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规划)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9885098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税务规划)大乘百法明门论疏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税务规划)大乘百法明门论疏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税务规划)大乘百法明门论疏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税务规划)大乘百法明门论疏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税务规划)大乘百法明门论疏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税务规划)大乘百法明门论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税务规划)大乘百法明门论疏(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疏)天 亲 菩 萨 造唐大慈恩寺沙门普光疏将欲造文,略以三门分别:第一明造论意,第二释题目,第三随文解。第一明造论意者,寻夫三界有情、五趣漂溺、循环不息、轮回无替者,莫不以断常空有、纷乱于怀,所以菩萨降生,垂范利物,为除空、有、两执故,开空有二门,前明百法有体、为遣执空;后明人法二空,为除有见;所以有体、世谛非无?所以言空、真谛何有?随病说药、病息药亡,执药成病,悟病成药,非空非有,即有即空,既绝百非,又亡四句。然因诠显旨,故假论以明,既不说而说,亦听无所听,论之兴也,其在兹乎!此即第一明造论意。第二释题目,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者

2、,大、是遮小得名,乘、以运载为义,此言大乘、遮诠立号、非是直诠,言遮诠者,简小乘故、名曰遮诠。十十名百,广如后释。持自性故,名之为法。明者是慧,与明为门,故曰明门。问答往还,称之为论。言本事分中者,即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也,本事分中、文繁浩博,此论文略故言略录,非义略也。目召诸法,称之曰名。一十百千、名之为数。故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此即第二释其题目。第三随文解释者,就此文中,义别不同,分为三段:第一引经标宗,第二寻经起问,第三依问为通。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此初第一引经标宗,明法无我。如佛世尊诸经皆说,一切法中都无有我。故今举教,标以为宗。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自下第二依经起问,

3、既引圣言诸法无我,未知何者是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自下第三依问为通,就答文中有二:初答前问,第二言无我者以下答后问。此言一切法者略有五种等者,此答初问。就初答中有三:第一牒前问举数列名,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第三别释五法。就初有二:一举数,二列名。此即第一牒章举数。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此即第二列五法名。一切最胜故。自下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问:何故第一明其心法?一切法中心法最胜,是故经言:心净故众生净,心染故众生染,由此心故,或著生死,或证涅槃,以胜用强,是故第一明其心法。与此相应故。何故第二明其心所有法?谓此心法,常与心

4、王同依同缘,及与同时;若约小乘、更有同行。今依大乘,心法与王,不同其行,所以者何?由心法等、与王行相、各各不同;如缘青色,心王自变,心法自变,是故不同。此之心法,与其心王,各缘诸境,一时相应,心起即起,心无即无,如王左右不离于王,心数相应亦复如是。二所现影故。何故第三明其色法?谓此色法、不能别起,依心及所数之所变生,是彼二法所现影故。是故第三明其色法。三位差别故。何故第四明心不相应?谓不相应无别有体,总是假立于前色、心、及心所有法,三法之上,分位差别,假施设有,是故第四明心不相应。四所显示故等。何故第五明其无为?无为之法相难了知,若不约法以明,何能显示?故能依色、心、心所有法、不相应行、四法之

5、上显示无为,是故第五明无为法。第一、心法,自下第三别解五法,于中有五:第一解心法,第二解心所有法,第三解色法,第四解心不相应行法,第五解无为法。就第一解心法中有三:一牒章,二举数,三列名。此即第一牒章。略有八种:举数。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自下第三列名。眼识:眼根识能了别,谓此之识,依于眼根了别色尘,识从所依名为眼识。如眼识既然,耳、鼻、舌、身、及与意识,随义应知。七、末那者,末那梵音,此翻为意,意以思量为义,此即随义立名。八、阿赖耶识者,阿赖耶识,西国梵音,此翻为藏,亦名为宅,宅、即摄持诸法,藏、即贮积无遗,藏、宅、之名,此皆从

