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63年的誓言.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914540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穿越63年的誓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穿越63年的誓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穿越63年的誓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穿越63年的誓言.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穿越63年的誓言1948年5月,21岁的夏尚林面对党旗,举起右拳,庄严宣誓:为了解救中国人民的疾苦,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63年,两万多个日夜,不论是血雨腥风,还是和平岁月,夏尚林都以血肉之躯努力践行这一誓言,执着而坚定。党旗前,他立下誓言坐在记者对面的夏尚林面颊清瘦,目光坚毅。老人清晰的记忆穿越时空,把记者带到了80多年前四川新津的一个小镇花源镇,1927年,夏尚林就出生在这里。自从呱呱坠地,与他如影随形的便是“贫穷”二字。由于父亲体弱多病,母亲靠一梭一梭没白天没黑夜地织布供他读完了小学。为了让家里的日子富裕起来,也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12岁的夏尚林来到成都,在西东大街的晋和国药店当起了学

2、徒。1943年,夏尚林被调到晋和国药店的乐山分店。此时,由于日本入侵,武汉大学迁到了乐山。在这里,夏尚林结识了武汉大学政治系的学生孙杰(后来得知他是共产党员)。孙杰给爱看书的夏尚林拿来了冯玉祥我的生活,巴金的家、春、秋。孙杰还时常带来些剪报,上面登载着共产党人英勇抗日、保家卫国的事迹,这使夏尚林对共产党有了初步认识,萌发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念头。于是,寻找党组织便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1946年初,夏尚林回到成都的晋和国药店。很快他结识了四川大学共产党员张万禄。1948年5月,经张万禄介绍,夏尚林终于加入了党组织。在党旗下,他举起右拳,庄严宣誓:为了解救中国人民的疾苦,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3、从此,这一誓言融入了夏尚林的血液,指导着他的一言一行。1948年8月,夏尚林参加了组建地下党新津武装工作队,并担任支部书记。由于遭到国民党的镇压和破坏,12月,武工队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响于耳边的入党誓言引领着夏尚林坚持领导武工队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多次配合解放军与胡宗南部队作战,特别是在解放新津的战役中,武工队在牧马山配合解放军攻打国民党165师,全歼该师顽敌。收养孤儿,誓言化作持久动力夏尚林从新津邓双镇中心校离休那年是1982年,离当初立下入党誓言已经过去了34个年头,可他宣誓时的情景依然清晰,“为民众谋幸福”的信念丝毫未变。*年,普兴镇小学校长和夏尚林闲聊时,提到学校有个11岁的学

4、生刘刚,父母双亡,成了孤儿,不仅吃不饱、穿不暖,由于无人管教,成绩下降,坏毛病也添了不少,真是可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夏尚林当即就有了收养刘刚的念头。回家和老伴一商量,深深理解他的老伴二话没说便同意了。于是刘刚来到了夏家,得到了夏爷爷的百般呵护。没多久,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的12岁女孩向梅也成了夏家的一员。接着父母双亡的杨勇也来到了夏家。1994年,金华镇党委书记找到夏尚林,说镇上有个4岁的女孩王琴,父母在她两岁时相继去世,孩子跟着大伯生活,现在孩子的大伯要把她卖了,看夏尚林能不能收养小王琴。这次夏尚林没敢马上答应,因为他和老伴两人200元的离休金养着3个孤儿,已经十分拮据了。哪想没几天,小王

5、琴的外公带着她找上门来。只见4岁的王琴小脸蜡黄、十分瘦弱,夏尚林心里酸酸的,觉得自己有责任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让这没人疼的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当即和王琴的外公立下收养字据,孩子改名叫夏应琴。小应琴从此告别了没人管的放养生活,背起书包上了幼儿园。每天早晨,老伴都会给夏尚林煮个蜂糖荷包蛋,因为他有哮喘的毛病,可每次夏尚林都会把一个荷包蛋夹成两半,一半放到应琴的碗里。吃完早饭,夏尚林就会把小应琴抱在怀里或背在背上送她去幼儿园,这让小应琴快乐而有安全感。应琴上了小学,夏爷爷的爱依然温暖,但多了几分严厉,他要求应琴每天写两篇书法、一篇日记。夏尚林的家训是:慎交友,勤学技,多读书,少贪玩,重节约,爱家庭

6、。长到十三四岁,应琴出落成了漂亮、懂事的姑娘,外公来看她,劝她回去,可应琴态度坚决:“夏爷爷对我恩重如山,长大了我要好好孝敬伺候他。”应琴之后,夏尚林又收养了应虎、应忠。“孩子们从学校毕业后要学得一技才好就业。”这一问题时常萦绕于夏尚林的脑际。经多方考察,1996年,夏尚林投资15000元办起了皮鞋作坊,除了刘刚、向梅在此学技外,他还收留了镇上12名残疾青少年,不仅免费学技,还包吃住。皮鞋作坊勉强能维持收支平衡,偶尔夏尚林得贴点离休金。孙子、孙女越来越多,原来的3间房住不下了,夏尚林和老伴拿出所有积蓄,先后在普兴镇(夏尚林离休后住在普兴)买下4间铺面(后面可以住人),面积有300多平米。在夏尚

