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高三化学二.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878372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学期高三化学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学期高三化学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一学期高三化学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学期高三化学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学期高三化学二.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陵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化学试题(二)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O 16; Na 23;S 32;Cl 35.5;K 39;Ca 40; Cu 64;Fe 56;Zn 65;Br 80;Ba 137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每题只是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纳米材料”(1nm=10-9m)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对于所得分散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一定是溶液 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有丁达尔现象 可以全部透过滤纸A B

2、 C D2已知两瓶气体分别是HCl 和Cl2 ,可以区别它们的方法或试剂是 观察颜色 打开瓶盖看有无白雾 湿润的淀粉试纸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AgNO3 溶液 A B C D 3为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欲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ZnSO4溶液,将l0 g ZnSO47H2O溶解在90 g水中B为鉴别KCl、AlCl3和MgCl2溶液,分别向三种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C欲制备F(OH)3胶体,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并长时间煮沸D为减小中和滴定误差,锥形瓶必须洗净并烘干后才能使用4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常温常压下

3、,17g甲基(14CH3)所含的中子数为9NA常温常压22.4L NO气体的分子数小于NA64g的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定失去2NA个电子常温常压下,100mL 0.5mol/L 的乙酸溶液中,乙酸的分子数目小于0.05NA标况时,22.4L二氯甲烷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A常温常压下,1mol氦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4NAABCD5某同学按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过程中,铜电极上有H2产生B电解初期,主反应方程式为:C电解一定时间后,石墨电极上有铜析出D电解过程中,溶液会出现蓝色絮状沉淀6一定条件下,碘单质与砹单质以等物质的量进行反应,可得AtI。它与Zn、NH3都能发

4、生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如下:2AtI+2Zn=ZnI2+ZnAt2 AtI+2NH3(1)=NH4I+At NH2 下列关于AtI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ZnI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BZnAt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CAtI与液氨反应,AtI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AtI与液氨的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7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下列对有关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溴水中通入SO2后,颜色褪去,说明SO2表现了漂白性B用惰性电极电解相同浓度的Cu(NO3)2和AgNO3混合溶液,阴极首先析出的是Ag,说明Ag 的还原性比Cu2 强C常温下,

5、将铝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铝不和冷的浓硫酸反应D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变黄,说明浓硝酸易分解生成有色产物且溶于浓硝酸8向某二价金属M的M(OH)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HCO3溶液,生成了MCO3沉淀,过滤,将沉淀置于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V L气体,如果计算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你认为还必需提供下列哪项数据 AM(OH)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B与MCO3反应的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MCO3的质量D题给条件充足,不需要再补充数据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9有M、N两溶液,各含下列14种离子中的7种:Al3+、

6、Cl、Na+、K+、NO3、OH、S2、MnO4、Fe3+、AlO2、CO32、NH4+、SO42、H+。已知两溶液所含离子各不相同,M溶液里的阳离子只有两种,则N溶液里的阴离子应该是 AOH、S2、CO32BMnO4、SO42、NO3CCl、NO3、SO42DAlO2、MnO4、SO4210下列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对应的图形符合的是 n(NaAlO2)沉淀质量0n(SO2)0pH7A盐酸中加入NaAlO2溶液 BSO2气体通入溴水中n(H2O)pH0醋酸盐酸17n(NH3)导电能力0CpH=1的醋酸与盐酸分别加水稀释 D氨气通入醋酸溶液中11Na3N与NaH均为离子化合物,都能与水反应放出

7、气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二者中Na半径都比阴离子大 B与水反应时,水都作氧化剂C与水反应所得溶液均能使酚酞试液变红D二者与盐酸反应,前者可产生两种盐,后者只有一种盐生成。1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等物质的量的Ba(OH)2与NH4HSO4在稀溶液中反应:Ba2+2OH+2H+SO42=BaSO4+2H2OB氢氧化铁与足量的氢溴酸溶液反应:Fe(OH)3+3H+=Fe3+3H2OC足量的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CO2+2Na+CO32+H2O=2NaHCO3D向碳酸氢钙溶液中滴入过量澄清石灰水:Ca2+2HCO3+2OH =CaCO3+CO32+2H2O13下列数据是对应物质的

