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860186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陕西省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陕西省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西省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A.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B. 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C. 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D.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有子继位”为王的商王“最受后世的尊敬”,表明商朝晚期注重王位在“父子间传承”,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稳定,A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在商朝衰落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后世尊敬成功传位儿子的商王,不能认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

2、项不符合题意。2.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揭示的是西周权力继承与分配的矛盾问题。为避免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西周实行按宗法等级实行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理论基础,故B正确;A是地方制度;世袭制和禅让制在西周之前就已经存在,不是解决权利分配的“适当的方法”,排除CD项。3.左转僖公

3、记载:“冬,(鲁禧公和晋文公等)会于温,讨不服也。卫侯与元咺(卫国大夫)讼卫侯不胜元咺归于卫,立公子瑕。”材料表明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强化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城濮之战后,晋国征服了卫国,在恢复卫成公的国君地位后又废掉他,立卫国的公子瑕为君。这反映了当时大国对小国事务的操纵。这是对宗法分封制度的严重破坏,故D正确;A、B不符合材料,排除;C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名师点睛】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知道基础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4.剑桥中国史载:“对帝

4、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分析】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5.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有弱有强,但总体上是

5、中央权力在加强,地方权力在削弱,故A正确;B项(地方权力渐强)和C项(地方权力无变化)较易排除;D项地方权力有强弱变化但最终渐强,不符合中央集权日益强化的规律,故D不正确。6.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

6、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

7、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两者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故D项错误。8.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A错误;依据材料“汉武帝

8、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结合所学可知,目的在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B正确;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9.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A. 世禄制B. 征召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注

9、重孝悌廉公,故答案选C。世禄制即爵位世代传承,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征召制是征召那些有一定才能又不肯出仕的社会贤者、隐居高士、学者名流,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考试,故排除D。10.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为国家选拨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指出世家大

10、族出身的官员占一定的比例,还远未达到垄断的地步,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很多宰相出自世家大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说明门阀士族对科举制度仍有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度指的是世袭制,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故D项错误。11.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A. 强干弱枝B. 分散军权C. 重文轻武D. 守内虚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11、根据题干材料“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可知宋代重文轻武,故选C项。A选项没有体现;B选项没有C选项恰当;D选项材料中没有提到。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12.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 秦朝御史大夫B. 汉朝丞相C. 唐朝六部尚书D. 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A

12、BC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13.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明朝的内阁距皇帝寝宫有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50米”信息可知,这说明军机处受到皇帝的控制更强,从而在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是本质;C选项错误,材

13、料体现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并非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4.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A. 君主专制影响深刻B. 八股之风愈演愈盛C. 科考规范愈加严格D. 君主名号不再避讳【答案】A【解析】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级别最高,文内遇有“皇帝”等定,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从本质上看是为了避讳皇帝,体现皇权的独尊,故A项正确;八股取士说明的是考试形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规范严格不符合材料本质反映,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避讳现象,故D项错误。15.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

14、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 汉朝的刺史B. 宋朝的通判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梁启超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十分机械化的,只负责跪受笔录,传达命令,因此这一机构指的就是清朝的军机处。这是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具体体现,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1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 秦朝创立皇帝制和郡县制B.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C. 清朝雍正时

15、期设立军机处D.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清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正确;A、D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的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把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联系所学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17.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A. 限制权力滥用B. 防止官员腐败C. 培育权利观念D. 增强责任意识【答案】D【解析】“限制权力滥用”应当是在权利行使机制上要有约束制度,或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材料说的是官员在就职前和18岁男子在行使公民权利前,材料“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