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管理)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目录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9884738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药品管理)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目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医疗药品管理)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目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医疗药品管理)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目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医疗药品管理)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目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医疗药品管理)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目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疗药品管理)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目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药品管理)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目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药卫生科学技术 273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 概 述2008年,医药卫生科技在中医药研究方面,第四军医大学针对制约国内创新中药新药开发的难题,通过“证效评价关键技术与组方新概念研究及其在中药新药创制中的应用”研究,在构建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研制出5种中药新药用于临床。陕西白鹿制药公司研发的乳癖散结胶囊、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究的头皮发际区微针系统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西安市第四医院等单位在藏红花水提取液对视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使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药物治疗成为可能。西医在基础医学与实验研究方面,西安交大在胰岛细胞的培养保存与脑内移植的实验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临床医学在HPV基因型、基因多态性、血清抗

2、体反应检测的临床研究,微创内镜新技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脑胶质瘤治疗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卫生与预防医学在胃癌的预防策略、麻疹病毒及疫苗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中医中药研究【证效评价关键技术与组方新概念研究及其在中药新药创制中的应用】 第四军医大学王四旺等8 人针对国内中药新药开发缺乏组方原则和方证评效动物模型等,制约创新药物发展的难题,从揭示中药整体效应的分子基础入手,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研究,首次提出“分子中药学”和“方证组方”新概念,从分子水平研究中药及其药效物质基础,确立了中医处方、证及其病机相呼应的组分配伍思想。首次建立了视网膜动脉栓塞、泌尿系结石、心血管型放射病及红斑狼疮等系列动物模型。在构建

3、的新理论和动物模型基础上,研制成功佳蓉片、安替可胶囊、蒲参胶囊、花藤子颗粒及染料木素胶囊5种中药新药。发表论文68篇,SCI收录6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出版著作4部。该技术成果提高了中药新药研制水平,实现陕西省内转化3000余万元,并获200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乳癖散结胶囊研发与应用】 该项目由陕西白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林念良等5人承担完成。项目选用了新型多功能提取罐,三效节能浓缩器及微波真空干燥等先进技术;采用喷雾制粒和沸腾干燥、低温干燥技术,以防止有效成分被分解破坏;创新了药材用料配方、工艺特定参数条件,以保障乳癖散结胶囊特定的治疗效果和保持产品竞争性技术优势。乳癖散结胶囊处方由

4、川芎、柴胡、夏枯草、莪术、当归、赤芍等11味中药组成,具有行气活血,软结散结的功效,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乳腺增生病,症见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烦躁易怒、胸胁胀满等。药理试验证明,乳癖散结胶囊能明显抑制雌激素引起的家兔和大鼠乳腺肿大与乳腺组织增生,能降低血液中雌二醇和孕酮的水平。动物毒理试验结果提示,该药对人体应用是安全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乳癖散结胶囊能明显改善乳房疼痛的临床症状,近红外线扫描提示能缩少乳房肿块。乳腺增生的患者320例,临床痊愈30例,显效129例,总显效率49.69%,总有效率91.88%。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了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名为“一种治疗乳癖的

5、中药”获国家发明专利。该产品累计净利润1194万元,上缴税金183万元。该项目获200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头皮发际区微针系统】 该项目是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刘智斌等人十余年来在长期从事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独创性成果。项目通过近300例头皮发际区微针系统治疗偏头痛、血管性痴呆等临床研究,总结出了在人体头皮发际区穴位群的分布规律,证实了头皮发际区微针系统的存在,并发现通过头皮发际区微针系统的取穴和治疗,对各系统的疾病均有显著疗效。临床应用及研究结果显示,头皮发际区微针系统适应症主要为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综合症、脑血管病后遗症、偏头痛、失眠症、更年期综合

6、症、神经衰弱、癫痫病、三叉神经痛、周围神经炎等。还适应于如冠心病、哮喘病、慢性胃肠病、慢性膀胱炎、骨关节病等其他系统病症。该项研究成果建立了有别于头针和头皮针的取穴和治疗体系,丰富了中医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同时具有价廉、易操作、疗效显著、对硬件条件要求不高等特点,易于在基层社区推广,临床应用前景广泛。该项目获200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藏红花水提取液对视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市第四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等单位杨新光、于敬妮等8人承担完成。藏红花水提取液从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不但和高眼压有关,更与缺血缺氧有关出发,为青光眼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项目主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投射电子显

7、微镜、TAB染色及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光度检测仪、HE染色、TUNEL染色及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法等方法,观察视网膜视神经的结构、超微结构,视神经轴突数目,节细胞凋亡,检测玻璃体谷氨酸浓度、视网膜组织羟自由基活性和含量。首次将藏红花水提取液用于高眼压动物模型,通过多种检测方法,观察到藏红花水提取液可改善视网膜视神经的微循环状态,减轻高眼压状态下视网膜视神经的损伤,起到保护视神经作用,为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药物治疗开辟了新方法。项目发表论文8篇,多次纳入国内会议论文汇编,并被引用。该项目获200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基础医学与实验研究 【胰岛细胞的培养保存与脑内

8、移植的实验研究】 该项目是由西安交通大学信照亮等8人承担完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必须终生注射胰岛素以维持生命,细胞移植为IDDM患者提供了一个好的治疗选择。但胰岛移植要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还面临着如胰岛和供体胰腺的保存、免疫排斥、供体来源困难等诸多问题。该研究研制了LHF(乳果糖-组氨酸-聚蔗糖)器官保存液,保存新生猪和大鼠胰岛效果良好。发现高浓度褪黑素对链脲佐菌素所致胰岛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发现将神经胶质细胞或Sertoli细胞与胰岛细胞共同培养,能为胰岛细胞的体外存活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是胰岛体外保存新的好方法,另外,与 神经胶质细胞共同培养还可消除胰腺外分泌细胞的影响。发现Se

