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历史上的大水灾.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914365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中国历史上的大水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漫谈中国历史上的大水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漫谈中国历史上的大水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中国历史上的大水灾.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漫谈中国历史上的大水灾中国自古是一个水灾频繁的国家,她国土辽阔、江河众多、气候多变。在有记载的4000多年漫长岁月里,洪水灾害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全国各地较大的洪水灾害有1092次,平均约每两年一次。翻开史书可以看到,由于洪水灾害而造成的冲毁房屋,淹毙人畜,毁坏庄稼甚至人相食的景象比比皆是。伴随着历史的进步,劳动人民与洪水灾害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过。一、大洪水的传说和早期的水灾记载我国最早的洪水灾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相传那时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大的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人畜房屋被洪水冲没,大水经年不退。孟子一书

2、说,尧的时候,“洪水?M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于是出现了鲧窃息壤以湮洪水,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的传说,反映了早期人类与洪水灾害斗争的史实。最后禹治水成功,把他的帝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转折。考古研究证实,龙山文化时期的王城岗遗址,其西城被山洪冲毁,城内冲沟以及城墙基槽被洪水冲毁的痕迹十分明显,东城则被五渡河暴涨的洪水冲毁。地处河南省北部的辉县孟庄龙山城址, 属龙山文化末期,也是毁于一场洪水。商代时,出现了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城市水灾。商的都城在黄河附近,自成汤以后,商都曾多次搬迁,据说就是为了躲避黄河洪水。尚书还记载说,商的都城耿曾经被

3、河水冲毁,灾害的严重性可想而知。国语竹书纪年等古籍中也多次记载有商的官吏为治水而献身的事迹,商代的甲骨文中还有不少祭祀河神,卜问水灾的文字,说明商代由于城市的出现,人口增加,水灾的破坏性加剧了。大约自东周以后,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史书陆续有一些 “大水”的记载,透露出一些早期水灾信息。如公元前711年“秋,大水”;公元前687年“秋,大水,无麦苗”,记载了水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公元前670年和公元前669年,鲁国连续大水,举行大规模击鼓祭祀仪式,祈求上天保佑。与鲁国邻近的宋国和郑国也有水灾,如公元前683年,“秋,宋大水”;竹书纪年记载,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宋大水,丹水壅不流”。

4、关于大水,春秋?Y梁传解释说:“高下有水灾曰大水”,所以“大水”是非常严重的水灾。以鲁国纪年的春秋所记载的水灾反映了东周时期鲁国以及邻近一些诸侯国的情况。另外,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改道;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和洛水同时暴发洪水,冲毁周的都城成周(今洛阳)的西南角并危及王宫安全,这些都是研究我国早期水灾的宝贵资料。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以水代兵,人为的水灾也相当频繁。其中著名的有:公元前656年前后,楚国进攻宋国,“要宋田,夹塞两川,使水不得东流。东山之西,水深灭?四百里而后可田也”,造成大规模水灾;公元前359年,楚国出兵至韩、魏有争

5、议的地区,引黄河水淹长垣附近的一些城镇;公元前281年,赵国又决开黄河,攻打魏国;公元前279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大举攻楚,水灌鄢城,鄢城被毁,据记载,死亡达数十万人;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攻打魏国,引河、沟水淹灌魏都大梁(今开封),大梁城被淹毁,魏王投降。先秦时期,虽然由于历史记载非常简略,无法知道当时水灾的具体灾情,但是从有限的记载中,仍然可以看出水灾对国家政治、经济的一些影响。二、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大水灾汉代开始,水灾记载明显增多,灾情描述也较具体。两汉的420多年间,发生较大水灾70余次。其中灾情比较严重的有:公元前185年夏,江水、汉水泛滥,汉中(治今陕西安康)、南郡(治今湖北

6、江陵)大水,淹浸4000余户人家,这是最早有定量灾情损失记载的水灾。公元前180年夏,江水和汉水泛滥,汉中、南郡又发大水,冲没6000余户人家,南阳沔水(今汉江下游)暴涨,一万余户人家受灾。公元前161年,关中大雨三十余日,引起蓝田县山洪暴发,冲没900余户人家,同时汉水暴涨,8000余户人家被冲没,淹毙300余人。公元前115年夏,大水灾,“关东饿死者以千数”;公元前30年,三辅地区连降暴雨30余日,19个郡国大水灾,山洪暴发淹毙4000余人,损毁各类房屋83000余所;公元15年,邯郸以北大雨兼大雾,山水暴发,深达数丈,数千人死于洪水,这些都是相当严重的灾难。东汉建都洛阳,洛阳附近大水的记