8、熔点 Na2O NaClAlF3AlCl3 9208011291190BCl3Al2O3 CO2SiO2 -1072073-571723据此做出的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铝的化合物的晶体中有的是离子晶体 B表中只有BCl3和干冰是分子晶体C同族元素的氧化物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晶体D不同族元素的氧化物可形成相同类型的晶体14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X与Y、Z位于相邻周期,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氢化物溶于水显酸性 BY的氧化物是离子化合物CZ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在空气中存放不易变质 DX

9、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弱酸15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10mL 0.5mol/L CH3COONa溶液与6mL 1mol/L盐酸混合:c(Cl)c(Na)c(H)c(OH)B0.1mol/L pH为4的NaHB溶液中:c(HB)c(H2B)c(B2-)C在NaHA溶液中一定有:c(Na)c(H)c(HA)c(OH)c(A2-)Dc(NH4)相等的(NH4)2SO4溶液、(NH4)2CO3溶液和NH4Cl溶液:c(NH4)2SO4c(NH4)2CO3c(NH4Cl)16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A2(g)3B2(g)2AB3(g)化学平

10、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变化规律(图中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n(B2)起始AB3的平衡体积分数abcT1T2根据如图可得出的判断结论正确的是 A正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B达到平衡时A2的转化率大小为:bacC若T2T1,则正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b点时,平衡体系中A、B原子数之比接近13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17(8分)(1)指出下列实验仪器和用品(已洗涤干净)使用时的第一步操作: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Cl2的性质 ;分液漏斗(分液) ;(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多选倒扣分)A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5.00mL溴水B不宜用瓷坩埚灼烧氢氧化钠或碳酸钠C测定溶液的pH值时

11、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用蒸馏水湿润过的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D圆底烧瓶、锥形瓶、烧杯加热时都应垫在石棉网上E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俯视刻度线定容后所得溶液浓度偏高F滴定用的锥形瓶和滴定管都要用所盛溶液润洗G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内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H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18(10分)饱和氯水与石灰石的反应是制取较浓HClO溶液的方法之一。2005年的化学教育报道了如下实验研究:实验一、定性研究:在试管中加入过量的块状碳酸钙,再加入约20mL饱和氯水,充分反应,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浅黄绿色褪去;过滤,将滤液滴在有

12、色布条上,发现其比氯水的漂白性更强;为了确定反应产物,将滤液分为三份,分别进行以下实验:第一份与石灰水混合,立即产生大量白色沉淀;第二份与稀盐酸混合,立即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将第三份加热,看到溶液变浑浊且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 经检测,上述实验中产生的无色气体均为CO2。请回答:(1)反应后所得的溶液漂白性增强的原因是_ _ _ _ _ 。(2)依据上述实验可推知:的滤液中的溶质除CaCl2、HClO外,还含有_ _。实验二、定量研究:在圆底烧瓶底部,有一用塑料网包住的过量块状碳酸钙和150mL饱和氯水,按如图所示装置实验,待不再产生气泡后,将塑料网中剩余的石灰石提出液面,密封后再加热、煮沸烧瓶中的液体,直到量筒中的气体不再增加(不考虑HClO的分解)。请回答:(3)为减少用装置收集气体过程中CO2因溶解而造成的损失,且水槽中仍然为水,请你对装置进行改进,最简单的方法是 。 (4)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上述实验,测得塑料网内的碳酸钙质量减少Ag,总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CO2气体BL,发现明显小于。若不考虑实验操作和CO2的溶解等因素造成的误差,从化学反应原理来看,导致这一大小关系的原因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