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的起源与发展.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893792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墨的起源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墨的起源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墨的起源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墨的起源与发展.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墨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的笔墨纸砚,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承担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墨不但记载了历史的沧桑,也将前人的智慧和艺术创作留给了后人。难以想象,如果世上没有笔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历程如何得以传承 史前至明,古墨经历了从认知到发展的过程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开始使用天然矿物质的石墨进行美术装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陶器、甲骨中,除大量镌刻的文字外,还发现了用墨书和朱书的痕迹。经鉴定,朱书为朱砂,墨书为碳素单质,就是后世墨的原料。可见殷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天然墨的性能,并用于书写文字。据述古书法篡载,西周周宣王时“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这是

2、我国古代关于人造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墨已经被广泛用于文字书写。因墨书的大量使用,需要开始人工制墨因质量优于石墨而逐渐被认知并广泛使用,这从近年出土的春秋简牍上的墨迹可清晰地看到,当时已经开始大量使用人造墨的证据。汉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以漆烟和松煤制作的丸状墨,此后一直到今天,固体成型的墨开始大量使用并得到不断地改进。三国时期的魏国韦诞制出超乎寻常的好墨,所谓“仲将之墨,一点如漆”。近年出土于浙江湖州的汉代官府的公文简牍和汉代松塔形墨丸,简牍上的字迹墨色黝黑沉着,虽历千年仍不褪色;经磨开松塔汉墨后发现为松烟制成,细腻异常,证明汉代制墨技术已经普及。晋后墨的工艺已经趋于成熟,墨的

3、质量大大提高。西晋陆机平复帖的书法墨迹,墨质晶莹、书法古朴,当时的墨之质量可见一斑。盛唐时期,皇宫设官置厂专事造墨,墨官祖敏,在研究出朝鲜进贡的松烟墨的制作方法基础上,采用古松烟与鹿角胶煎膏和成制墨的方法,闻名于天下。从石墨的使用到人工造墨的出现,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间。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热衷于书法绘画艺术的君主,在他的提倡和支持下,奚氏父子制出的佳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得到李煜的赏识,赐奚氏姓李,世称“李廷?墨”。至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尚珍藏相传李廷圭制作的“翰林风月”墨,想当年是乾隆皇帝珍爱之物,专建墨云室藏之,并仿制此墨,题墨云室记于墨上,可见李墨之精。到了宋代,不但有了松烟墨,

4、墨工吴滋还创制了油烟墨。宋代潘谷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所制墨品“象彻肌骨,研磨至尽,而香不衰”,十分精妙。文人以书法为重,故视墨为宝,取墨甚严,辨墨亦精。藏于日本玄美庵的元丰四年款圆墨,是唯一一锭传世宋墨,已至尽善尽美的境地,足以助书画家名垂青史,宋人名迹流传于今,仍能见其艺术的辉煌,佳墨功不可没。这个时期的制墨名家有张遇、潘谷、吴滋、叶茂实。元代有朱万初、陶得和。明代制墨工艺已经达到最顶峰,并且在墨中掺有麝香、梅片、冰片等名贵中药香料,故清香四溢;还有的墨中含有金箔,因而乌黑铮亮。明代的佳墨至今仍是各藏墨家梦寐以求的藏品,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称:“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

5、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明代是制墨业上最光辉、最有成就的朝代。先进的桐油烟用料与制作漆衣之法被广泛应用,带有装饰形式的成套“集锦墨”的出现,受到普遍欢迎。明代墨工名家辈出,若澹玄的方瑞生,桑林里的汪鸿渐、汪中山、邵格之、邵青丘、罗小华、方正、程凤池、潘方凯,玄粟斋的吴叔大、吴去尘、玉泉孙瑞卿,清芬斋的程季元、如如室的方于鲁、程君房,真实斋的程公瑜,苍苍室的叶玄卿,守玄室的汪时茂等等,名品传世尚多。箧中所藏方正、邵格之、程凤池、程季元、方于鲁、汪时茂诸品,均可说明明墨墨质、模刻、制作工艺之精且妙,为清墨所不能及。明清时代,御制墨集实用与工艺美术于一体清代早期处于“康乾盛世”的鼎盛阶段,为皇帝和王