7、载较多,近20次。洪水多次冲击城门,其中136年洪水,数千人死亡。106年至109年,连续发生全国性大水灾,106年有37个郡国,315县遭受洪水灾害;公元107年,41个郡国受灾,“死者以千数”, 江、河、淮、济四渎同时涨水,冲毁城市,淹坏庄稼。东汉初全国共分为105个郡国,这几年全国几乎一半地区遭受水灾。与其相关的政治事件有:邓太后专政,阴气太盛;司空周章等谋废立太子,事发被诛;小人专制擅权,妒忌贤者,依公结私等,“故涌水为灾”。两汉时,黄河决口的次数虽然不多,只有15年决溢记载,但每次决口灾情严重。公元前138年,黄河于平原郡决口,大规模饥荒造成人相食的悲惨景象。公元前132年,河决濮阳

8、,泛滥16个郡20余年,根据记载当时受灾范围达一两千里。公元前29年和公元前17年,黄河都发生重大决口,受灾县份有30多个,受灾4万余户。153年,黄河洪水泛滥数千里,数十万户人家受灾。值得注意的是,汉代开始,古人对于水灾的认识与阴阳五行以及政治事件相互联系。著名儒学家董仲舒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水灾原因是阴气盛的说法。他认为,水属阴,水为纯阴之精,阴阳不调,阴气盛则导致水灾。又应用“天人感应”学说,把灾异与政治事件相联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阴气盛的表现有多方面,主要有: 妇女干政,皇后或太后掌握朝政,则阴盛阳衰;宫廷生活骄奢淫逸,皇帝选幼女、宫女太多,沉湎酒色;战争频繁或劳役太重,民间

9、怨气深,阴气郁积;小人居位,结党营私,为政逆天行事以及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等。所谓“阴盛、臣逆、人悲,则水出河决”。汉初的大水灾,就被认为是吕后临朝称制,吕氏家族大肆封王,国家阴盛阳衰所致。 魏晋南北朝的370年中,有110多次水灾记载,伊水、洛水等地的水灾记载仍然十分频繁。223年,伊、洛溢,至津阳城门,漂数千家。268年,青、徐、兖、豫4州大水;270年, 河、洛、沁同时并溢,4900余家遭淹浸,死300余人;278年,晋司、冀、兖、豫、荆、扬6州20个郡国大水;281年,山东泰山山洪暴发,淹毙6000余人。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都城的水灾频繁。永和七年(351年)至义熙四年(408年)

10、的57年间,建康有10次水灾, 其中9次“涛水入石头”,平均不到6年,都城被水淹一次。南朝刘宋时期建康也连续于428年、434年、435年遭受水灾,京城里可以行船,损失可想而知。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作战时以水代兵,造成许多人为的水灾, 许多城市遭受水攻破坏。 最著名的为梁天监年间,梁主萧衍进攻北魏的寿阳,在淮河上拦河筑浮山堰,堰高达48米,516年8月,浮山堰溃决,水声如雷,沿淮河两岸10余万人被洪水卷入大海,这是我国古代最严重的溃坝水灾之一。魏晋以后,人们对水灾的认识有所进步,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水灾为水不润下的说法。这种思想认为,水性润下,这是水的本性,如果失其

11、本性,则水不润下,水涝成灾。简宗庙,废祭祀,不敬鬼神,政令违逆,都会导致水失其性,雾水暴出,百川逆溢,导致坏乡邑,溺人民,伤稼穑,洪水成灾。例如223年洛阳水灾,史书认为,这是因为魏国曹丕即位后,自邺迁洛,造宫室,不起宗庙,废祭祀,上天的惩罚。应该说,水不润下的说法,比阴阳五行更接近科学。但是,其又与鬼神、祭祀等联系,仍然没有摆脱迷信色彩。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大水灾隋朝重新统一全国,但只有短命的37年,它的灭亡是由于天灾加上人祸。开皇十八年(598年),河南八州大水,被认为是独孤皇后干预政事,滥杀宫人,放黜宰相,阴气重的报应。隋代后期,在帝国的腹地山东、河南一带发生了几次特大的水?模?加剧了隋朝