6、义立名。上来第一略释其名。今复略以五门,料简八识:第一、缘境分别。第二、四缘分别。第三、四界分别。第四、重数分别。第五、三性分别。第一、缘境分别者,就缘境中有二:初约因位辨,次约果位辨。初因位辨者,眼等五识所缘境界,西方诸师有其两释,第一释云:眼等五识、唯缘实尘,不缘于假,所以者何?眼等五识,缘证量尘,不待名言、不待此余根境,由长短等诸余假色,要待名言,及待此余根境,是故不缘长等假色。问曰:五尘之中,何者是实?何者是假?解云:色尘之中,青、黄、赤、白、四种是实,余并是假。声尘之中,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此三是实,余并是假。香尘之中,好香、恶香、平等香,此三是实,余并

7、是假。味尘之中,苦、酢、甘、辛、咸、淡,此六是实,余并悉假。触尘之中,地、水、火、风,四种是实,余并是假。问曰:眼等五识,既不缘假,何故诸论色尘之中,说有长等假色?乃至触尘之中、说有滑等假触?解云:所以色尘之中,说有假色,乃至触尘之中,说有假触者:此文但据摄假从实,是故合说据实不缘。问曰:若不缘者,犹如阴夜,远望树林,唯见长等,不见青黄、云何眼识不缘其假?解云:此亦得缘青黄实色,阴夜远望,青黄赤白,虽非分明了了,至触而见,然亦得缘,是故唯缘青等实色,不缘于假。问曰:长等假色,眼识不缘,此诸假色,何色中摄?答曰:当知此诸假色,法处之中,遍计所起色摄。问曰:忿等诸惑,是贪等上假,则皆法处中摄;何故

8、长等假色,是青等上假,非色处中收?解云:忿贪俱意缘,是故法处摄;长等非眼见,故非色处收;如色尘中作此分别,乃至触尘分别随义应知。又一释云:眼等五识,假实并缘,若缘于假,必缘其实;缘实之时,不缘于假;所以者何?假依实有,缘假之时,其必缘实;实不依假,缘实之时,不缘于假。此家所说诸假法等,非法处中遍计性摄。如长等假色,即色处中收,乃至触尘之中滑等假,触处中摄。第六意识,缘一切法,如其所应,随义应知。第七末那缘境,西方诸德亦有两释,一释云:末那、缘阿赖耶识见分为我,缘阿赖耶识相分为其我所。问曰:何一心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复执阿赖耶识相分为其我所?解云:且如眼识,一时尚缘青等种种诸色,一心所缘我、我所

9、、此亦何过?问曰:诸论并云末那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不言执其相分;何故今者,乃言执其相分以为我所?解云:当知此相,不离于见,所以诸论并言缘阿赖耶识,为我、我所,此亦无过。又一释云:末那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问曰:执阿赖耶识为我,云何复执为其我所?解云:谓此末那、先执阿赖耶识为我,后复执此所计之我,是我家所有,故名我所。问曰:若执阿赖耶识相分为我所者,此有何过?解云:诸论中但言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不言执其相分是其我所;末那直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何能复更外执相分以为我所?于义不可。是故不缘第八阿赖耶识,缘于种子五根五尘。问曰:何故不缘六七等识?解云:阿赖耶识缘任运境,六七等识非任运境,是故不缘

10、。问曰:何故第六识,得缘诸识?解云:第六识分别用强,是故得缘;第八识无此分别、是故不缘。此即第一、约因位辨也。第二、约果位辨者,若至果位眼等诸识,皆缘诸法。第二、四缘分别者,阿赖耶识,当体自望,若约粗言,但有三缘,约细言之,具四缘。约粗言之、具三缘者,种子望现行,得作因缘;前心灭,后心生,得作等无间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阿赖耶识,前后不相缘故,无所缘缘。若约细言之,亦有所缘缘,谓一心起时,有其四分。所谓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此四分中,有前后相缘,故得有所缘缘。阿赖耶识望末那、得有二缘,阿赖耶识生现行末那故,得有因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由阿赖耶识灭末那得生故,无等无间缘;阿

11、赖耶识不能缘末那故,无所缘缘。阿赖耶识望第六识、得有二缘,阿赖耶识生现行六识故,得有因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由阿赖耶识,灭第六识得生故,无等无间缘;阿赖耶识,不能缘六识为境故,无所缘缘。阿赖耶识望五识、有二缘,阿赖耶识生现行五识故,得有因缘;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不由阿赖耶识灭五识得生故,无等无间缘;阿赖耶识不能缘五识故,无所缘缘。第七末那、当体自望,若约粗言之、有二缘,若约细言之有三缘。约粗言之有二缘者,前念与后念为次第缘,有等无间缘;不相障碍,有增上缘。约细言之有三缘,二缘者如前,更加所缘缘,谓一心中、有其四分前后相缘,故有所缘缘。此之四分,如前已说,不烦重列。末那望阿赖耶识,得有

