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知识)益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9868235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8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知识)益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知识)益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知识)益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知识)益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知识)益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知识)益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知识)益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益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征求意见稿)为加快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国家、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益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自2006年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益阳市人才、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飞速发展,人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能力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至2009年底,人才、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一)人才资源开发格局初具规模,整体性人才资

2、源开发战略得到积极落实1、人才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总量达15万人。人才密度由“十一五”末的3.2%增加到3.4%。2、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人才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人才总量的比重由65.1%提高到70.3%,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20.0%,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305人,企事业单位3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才占51.0%。3、人才市场机制初步形成。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了人才流动工作制度,全市目前共有20518人实行了人事代理;全市现已建立7个综合性人才市场,呈现出日趋

3、活跃的态势,2006年以来,仅市人才市场进场单位达1300多家,进场人数26597人次。4、人才培养力度加大。依照湖南省2006-2010年行政机关公务员教育培训规划和湖南省2006-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的要求,在继续做好机关人员的在职、初任、任职等常规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本市特点,开展了大规模的内容新颖实用、方式灵活有效的培训。与市经委、市建设局联合开展了专业知识和公共科目有机结合的知识更新培训。20052009年,全市人事部门共培训各类人员达126692人次,其中公务员在职培训41067人次,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65163人次,工勤人员素质教育培训20462人次,有效地提高了人

4、才队伍综合素质,为加强学习型、管理型干部队伍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分类管理体制取得初步成绩。一是党政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公务员考录、考核、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奖励、惩戒、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职务聘任、法律责任等各项工作逐步规范。2005年以来,全市公开招考录用国家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3067人;交流处级干部180人,科级干部1524人。2005年以来,益阳市接受、吸引中央、省直单位和其它市(州)来益任职、挂职的县处级干部6人,科级干部60人。二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按照“

5、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和“凡进必考”的原则,从2001年起,我市开始推行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到目前已经历了改革试点、探索经验、推介典型、制定政策、全面铺开,共有3000多家事业单位实行了聘用制,占事业单位总数的80%。“凡进必考”原则在我市得到有力的执行。6、 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一是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2007年省人事厅批复建立了益阳市留学人员创业园,指导和督促园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了管理制度,制定了完善的优惠政策,为留学人员来园创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加强了对我市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管理服务工作。跟踪管理了益阳市橡胶

6、塑料机械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9年,省人事厅、省博管会组织中南大学、益阳橡塑等有关专家,对罗春雷博士“密炼机液压驱动及动力学”研究课题进行了出站评估综合考核。三是至2009年底,我市已有3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补贴。7、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指导各区县(市)认真落实组织实施“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方案,进一步做好为安化县贫困地区搭建科技平台工作,至2009年底共向省人事厅与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的农业高级技术培训班选派了240名学员,对象主要是安化等贫困县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大户、企业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者。近几年先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代表,赫

7、山区徐琼花(益阳市绿海园林有限公司董事长)等14人荣获“湖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荣誉称号,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目前,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下,为安化黑茶职称评定开辟了“专门通道”,已有25人获得制茶师职称,其中有10人获得高级制茶师职称。(二)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基本建立,全市就业局势保持稳定1、新增就业人数大幅度增长。以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为工作重点,发挥促进就业整体功效,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努力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抓落实、抓推进、抓实效,新增就业人数大幅度增长。“十一五”前四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7.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

8、率控制在4.3%以内;实现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0万人,至2009年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103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20万人,年可实现劳务收入100亿元。2、就业政策措施逐步配套、完善。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受到高度重视。2006年以来,省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主要有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若干问题的通知(湘政发20064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湘政发200820号)、湖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加强劳动保障工作意见的通知(湘政发