12、的崩溃。这几次大水灾有:607年河南大水,“漂没三十余郡”;611年,山东、河南大水,“漂没四十余郡,民相食,相卖为奴婢”。最严重的是617年,河南、山东大水,饿殍满野,由于不能及时赈济,造成“死者日数万人”的悲惨景象。山东起义军李密乘机袭取黎阳粮仓,开仓放赈,军队得以迅速扩大,第二年隋朝即告灭亡。唐朝建都长安,以洛阳为东都,维持了强盛的200多年。这一时期,素称害河的黄河水灾记载较少,但两都所在地关中、河南水灾记载明显较多。其中长安附近严重水灾就有25次,洛阳附近严重水灾也达20多次。在京城长安,大水冲毁城墙和城门,甚至进入皇宫,造成很大破坏。如654年,山水暴涨,涌入玄武门,冲坏万年宫;8

13、17年,京城大雨,冲坏房屋2000余家,甚至含元殿的柱子也倒塌了。对农业的破坏也有不少记载,816年,京畿大水,受灾农田达4万余顷。东都洛阳及附近的水灾更为严重,洛水、谷水等河流的洪水暴发极为凶猛且相当频繁,淹没良田,冲毁房屋,多次发生死亡上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大灾难。其中最严重的为720年,谷水、洛水同时暴发洪水,洪水冲入洛阳城,涌入西上阳宫,宫人淹死十之七八,宫中卫兵溺死千余人,城内兴道坊500余家,一夜之间,全部没于洪水;最悲惨的是,这年夏天发往抗击契丹的援卒万余人,屯兵于谷水旁,夜间山洪暴发,万余士兵全部丧命。又过两年,伊水溢,毁东都洛阳城东南隅。另外,706年,洛水泛涨等,死亡都在千人以

14、上。全国性的大水灾也屡见不鲜。633年,山东、河南40余州大水,681年,河南、河北大水,10余万家受灾;726年、727年,连续发生全国性大水灾。另外,792年,40余州大水,死2万余人,834年,滁州的清、洛等三县山洪暴发,漂溺13000多户等,都是损失严重的灾难。唐代有明确记载死亡千人以上的大水灾就有近30次,其中不乏死亡在万人以上的特大灾害。五代时,军阀割据,战争频繁,水灾往往伴随着严重的饥荒。黄河决口增加,平均三年就有一年发生河患。946年,黄河多处决口,自夏六月至冬十月,每月都有决口发生,漂没秋稼,河南、河北各郡饿死的有数万人。952年,后周大雨,京师(今开封)水深数尺,“坏墙屋不

15、可胜计”;同年成都大水,漂没千余人。四、宋元时期的大水灾宋代以后,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进步,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摒弃了天人感应的学说,虽然灾异事件仍然载于“五行志”,但不过是沿用前史体例。自宋史开始,水灾不再和政治事件关联,正如明史所言:“天道远,人道迩,逐事而比之,必有验有不验。”真正认识到并非所有自然灾害都与政治事件逐一对应,自然灾害的发生与政治事件并无必然联系,对灾害的认识逐渐摆脱了迷信色彩。但是限于科学技术水平,对水灾的发生又不能加以科学解释,所以只能仍然沿用简单的“水不润下”说法。“有验有不验”又说明,自然灾害与国家的政治生态又有一定的关系,政治腐败会加重自然灾害。北宋建都

16、汴梁(今开封),由于宋的统治中心地处黄河下游,对黄河的灾害及治理极为重视,这一时期,黄河的水灾大大超越了前代,河道变迁十分剧烈。在北宋的167年中,黄河有66年决溢记载, 泛滥的范围包括历史上黄河成灾的大部分地区。一些决溢造成严重水灾,1019年,河决滑州(今河南濮阳),漫溢州城,32个州县受灾;1077年,河决澶州,泛滥横流45郡县,官亭民舍数万间被毁,30万顷农田受灾。1084年,“河溢元城埽,决横堤、破大名(今北京)河水暴至,数十万众号叫求救”。982年,水灾遍及今山东、江苏、湖北、陕西、广西、福建、河北等广大地区,黄河多处决口; 第二年又发生全国性大水,黄河大决于滑州,东南注入淮河,谷、洛、伊等河流暴涨,京城官署、民房、军营、寺观等各种房屋毁坏万余区,“溺死者以万计”,长江、汉水、易水、滹沱等河皆溢为患。南宋建都临安,偏安一隅,黄河入于金境,水灾记载以南方为主,山洪灾害较为突出。浙江、福建、江西以及安徽、湖北等地水灾频繁,其中不乏严重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