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管理)财政学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9863735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投资管理)财政学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投资管理)财政学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投资管理)财政学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投资管理)财政学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投资管理)财政学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投资管理)财政学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资管理)财政学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阐述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理论,核心问题是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具体来说,需要掌握和理解以下问题:l 了解财政投资支出的一般分析;l 掌握政府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l 了解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l 掌握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l 理解财政对农业注入资金的必要性;l 了解财政在农业投资的重点领域;l 了解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资;l 掌握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和特征。重点和难点:乘数作用 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财政对农业注入资金的必要性 财政在农业投资的重点领域 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和特征第一节 财政投

2、资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 1、乘数作用。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马克思在谈到货币资本的作用时把货币资本的投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因为任何一项投资或生产活动首先要从货币资本的投入开始(重点)。在现代货币经济条件下,没有货币投资,任何其他投入都是不可能的。凯恩斯不仅认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且还论述了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作用。所谓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指每增加一元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数,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同边际储蓄倾向呈反方向变化。凯恩斯的乘数原理说的是一种经济过程或经济现象,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并不涉及社会制度问题。上述经济过程或经济现象,在我国也是如此。从实际生活中也可以直接看到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投资可以直接刺激生产资料的增长,投资需要建筑材料,需要添置生产设备,所以,增加投资就可以刺激钢材、水泥、木材等生产资料或设备生产的增长。其次,投资中的一部分,一般约40左右,将转化为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所以增加投资又可以刺激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这是一般原理,在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中都是一样的。 投资可以刺激需求的增长,同时又可以增加和改善供给;投资过程首先是刺激需求,投资完成后才能增加供给(重点)。凯恩斯乘数理论就是从刺激需求出发。例如增加100亿元投资,这100亿元实际上是被

4、用来购买制造投资品所需的生产资本,因此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等形式流入生产要素所有者手中,即居民收入增加100亿元,这是投资刺激需求的第一次增加;假定消费倾向为45,居民又会将100亿元的45即80亿元用来购买消费品,实际上就是用80亿元购买生产这些消费品的生产要素,结果80亿元又以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形式转到生产要素所有者手中,这是第二次增加;如此类推,循环往复,就会产生投资刺激需求的乘数效果。所以,投资也就成了调节供求总量平衡的重要手段。但是,投资是一个过程,从最初的投入到最终的产出要有一个间隔时间,少则1年,多的也可能5年10年,在这个时间内,总是只投入不产出,要不断地投放货币,要不断地

5、吸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因此,投资规模既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又要受当前生产和收入水平的制约,所以,凯恩斯主义者又提出了加速原理。2、加速原理。加速原理说的是收入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化。如果说乘数是表示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那么,加速系数正好与之相反,它表示的是收入或消费增加会引起投资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因为增加投资要有资金来源,而当前的国民收入是储蓄加消费,所以投资来源受国民收入增长限制,即受储蓄的限制。储蓄与投资恒等是总量平衡的公式,储蓄增长就会加速投资,而投资超过储蓄则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研究与安排投资规模时必须考虑三个问题:(1)投资规模要适度;(2)投资结构要合

6、理;(3)要注重投资效益。前两者又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还不大,所以,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具有更大的作用,就我国而言,据有关专家测算,1978一1989年间,我国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与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为52、23和25,而发达国家后者占到6070%。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来推动的、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具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缓慢时,往往依靠增大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当投资过旺及造成经济过热或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往往采取措施首先压缩投资迫使经济增长的速度减慢。见下表 经济增长因素的国际比较 单位:%国家年经济增长率

7、劳动增长率资金增长率劳动增长作用资金增长作用技术进步作用中国1952198210.695.3412.34305119苏联196519758.182.178.45241363美国194619563.610.704.12171271日本195219669.501.937.76152065二、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重点)(一)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重点)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一般而言,财政投资即为政府投资,由于我国还有预算外资金的一部分用于投资,因而本书所说的财政投资是指预算内投资。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按财政支出项

8、目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本书重点分析基本建设支出和支农生产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也分为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两部分,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基础产业投资,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的办公用房和住宅建设,本书重点分析基础产业投资和住宅投资。 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明显的特点:(1)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它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它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算的,就是说,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是非政府投资的第一个特点;由于政府

9、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2)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规模和社会筹资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而且既要追求盈利,一般主要从事周转快、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3)囿于一行一业,企业或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不难想像,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完全依靠非政府投资,投资结构是很难优化的;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

10、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换言之,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济社会中,如果政府不承担这些方面的投资或投资不足,就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调,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遇到“瓶颈”制约。 政府投资在各国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影响这个比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1)经济体制的不同。一般他说,实行市场经济,非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行计划经济,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大。(2)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的非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

11、重较大,欠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政府 投资所占的比重较大。由于存在上述差异,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在一国投资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主从次序便有不同,在政府投资占比重较大的经济社会中,政府投资为主,非政府投资只发挥某种弥补政府投资不足的作用。在政府投资占比重较小的经济社会中,非政府投资为主,政府投资则发挥某种“拾遗补缺”的作用。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不在于政府投资规模的大小,而在于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同。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社会经济活动主要由千万个独立的法人商品生产者去组织,投资当然也主要由他们去执行,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根据宏观经济目标对非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二次调节”。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政府是

12、主要的经济主体,投资当然也主要由政府掌握,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非政府投资,自然只能发挥补充政府投资的作用。经济发达国家,市场机制已经走上完善和成熟,主要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实现经济的有效运行,政府主要是通过间接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而欠发达国家和仍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国家,仍然需要政府通过政府投资等直接手段培育市场,调整经济结构,并维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适应投资主体和投资格局的变化,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方式也将发生变化(重点)。如果说在传统体制下,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调节自身的投资而进行直接调控的话,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需要通过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进行。所谓间

13、接调控,就是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并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折旧政策等,来制约非政府投资的条件,调控非政府投资的方向、规模与结构。所谓直接调控,就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非政府投资的状态,安排政府自身投资的方向、规模与结构,从而使全社会的投资达到优化状态。显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投资的宏观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直接调节自身投资的规模,间接调节非政府投资规模,使两者加总起来的总量与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所要求的投资总量相吻合;(2)调节自身投资的结构,纠正非政府投资结构的偏差,使全社会的投资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如上所说,我国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

14、分散在各地方、各部门的预算外资金急剧增长,中央不能对这些资金统筹安排,灵活调度,严重削弱了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在调节社会投资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中应有的作用。(二)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重点)1、 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2、 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3、 就业创造标准第二节 基础产业财政投资与财政投融资 一、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 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一国的基础设施越发达,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就越顺畅,越有效,人民的生活也越便利,生活质量相对来说也就越高。基础设施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

15、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和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等设施;广义的基础设施,除了上述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之外,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l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特征。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马克思曾把生产条件区分为共同生产条件和特殊生产条件,与此相对应,他把固定资本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机器的形式直接进人生产过程的那种固定资本”;另一类是“具有铁路、建筑物、农业改良、排水设备等形式的固定资本”。马克思的话隐含着下述意义:作为共同生产条件的固定资产,它不能被某单个生产者独家使用,它不是独占性地处在某个特殊的生产过程中,不能被卖者当作商品一次性地将整体出售给使用者。换句话说,它具有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公共物品”的一般特性。l 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它们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形成生产能力和回收投资的时间往往需要许多年,这些特点决定了基础设施很难由个别企业的独立投资来完成,尤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很难有效地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l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