6、公贵族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创造了条件。乾隆时期的御制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乾隆后期更是形成了一股奢靡之风。即使实用之物,亦精雕细琢,尽善尽美、极尽奢华。乾隆时期的御制墨仍然由朝廷和地方共同制作,朝廷由内务府墨作处制作,地方主要由名墨产地徽州担当,地方制作的御墨形制都是由宫廷御书处制定的。另外,还有一种墨品为贡墨。贡墨,乃进呈给朝廷或地方政府之贡品。贡墨的用料是当地最好的,制作水平是当地最高的。贡墨起源于何时,说法不一,然东汉应劭汉官仪“尚书令仆丞月赐?麇大墨一枚,小墨一枚”的记载说明,瑜麇墨已成为官方选定用墨,属于贡墨范畴。自文献记载五代墨之铭文看,五代时已有贡墨。1995年江苏宝应宋墓出土之

7、“东山贡墨”,说明古代贡墨之存在。明清两代,有大量贡墨流传于世,尤以清代墨为多。笔者箧中所藏贡墨,以乾隆时期景德镇瓷器督造官唐英所制“亿万斯年”墨为最上乘者,制作精美,体积硕大,不计工本,属稀见之品。由于贡墨的生产数量不像御墨那样严格,除进贡之外,不免有少量贡制墨散落民间,故民间偶或可以见到有御墨标识的贡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民间还易觅其踪。传齐白石弟子王雪涛专用乾隆御墨作画。作者一小友手中还有用御墨残段换取的王雪涛小品以及已经锯开、尚未交王氏的山水清音御墨残笏。清代文人崇尚文房情趣,更是对佳墨情有独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墨的形态也变化多端,清代文人大多根据自己的喜好,到墨肆定制文人定版

8、墨品,并在墨模上镌刻本人的斋号、绘画、书法等,制出的墨锭除了使用和馈赠以外,墨品本身之艺术欣赏价值也极高,是历朝藏家争相收藏的佳品。清代墨品中,文人定制墨无疑是最有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之文房清玩雅器。其造型古雅、模刻精细、内涵丰富、墨质上乘,全方位反映定制者之修养和喜好。笔者箧中所藏文人定制墨品,最上乘者,有康熙吴守默为大收藏家宋牧仲制作后园六绝句墨、康熙乙酉年曹素功孙曹定远为宗伯学士张庭枢制作崇素堂珍赏墨、康熙洪?许芝八厨墨、康熙余清轩家藏墨、乾隆雅雨山人鉴赏墨、乾隆程兰翘紫宵峰墨、嘉庆汪节?为雪鸿轩制作黄海飞云墨、道光汪近圣为陈介琪制作黄海松烟墨等,精美绝伦,令人爱不释手。清代涌现出一大批制

9、墨大家:清初有延绿斋的吴守墨、漱芳斋的王丽文、暗然室的吴天章、澄碧斋的吴尹友、悟雪斋的程正路、艺粟斋的曹素功、知白斋的叶公侣、宝笏斋的胡星聚,清中期有佩韦斋的程一卿、鉴古斋的汪近圣、函璞斋的汪节蘑,苍佩室的胡开文、尺木堂的程怡甫,清晚期有奎照斋的胡子卿、苍云室的胡学文、涤生斋的胡同文等等。清代制墨业虽不及明代规模,但康、乾二帝均善于书,对墨的制作极为讲究,故康乾两朝御制墨品精绝千古。嘉道以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墨的生产逐渐势微。到了清末,由于连年战乱、社会动荡,制墨业也受到严重打击,鲜有佳墨出现,所出产品和前朝及明代墨品相比是天壤之别。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钢笔的使用,特别是20世纪8

10、0年代以后圆珠笔的普及,传统的毛笔除了书法、绘画以外,很少有人再日常使用了,故传统的制墨业处于极度萎缩状态。直至七八十年代开始大量生产普通墨品,当时有上海墨厂、歙县屯溪墨厂等数十家墨厂生产;近代墨汁的大量普及使用对传统的墨锭也起到抑制作用,笔者曾在琉璃厂几十家店肆内见数百幅书画作品,均为现代墨汁创作,鲜有使用高质量的传统墨锭研磨的墨汁而作,甚至包括许多国内知名大师的作品也是如此。殊不知,有研究结果证明,含有化学成分的现代墨汁作品只能保存数十年,墨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再者,绘画作品中的细微浓淡变化墨分五色,又哪是现代墨汁所能表现出来的!磨墨是艺术创作的前奏,是进人心境的开始;没有了佳砚磨墨之乐趣,也失去了文房雅玩之意境,距离艺术本心也越来越远,剩下的无非是急功近利了。(责任编辑:吴京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