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优戏的艺术手法浅说.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877421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科举优戏的艺术手法浅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宋代科举优戏的艺术手法浅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代科举优戏的艺术手法浅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科举优戏的艺术手法浅说.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代科举优戏的艺术手法浅说摘 要:宋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繁荣时期,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从科举优戏中可见其主要表现在科举制度之不公、选官制度之不公、科举与现实脱节,不能有效地选贤任能等方面。科举优戏以诨经、谐音、装演、暗讽等手法,让人们对宋代科举的消极面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关键词:宋代科举;优戏;滑稽;讽刺宋代是中国科举史上承前启后的繁荣时期,学而优则士的人生观,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不仅影响士人心态,也导致权势阶层的腐败,从而对宋代政治产生负面影响。正因如此,宋代开始出现讽刺科举弊端的优戏,并且在此后的封建时代绵延不绝。从戏剧语言、装扮、脚色等方面看,宋代科举优戏已具备相对完整的艺术形

2、态,优人以戏谑性的滑稽表演,显示出了戏剧对宋代社会政治的干预作用。任二北优语集中辑录有数则宋代科举优戏的文献资料,从中不难看出其艺术手法。一、诨经的纯熟运用诨经是宋元时期一种专门的市井伎艺,与当时盛行的说参请、讲经、说诨话等均属语言类表演艺术。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小说讲经史”条,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条都提及此项技艺。所谓诨经即是对经语的曲解、篡改乃至对经义的随意发挥,或对经书所涉及人物的装扮戏弄。众所周知,科举与经书密不可分,宋吕本中所撰童蒙训,开篇即云:“学问当以孝经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为本,熟味详究,然后通求之诗书易春秋,必有得也。”正因儒家经典的推广普及,优人以此为滑稽制造的材

3、料,其表演自然而然地为观众所理解,并因此忍俊不禁。“钻弥远”137条便是一则典型的诨经。该条可谓是对论语的诨谐运用。首先,优戏中的选人皆称孔门弟子。其姓名“于从政”、“吾将仕”、“路文学”是论语语句的化用,而“宰予”、“颜回”为论语中的人名。其次,优戏中的装演也是论语中对话的方式,即师生问答,且所用语词以及由此而体现出的人物关系与论语原文极其近似。如该条中“回也不改”一句问答,即出自论语?雍也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最后,“汝不去钻弥远,却来钻弥坚”的责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们立即感到了当时的权贵史弥远。他擅权两朝达二十六年之久,任人

4、为亲,招权纳贿,世人谓之“四木三凶”。其主政时期科考选官之滥,从这场优戏中不难想见。优戏正是通过优人自编之语与经语的混杂,先贤与他人的共戏来增加其中的讽刺性以及俳谐性,从而达到一种“谈言微中,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二、谐音双关的巧妙运用优语集中利用语音双关的例子也特别多。宋代科举优戏也常用这一手法,“大寒小寒”131条,优戏用“大寒”、“小寒”这两个表示节气的名词谐音“大韩”、“小韩”,指的是韩?俸秃?仰?傩值堋湃饲擅畹脑擞眯骋簦?增强了优戏中俳谐的效果。纵览宋代历史,“大小韩”皆通过恩荫入仕,在南宋可谓是位高权贵。尤其是韩?腚校?掌握军政大权13年之久。韩姓兄弟地位如此之高,渴望入仕的士子趋

5、之若鹜。一句笑话却能直击现实,强有力的抨击了宋代科举制度的公正性。“一动也动不得”139条,该条“钟庸”谐音“中庸”,“大鹤”谐音“大学”,优语将讽刺的矛头直指儒家经典,即士子赖以仕进的教科书。由此不难看出,儒家的经典并不是包治社会百病的良药。翻开中国历史便会清楚地看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小的朝代之一。中原政权不仅不能臣服四夷,甚至偏安一隅,苟且偷安。如果再进一步联想,“钟庸”这一语和当时的流行语“中用”也是谐音双关的,此语时至今日依然流行,可是面对宋代的江山、社稷安危,有何人能够“中用”呢?三、诙谐滑稽的戏剧表演宋杂剧是短小的滑稽剧形式。以副净、副末的打调搞笑表演为主,可惜没有完整的剧本

6、流传下来,时至今日,我们所能见到的优语则是窥见其表演形态的一个视角。有几条科举优戏表演具备了相对完整的杂剧艺术形态,有助于我们认识宋杂剧的表演形态。“如何取得他三秦”125条,优人以“士子赴南宫,相与推论知举官为谁”,通过优长者与另一优人之间一问一答,层层铺垫,最终的结果是韩信。这看似相其荒唐,然而优人最后的答语却令人绝倒:“若不是韩信,如何取得他三秦!”“三秦”实指秦桧、秦桧之子?缫约扒罔碇?侄昌龄,他们同年进士,当时颇有影响。优人以对话方式,妙用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讽刺了当时的科考风气。“第二场更不敢条”128则是更加完整的宋杂剧表演。首先,一优人扮儒生立于前,一优人作为旁揖者,两人互辩古

7、今,饰儒生者纠正揖者之误,即万春姓雷不姓田。揖者不服。其次,又一装演绿衣参军之优人出现,与儒生一起与揖者据理力争,旁揖者袒裼裸裎,使得教授大惊失色道:“有雨字也得,无雨字也得。”最后,另一优人扮成黄衣者,对提出质疑者大声呵斥。这时,群优道:“第二场更不敢也!”该条的戏剧性极强,优人在台上各饰其角,各尽其责。在装演过程中,并不局限于两个人的插科打诨,出现了较多的净脚。尤其饰演黄衣者,“持旗令”、“跃出稠人中”的动作演绎,更是将人物愤怒甚至跋扈之状模化出来。其可谓是念白、发乔、打诨之完美结合。四、对科举的间接讽刺优语集中亦有对宋代科举的间接讽刺,如“我国有天灵盖”127条。该条中伶人列举出金人与南

8、宋交战时,宋金种种资源的对比。特别是最后一句“金国有敲棒,我国有天灵盖”,极具讽刺性,以一种间接的笔调触及人心,反映出科举本身之无用。宋代通过科举考试,共录取了总计为109950所谓的“栋梁”。然而,宋代确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偏安的朝廷。“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则是后人对其尖锐的讽刺。在这种科举体制下培育出的所谓的“人才”大多数只会纸上谈兵。优人以此种微妙间接的方式,让人在捧腹后痛楚不遑。言下含而未露者即为,金国有将帅乌珠,而我国只有秦桧。短短一句讽刺可以抵过千言万语。总之,宋代科举优戏作为早期戏剧不可多得的“真戏弄”,在戏剧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优人在装演过程中的随机应变,乃至触景生情,优人语言的精密细理,巧慧流动,优戏形式的谐谑滑稽,多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无不让观众在一笑过后五味杂陈,以优戏去体悟一段封建时期的世态人心,感叹封建时代优人的勇气与智慧,优戏的精致与魅力。参考文献:1任二北.优语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店香港分局,1984.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作者简介:胡娅(1991-1-2),女,河南省信阳市人,目前就读于信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