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09 人民必修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876714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09 人民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09 人民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09 人民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09 人民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1.2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09 人民必修1.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一、中央官制的演变1. 汉朝(1)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3)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2.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1)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尚书省之下设吏、户

3、、礼、兵、刑、工六部。3. 北宋(1)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4)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4. 元朝(1)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2)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3)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 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2)设内阁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

4、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6. 清朝(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3)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5、中央集权。内容: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影响: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1. 汉朝:(1)汉初:郡国并行制;(2)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3)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2. 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三、选官制度的演

6、变1. 世官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 2. 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察举制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3.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4. 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

7、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谏议制度 (1)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表现: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 b宋代谏院等等。3评价(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积极影响(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2)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3)有利于民族的融合。(4)有利于社会安

8、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2. 消极影响(1)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2)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3)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思维升华1皇帝制度的确立,表明皇帝地位凌驾于一切之上,具有支配一切的绝对权威。历代封建君主均采用皇帝这一名号,从而使皇帝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统一国家的神圣代表。2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它将相权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

9、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丞相专权。3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和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4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同样,宰相制度的废除,并不意味着相权的完全消失,此后,六部尚书的权力相应扩大,这种权力实际上也是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5行省制度改变了我国古代地方管理体系,省级行政单位直属中央,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更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从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行政区划

10、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明朝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有本质区别:在西方,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民选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而明朝内阁制属于君主个人专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考点精讲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了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志

11、的畅通无阻。(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

12、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机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尤为突出。(2)影响: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3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影响。(2)不同点实施的时代:分封制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后两者都处在封建社会

13、,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隶属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后期其割据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得到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行省制使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民

14、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举措。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

15、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积极影响: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消极影响:a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b.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在根本上潜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5评价科举制进步性:(1)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3)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真题感悟1.(2010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