈只能印一张报纸,一台机器每小时才印1000多张。如今,办公场所是在雄伟壮丽、全智

6、能型的报业大厦,印刷设备形成大、中、小型彩色胶印轮转系列,每小时的印刷量高达600万对开张,奉献给读者的是印刷精美、绚丽悦目的彩色报纸,报社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魏玉明的从三灯收音机到全球卫星网,详细地记述了河南日报传输手段衍变、更新和提升的过程:报社成立之初,电台人员竟是用一台仅有三只电子管、接收效果很差的三灯收音机接收新华社消息。后来人工抄报被淘汰,改为打字机抄报,又取消摩尔斯电码,试用海尔印字机收报,进而改为模写机收报,改为模写电传通信。改革开放后,更新为传真印字机,传输媒介开始使用微波。1986年从国外引进微型计算机、调制解调器等先进设备,以计算机微波远程数据通信为媒介,河南日

7、报与新华社成为“点对点”的通信伙伴。1995年淘汰上述设备,实现了激光照排自动传输文字稿和照片,1999年又安装KU波段卫星收稿系统,可直接快速地边收边打印,或收后选择打印。2000年安装了全球卫星网,可以快捷地传输文字、图片通稿,文字、图片专稿及图表新闻等。二、披露河南日报创刊前后一些鲜为人知或知悉面很窄的“秘闻”。如贺宝荣的在河南日报创刊的日子里、于为民的毛泽东主席为河南日报题写报头。贺宝荣在回忆录中追述了河南日报创刊以前的“一段极不寻常的经历”:1948年10月24日,省会开封获得第二次解放,次日中共开封临时特委决定创办开封日报,组建一个接管小组接收了国民党4家官方报馆残存的一些设备和一

8、堆字盘、字架。1949年3月开始筹备出版河南日报,印刷设备及工艺均达不到要求,印刷厂人员群策群力,终使条件趋于成熟,如期完成河南日报创刊号的印刷任务。于为民在回忆文章中披露了毛主席为河南日报题写报头的内幕:1949年9月,省政府主席吴芝圃等人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期间,恳请毛主席为河南日报题写报头。毛主席说:“各家报纸都让我写报头,那全国的报头岂不成了清一色了?还是不写为好。”经大家再三请求,毛主席终于答应了,在一张8开大小的宣纸上题写4组“河南日报”字样。还有记述河南日报创刊时期的通讯员遴选、培养工作的,如于为民的河南日报创刊时期的通讯员工作一封来信寄真情。前文介绍,河南日报创刊之初即非常重视党

9、报通讯工作和通讯员队伍建设:二版社会服务专栏发表工人通讯员的来信,并在专栏中展开讨论。不久社会服务专栏刊登启事,欢迎工人、农民、军人、学生、商人以及各阶层群众、各机关干部投稿,报社在开封市各区设置投稿箱。1950年11月制定本报通讯员工作暂行条例,翌年5月对通讯员重新登记。河南日报创刊两周年之际,举办了首届通讯员、读报员评奖活动。报社在采通科设立城市、豫东、豫西3个通联组,配备20多人分工负责,后改为在各编辑业务组配备通联干部2至3人。编辑部还经常邀请通讯员进行座谈。一封来信寄真情披露的则是一条逸闻:一位叫宋平的朋友从古玩市场淘到一封1949年6月19日河南日报编辑部采通科写给通讯员的亲笔信,

10、用毛笔写在三张16开的“河南日报社用笺”上,笔迹工整严谨,一丝不苟,反映了写信者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广泛吸纳与河南日报有着血肉联系的历史资料,充实和丰富河南新闻史料库。于为民的寻访冀鲁豫日报介绍,冀鲁豫日报作为中共冀鲁豫区委机关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出版的与河南有关的一份重要报纸,1941年8月创刊后,由于战火连绵,一直是地下印刷,地点也不固定。1941年秋,有两股伪军到处搜寻报社印刷厂,边区党委决定将报社搬迁到黄河南岸边庄村的一处地下室。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报社迁至菏泽。1949年8月,冀鲁豫日报随着冀鲁豫边区的撤销而停刊,并入平原日报,后并入河南日报。李怀燎的漫画月刊创刊