9、20096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等9个文件的通知(湘政办发200934号)。我市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积极就业政策的同时,也出台了有关政策制度,如益阳市全民创业培训实施方案、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服务企业用工的实施意见(益劳社发200940号)等等。3、就业援助政策惠及城乡就业困难群众。2006年来,通过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积极帮助我市城乡就业困难对象就业。一是开展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全市登记在册的848户零就业家庭得到就业援助,并做到“申报一户、援助一户、动态清零”。二是开展了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活动。2008、2009年连续两年开展这项活动,共帮助

10、18000多户农村贫困家庭实现了至少一人转移就业,达到了“技能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户”的目标。三是开展了“一湖四水”上岸定居渔民就业援助活动,全市登记在册的2402户上岸定居渔民家庭中有3184人实现就业。四是扩大补贴范围,让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创业的补贴范围扩大到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培训。2006年以来全市共用于“六补两贷一扶持”的就业资金共计6亿余元。4、职业培训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扎实推进。2006年至2009年共完成各类培训38.3万人,其

11、中再就业培训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4.4万人,创业培训4300人。5、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遍及城乡。根据“功能完善、运作规范、制度配套、管理有序、服务高效”的要求,积极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快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步伐,重点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建设,落实人员、编制、经费等,覆盖城乡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基本建立。截至2009年底,全市99个乡镇(街道)已有98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建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217个社区(含乡镇社区)已有144个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共有专兼职工作人员490人。全市1783个行政村已聘请村级劳动保障联

12、络员1454人。基本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了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6、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初步建立。全市市本级、区县(市)都建立了较高标准的人力资源市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都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并通过定期在电视、报纸上刊发招聘信息,建立“益阳市劳动保障服务网”,设立求职用工咨询台,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多元统筹城乡求职用工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及时提供供求信息,努力实现供求双方信息对称,降低了劳动力求职成本,提高了用人效率,促进城乡劳动者成功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据市人力资源市场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平均每年举

13、办各类招聘会140场次,登记招聘用工单位1100家,进场求职者近10万人次,成功推荐就业近4万人。(三)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社会保险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保障制度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转变,全面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保制度。至2009年底,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居民全覆盖的目标,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达442万多人,占我市总人口的90%以上。随着新农保的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办法的出台,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政策制度的全覆盖,目前全市参保者75万余人。参

14、加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的人数大幅增长,达72万余人(次)。1、养老保险迅速发展。企业养老保险方面:至2009年底,全市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有37.3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16万人。养老保险待遇连续6年调标,至2009年底离退休人员人均月基本养老金达1012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方面:坚持不停步、不转向、不动摇的方针,稳步发展,参保人数稳定在10万人。另外,2009年新启动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当年参保者2402人;在赫山区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当年有28.1万农民参保缴费,9.6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领取了养老金。2、医疗保险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方面:至2009年底,全市参保

15、人数达39.5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13.5万人,城镇职工医保政策报销比例达到75%,定点医疗机构、药店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另外,2008年新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至2009年底参保者达84.4万人,政策报销比例达到50%。3、失业保险稳步发展。参保登记管理、保险费申报缴纳、保险金申领、发放等工作流程得到规范;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由企业扩大到事业单位,基金筹措能力增强,失业保险充分发挥了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作用。2006年至2009年,失业保险新增参保5.7万人,参保人数17.7万人。4、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长。至2009年底,参加工伤保险的有22.9万人,比“十五

16、”期末增加16.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30.4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14.4万人,实现了生育保险政策项目内分娩医疗费全额支付(生小孩不用钱)。5、社保基金监管得到加强。社保基金内控制度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各险种均建立了内控制度,每年开展自查与接受上级检查,基本实现了“钱从银行走、数据网上流、正常经办按程序、非常业务严控制”的内控要求,全市社保资金安全平稳运行。6、社保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成效。加大了信息建设的硬件投入,养老保险实现了新信息系统上线,“大医保”信息系统建设正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形成省、市、县、乡(镇)、社区(村)五级联网。(四)城乡一体的劳动者权益维护机制基本形成,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随着“三法一条例”的贯彻实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加大了劳动合同法实施力度,督促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