12、三缘,谓末那熏阿赖耶识、故得有因缘:末那缘阿赖耶识,得有所缘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由末那灭阿赖耶识生故,无等无间缘。末那望第六识,得有一缘,谓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由末那灭第六识生故,无等无间缘;末那不熏第六识故,无因缘;末那不能缘六识为境故,无所缘缘。末那望五识得有一缘,谓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末那不熏五识故,无因缘;不由末那灭五识生故,无等无间缘;末那不能缘五识为境故,无所缘缘。第六意识,当体自望,得有三缘,谓前后相缘故,有所缘缘;前心有开导义故,有等无间缘;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从阿赖耶识种子生故,无因缘。第六识望阿赖耶识,得有三缘,熏阿赖耶识故,有因缘;缘阿赖耶识为境故,得

13、有所缘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由第六识灭阿赖耶识生故,无等无间缘。第六识望末那,有二缘,谓缘末那为境故,得有所缘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熏末那故,无因缘;不由第六识灭末那生故、无等无间缘。第六识望五识,得有三缘:谓缘五识为境故,得有所缘缘;由有开导义故,有等无间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能熏五识故,无因缘。五识当体自望,若约粗言之,有一缘,若约细言之,有二缘。约粗言之有一缘者,谓五识前后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五识从阿赖耶识种子生故,无因缘;五识后必起意识,以间断故自类相望,无等无间缘;五识前后不相缘故,无所缘缘。约细言之有二缘者:亦得有所缘缘,谓五识起时,有四分前后相缘故,得有

14、所缘缘。五识望阿赖耶识,得有二缘,谓五识熏阿赖耶识故,有因缘;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不由五识灭阿赖耶识生故,无等无间缘;五识不能缘阿赖耶识为境故,无所缘缘。五识望末那,得有一缘,谓不障碍故,有增上缘。五识不熏末那故,无因缘;不由五识灭末那生故,无等无间缘;五识不能缘末那为境故,无所缘缘。五识望第六识,有二缘,谓五识望第六识有开导义故,有等无间缘;生时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不熏第六识故,无因缘;不能缘第六识为境故,无所缘缘。第三、四界分别者,四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及无漏界。问曰:八识,几通四界?几通三界?几通二界?几唯一界?答曰:三通四界,三谓意识、末那、阿赖耶识。三通三界,三谓眼识、耳识

15、、身识。三界,谓欲界、色界、及无漏界。二识通二界。二识、谓鼻识、舌识。二界,谓欲界、及无漏界。此八识中,当知无有唯一界者。第四、重数分别者:眼等五识,及与末那有其三重:谓种子为一重,现行为第二重,第六意识缘为第三重。第六意识有三重:种子为一重,现行为第二重,前后相缘为第三重。阿赖耶识有四重:谓种子为一重,现行为第二重,第六意识缘为第三重,末那缘为第四重。第五、三性分别者,三性谓善、不善、无记。眼等六识,通于三性。第七末那,通于二性,谓善性,无记性;若在因位、是无记性;若在果位,及入观时,当知是善性。第八阿赖耶识,亦通二性,谓异熟无记、及与善性;若在因位,是异熟无记;若在果位,即是其善。上来略料

16、简八识讫。第二、心所有法,略为六种:自下第二明心所有法,就中有三:第一总牒开章,第二列名举数,第三别牒具陈。此即第一总牒开章。言心所有法者,谓彼心王是其能有,此等诸法数心之所有,故名心所有法。言略有六种者,举心所有法,结六位数名。遍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此即第二列名举数。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此下第三别牒具陈,就中有六:第一解遍行五,第二解别境五,第三解善十一,第四解烦恼六,第五解随烦恼二十,第六解不定四。此即第一解遍行五。言遍行者,于一切时恒相续起,遍八识有,名曰遍行。一作意等者,作动于心,令心数数缘外诸境,名为作意。既作意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