7、林收养的这些孙子、孙女中,有一个藏族姑娘,叫茨拉,她是2001年夏尚林到新津收容所搞帮教时认识的。16岁的茨拉和几名同乡结伴从拉萨到甘肃玉门打工时,被同乡卖到玉门一建筑工地给人当媳妇。被公安解救后,茨拉流落到了成都,随后被收容。从收容所出来那天,身无分文的茨拉想到了夏尚林,对人失去信任的茨拉并非不相信夏尚林是好人,她只是想在夏家暂住几天,骗点钱后逃走。可到了夏家,夏爷爷和奶奶对她关怀备至、呵护有加。夏尚林还在附近的理发店给她找了份工作,这让从小没爹没妈的茨拉倍感亲情的温暖,再也不愿离开。现在茨拉已经在普兴结婚生子,小日子过得温馨美满。她说,没有夏爷爷就没有她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需要,自己愿意用

8、生命来报答夏爷爷。收养了这么多孩子,花钱不说,还得操心、着急。2005年的一天晚上,夏尚林突然接到县医院打来的电话,说夏应虎在高速公路上出了车祸。夏尚林急忙赶到医院,只见应虎浑身是血,昏迷不醒,医院当即下了病危通知,让他赶快交10万块钱。别说10万块,就是几千块钱夏尚林也拿不出来,他央求医生赶紧救人,自己马上去筹钱。第二天一大早,夏尚林就把自己和老伴、女儿的工资卡送到了信用社,想借10000块钱,可信用社说没有这个先例。不愿求人的夏尚林只得四处筹借,好不容易才凑足应虎的住院费用。8个月后,夏应虎完全康复了,可夏尚林却老了许多。刘刚、向梅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夏家又来了新成员:马新奇、王丽媛、

9、刘全中22年来,夏尚林先后收养了26个孤儿。这么多年,夏尚林和老伴(去年去世)的离休金都用在了收养的孙子、孙女身上,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存款,这让夏尚林有些担忧:哪天自己突然“走”了,还没成年的几个孩子就断了生活来源。他现在是能省就省,尽量给孩子们存点钱。夏家门口贴有一副对联:“感党恩孤儿有家,听党话奋发图强。”夏尚林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包括现在每个月6000多元的离休金,把这些钱用在孤儿身上,他们应该感激的是党的恩情。搞信访,誓言化作耐心和智慧新津县信访接待办公室被夏尚林一眼看中,他认为这是践行入党誓言的最佳窗口,经毛遂自荐,2005年4月,他成了这里的一位信访联络员,当然是义务的,不取分

10、文报酬。每周星期三,夏尚林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每次接待来访者,夏尚林都会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耐心进行解释劝导。金华镇一村民曾因土地租用问题先向镇上反映,后又向县里相关部门反映,得到的答复他均不满意,于是成了信访办的“常客”,每次来,他的情绪都十分激动。夏尚林主动接待了他,虽然对方出言不逊,但夏尚林给予他充分的理解,并站在他的角度启发引导他去客观看待这一问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沟通,对方心里的疙瘩终于解开了,表示不再为此事四处上访。除每周星期三之外,夏尚林会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对符合政策的问题,他及时向信访办反映,建议信访办督促相关部门解决;对不符合政策的,他则上门宣传政策、解释

11、劝导。兴义镇杨牌村曾有30多名村民因沙河开采问题到信访办反映,扬言如果不解决,要去围堵县委大门。夏尚林好言安抚他们后,赶紧约请相关部门领导深入杨牌村了解情况,现场解决了问题。 不少到信访办反映过问题的人都称夏尚林是“老百姓的知心人”。群众的感受是真切的,因为夏尚林是带着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去做信访接待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民众排忧解难”。对于因政策一时解决不了但又确实存在实际困难的群众,夏尚林会尽力帮助。邓双镇有名妇女曾因无钱供儿子上学来到信访办求助,夏尚林了解情况后,主动找相关部门和学校沟通协调,最终解决了这名妇女的困难。从来访者反映的个例中,夏尚林善于捕捉出老百姓遇到的普遍问题和困难

12、,经过深入调查了解,他会向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建议,目的是解决更多人面临的类似问题和困难。作报告,传播入党誓言离休后,夏尚林还有一项十分热衷的社会活动,那就是作报告。先是在学校,主要是给学生们讲革命传统。夏尚林作报告有个原则:不收一分钱,不收任何礼物。2004年10月,夏尚林听说全国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他立即投入到宣讲党员先进性的工作中,作报告的范围也由学校扩展到农村、机关、企业、社区。为此,他自费订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等报刊,并经常到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借阅相关书籍,他每天都坚持学习、收集信息,光是读书笔记就记了10多万字,书中的经典段落和语句,夏尚林都要反复背

13、诵记忆。夏尚林作报告从不带讲稿,当然不是临场发挥,想到哪儿讲到哪儿,而是每次写完讲稿他都要反复阅读,直到烂熟于心,他说脱稿讲比照着稿子讲效果好得多。为了使报告吸引人,每次写讲稿夏尚林都会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力求做到融思想性、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对于作报告的语言、语气、语调,夏尚林也是经过了反复琢磨、认真总结,他认为用群众的语言给群众作报告,才能真正打动群众的心,才能有效传递报告内容。粗略估算,离休29年来,夏尚林作报告少说也有300多场,听众至少有12万人次。当然每场报告,传递他63年前立下的入党誓言都是“重头戏”,他希望这一誓言能成为每一个听报告者的信念。一次,夏尚林到金华镇覃安村作报告,他联系自己的革命生涯讲解革命的意义、分析坚持党的领导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不少人听得热泪盈眶。原村主任李朝军一度认为现在有不少党员只求发展经济,党性已经削弱,跟他们讲党性也是枉然,于是辞去村主任一职专心发展自己的蔬菜种植。听了夏尚林的报告,李朝军久久不愿离去,他拉着夏尚林的手坚定地说:“夏老,今天听了您的报告,我看到了党的力量,我一定牢记入党誓言,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