11、始末回顾了漫画月刊前期的发展历程:1985年2月,漫画月刊筹办人员从中原油田筹措经费1万元,当年10月正式出版第一期漫画月刊。其后,相继举办青少年创作漫画大赛、“中州杯”等一系列全国性漫画大赛,还办了13期漫画讲习班或漫画研讨班。*年9月,在郑州大学新闻系开办漫画大专班,被漫画家华君武誉为“中国自盘古开天地以来的第一个”。1992年国庆节前后,首次在北京举行的“漫画月刊精品展”引起全国轰动。四、拓宽视野,扩大领域,从浩瀚的史海中钩沉,为河南新闻史料库缀珠结贝,拾遗补阙。如于为民的战地记者笔下的安阳保卫战,叙写日寇发动“七七事变”后,大举向中国内地发起进攻,范长江等6名年轻的战地记者,深入炮火连

12、天的前线,报道抗战初期河北、河南境内的战况,反映安阳保卫战中日本鬼子之凶狠残暴、抗日军民之英勇顽强,并以大量的事实、细节和数据揭示了保卫战之惨烈悲壮。再如于为民的范长江与河南的不解之缘,在回叙范长江解放前的战地记者生涯、解放后的新闻活动及领导工作之后,重点讲述“*”开始后范长江蒙冤受屈的经历,尤其是到河南确山芦庙“五七干校”后接受劳动改造,遭受折磨、迫害而自杀的过程。生动地呈现历史发生过程中的情态梁启超认为,情态是“过而不留”的事情,文字传写困难,为史者“摹体尚易,描态实难”。情态反映的是人们在历史现场中的历时性作为,展示各种当事者在历史事件中的态度、神态、言行等现场表现,是还原历史原生态时最

13、难把握的知性内涵。一般说来,档案文献是对当事者已经表现出来的言行的记录,对当时的历史场景、人物言表往往忽略不记或所记甚少。因此,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活动,还需要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回忆加以补充。回忆录这种文本方式最适宜保存历史发生过程中的情态。当事人写当时事,有着个人亲历的特点,能够清楚地了解历史场景的知性,可以提供大量的情节、具体的细节和特有的语境,使后人了解历史的情态,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河南新闻史料选编刊发的不少篇什,记述的是作者采写新闻报道时的经历和背景,以及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和花絮。这些回忆录在写作上也都颇有特色,可圈可点:叙述、描写交融,详略处理得当,对人物言行

14、均有生动的描摹,对历史细节亦有准确的勾勒,传神之笔俯拾即是。魏德忠在要把镜头对准群众一文中,回顾了跟随毛泽东主席采访的难忘经历。毛主席生前曾20次视察或经过河南,作者参与过8次采访活动,从中精心选取了若干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分别在共产党要敬老尊贤下蔡在什么地方你们要把镜头对准群众三节中,集中笔墨加以描写和刻画,充分展示了毛主席的领袖风采、博学多识及思想内涵。作者在另一篇回忆录我心中的丰碑中,采用类似的方法和技巧,将6次跟随周恩来总理采访的见闻和感受,集中于在关虎屯:他和农民画等号在陕县:他示意记者给群众照相处处尊重别人,以礼待人三节中,或繁或简地呈现出来,使周总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时时处处不

15、忘关心、体贴、照顾别人的作风、品质和伟岸的形象,立体地矗立在读者眼前,给人留下突出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这两篇回忆录对领袖人物的动作、对话均有栩栩如生的描写,个别地方甚至让人能够透过字面看出心理活动,历史现场的情态和知性跃然纸上。侯庆学在亲历马振扶事件一文中,追记了一段沉甸甸的历史。从起初对事件的处理到后来的平反昭雪,作者先后5次参与采访报道,了解到很多幕后故事和历史细节。事件回放江青借端生事与“钦差”行色与荒诞的升级批判三节,叙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江青等人的推波助澜,以及事件演变、升级的过程,有不少描写情节、细节、气氛及作者感触的文字颇为精彩。全文以作者的目睹耳闻为主,辅以间接材料相映衬,真实

16、而生动地呈现了历史原貌。黄锡景在回忆录藏北高原的记者生涯中,记述了1979年至1986年的援藏经历,有背景交代,有情况概述,有感怀抒情,亦不乏具象描写。比如写其第一次骑马采访时“摔下来好几回,跌得鼻青脸肿,屁股和大腿上磨出了好几道血印,疼得钻心,夜里睡觉翻个身、伸伸腿都困难”。再如写其下乡采访20多天,骑马走了3个乡、10多个作业组和放牧点,返程中翻越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峰时“天气奇冷,嘴里哈出的气随即变成了冰粒鼻毛结霜后哈啦哈啦作响,手冷得连拉马缰绳都抬不起了,双脚冻得在马镫里麻木了”。透过这些精细逼真、生动传神的描写,读者对河南省援藏人员在恶劣环境中、艰苦条件下的工作与生活,足以产生可触可感、刻骨铭心的印象和认知。以个人感悟给后辈以启迪、教益和警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