9、rtoli细胞可同时表达CD95L和TGF-,丰富了Sertoli细胞克服免疫排斥的机理。证明半透膜包裹结合免疫特赦部位移植的方法,对克服异种胰岛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显著延长异种胰岛的生存期。该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共发表论著10篇,全部被中国期刊网收录,1篇被PubMed收录。项目获200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临床医学 【宫颈癌HPV基因型、基因多态性、血清抗体反应检测及临床意义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高艳娥等8人承担完成。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根据高通量的TDI-FP基因检测技术原理,建立了TDI-FP HPV分型检测新方法,可一批检测临床标本中14型常见高低危型HP

10、V,与DNA测序结果的符合率为100%,为诊治HPV感染提供了快速、准确、敏感、特异和操作简便的新手段;应用此方法对宫颈癌患者进行HPV分型检测,发现在欧美国家罕见的高危HPV58,在该地区为第三位常见高危HPV,研究结果为国内HPV相关疾病控制提供了新思路。在患者中检测发现HPV16 E7 647位AG突变及HPV16 E6 178位TG 医药 突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此两种突变可能是该地区HPV致癌的一个高危因素。该研究从临床标本中克隆了HPV6L1、L2,HPV11L1、L2,HPV16E6、E7、E2、E4、L1,HPV18E6、E7、L1和HPV58E6、E7、L1 15个基因,并

11、构建了其表达重组体,体外表达获得有活性的HPV11 L1、HPV16E6、E4,可用于检测患者血清抗体,检测发现HPV16E6、E4血清抗体阳性率在宫颈癌、正常人和慢性宫颈炎患者中存在着显著差异,为HPV感染的血清学研究提供了依据。研究发表论文17篇,其中4篇被SCI收录,2篇被Medline收录。该项目获200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微创内镜新技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该项目由咸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张成等人承担完成。随着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及腹腔镜技术的日臻成熟,微创治疗胆胰疾病逐渐被接受。但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完整的系列性规范化微创治疗方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项目充分发挥各种微创内镜手

12、术的长处,将其联合应用于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总结出一整套阶梯性治疗方案,三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腹腔镜)联合微创治疗肝外胆管结石。项目采用三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610例。一镜方案(450例)单纯十二指肠镜的治疗。二镜方案(148例)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140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8例)。三镜方案(12例)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三镜联合治疗。项目在省内首先开展“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将三种微创方法完美结合,手术后不留置T型管,保持了胆道系统的完整性,更达到了治愈复杂性胆管结 石的最小创伤,术后1周左右即可出院,受到众多患者的青睐。该项目获200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

13、脑胶质瘤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 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章翔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对周期素D、生存素、14-3-3、黑色素瘤抗原基因-1等新型肿瘤相关基因在脑胶质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与机理的研究,显示这些基因的特异性高表达在脑胶质瘤的恶性增殖、抗细胞凋亡、血管生成及侵袭性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脑胶质瘤分子诊断和生物治疗的有效靶点。对反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抑素及内皮抑素基因抗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提示此类基因转染能明显抑制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和侵袭性生长。对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干扰素、苦参碱、白藜芦醇、土贝母皂苷V1和面包海星皂苷-1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证实了以上生物制剂或中药活性成分能明显抑制

14、脑胶质瘤的生长并诱导瘤细胞凋亡。对硼中子俘获疗法(BNCT)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表明BNCT可使胶质瘤细胞大量死亡,其放射生物学效价优于普通射线。项目构建了人源性脑胶质瘤天然噬菌体抗体库,可用于脑胶质瘤免疫治疗基因工程抗体的进一步筛选和优化。项目应用微创神经外科新技术,结合术中和术后放、化疗新方法,治疗脑胶质瘤358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明显降低了患者的残、死率,使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改善。该项目综合水平处于国际先进,部分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发表论文77篇,被SCI收录10篇。主编、参编专著7部。成果已在29家单位推广应用。该项目获200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卫生与预防 【胃癌恶

15、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应用】 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香港大学承担。属于肿瘤生物学和预防医学领域。完成人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影响胃癌表型的5个分子群及其关键节点,提出了“根除Hp、应用NSAIDs、监测MG7Ag、逆转MDR”的“三级四步”序贯预防策略。共发表国际论著125篇,总影响因子471.08,被SCI杂志引用1098次,出版专著18部,获发明专利3项。研究结果在3个胃癌高发现场万余人中应用推广10年,在全国26省市近2万医务工作者中进行了普及,成为国内外7个诊治共识的制定依据,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陕西省麻疹流行与病毒变异及疫苗保护效

16、果的关系研究】 该项目由陕西省疾病防御控制中心李平等9人承担完成。项目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连续8年对从麻疹病例中分离出的麻疹病毒进行核酸测序和基因分型,确定了陕西省近年的麻疹病毒流行株是H1基因型,发现其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异,并且型内变异还在继续。用该研究分离出的H1基因型麻疹流行株和中国现行麻疹疫苗株,通过对21,669例麻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建立了陕西省麻疹病例数据库,分析陕西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科学评价了麻疹流行强度。该研究首次报道了陕西省近年的麻疹病毒流行株发生了较大变异,为H1基因型;有免疫史的麻疹病例在以往接种麻疹疫苗后产生过免疫力,但仍然发病的原因是由于中和性抗体的效价较低,不足以抵抗H1野毒株的感染;目前使用的麻疹疫苗对人群的实际保护效果下降。该研究建立的陕西省麻疹病例数据库、麻疹病毒流行病学基线资料和研究结论,对鉴定麻疹病毒的起源地、变异、传播途径,监测流行株是本土还是输入等具有意义;提出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