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县抗旱预案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29859979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乐县抗旱预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平乐县抗旱预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平乐县抗旱预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平乐县抗旱预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平乐县抗旱预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乐县抗旱预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乐县抗旱预案(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乐县抗旱预案平乐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二一九年目 录1 总 则11.1编制目的11.2工作原则11.3编制依据21.4适用范围22 基本情况22.1平乐县地理位置32.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42.3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42.4旱灾概况42.5抗旱能力73 指挥体系及职责93.1指挥体系93.2职责94 预防及预警124.1预防124.2预警145 应急响应16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165.2 I级响应165.3 II级响应215.4III级响应255.5IV级响应285.6响应结束296 后期处置306.1损失评估306.2灾民救助306.3效益评估307 保障措施317.1资金保障317.2物资保障

2、317.3应急备用水源保障317.5技术保障327.6宣传与培训328 附则338.1编制、审查与审批338.2预案修订331 总则1.1 编制目的 干旱是我县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为最大程度减少旱灾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县旱灾发生规律及特点,结合我县抗旱能力,制定本预案,以便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抗旱工作的主动性,在干旱发生时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抗旱措施,实现科学抗灾、减灾,减轻旱灾的影响和损失,争取最大程度的抗旱胜利。1.2 工作原则1.2.1我县抗旱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我县抗旱工作的现代化水平。1.2

3、.2抗旱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分部门负责。1.2.3抗旱工作以保证城乡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1.2.4抗旱工作按照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1.2.5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分阶段、分地域,有针对性地采取抗旱措施。 1.3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4、、农业旱情旱灾评估标准、关于加强城市抗旱工作意见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我县总体抗旱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的旱情预防及应急处置工作。2 基本情况2.1平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距首府南宁449公里。地理位置东径1103318111232;北纬241524245346。东临钟山,南接昭平、西靠荔浦,西北邻阳朔,东北与恭城交界。县境内南北最大纵距71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9公里,总面积1919.34公里,合287.901万亩。县东、西、南三面山峦重叠,绵延起伏,属中低山区,一般高程在500800米左右。北部、中部较平坦,高程在100500米之间,属丘陵和岩溶谷地、洼地,

5、溶蚀平原地形。整个地势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倾斜,岗丘、平川相间,岩溶地貌镶嵌其中。平乐县地处中亚热带,气温较高,冬短夏长,多年平均气温为19.9,极端最低气温为4.1,极端最高气温39.4,多年平均光照时数1685.3小时。平乐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短夏长,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降雨有明显的季节性,3.159.15为汛期,降雨在季节上的分布也很不均匀,48月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046.72mm,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68%,多年平均降雨量1539.3mm;平乐县平均蒸发量为1217.0mm。平乐县的河流均属珠江流域西江的支流桂江流域,大、小河流汇入桂江。其中1774.2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形成的径流在

6、县境内注入桂江,占全县总面积的92.4%;另有145.1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形成的径流于源头镇以南分别流入义洞河、临江、白石冲,流至昭平县后注入桂江,占全县总面积的7.6%,桂工的一级支流有荔浦河、恭城河、落江冲,二级支流有江口河、榕津河等。县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除桂江外,还有其一、二、三级支流12条;流域面积1050平方公里的桂江各级支流有13条。2.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平乐县辖10个乡镇,134个行政村,总人口43.45万人,非农业人口9.54万人,农村人口33.91万人。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2.49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4.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9.7万元,农业生产总

7、值24.9亿元。2007年全县农业经济条件:全县粮食产量19.8万吨,油料作物产量1.9万吨,蔬菜产量51万吨,水果产量41.2万吨,肉类产量3.7万吨,禽蛋产量3353吨,大牲畜年末存栏量29.2万头,养殖水面15655亩,淡水鱼产量10000吨,农村人均纯收入3755元。2.3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为了使平乐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建国五十多年来,平乐县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至2007年底,全县共建有小(二)型以上水库41座,兴利库容8449万m3,控制农业有效灌溉面积21.78万亩。2.4旱灾概况2.4.1旱灾概况及规律平乐县地形地貌较复杂,受到季风气候影响,降雨量在季节的分配上很不均匀,

8、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出现,尤以秋季较严重.平乐县志中记载的旱灾,共36次,其中大旱14次,最严重的2次。近几年受全球气候受暖影响,我县旱灾频频发生。2.4.2旱灾影响(1)对人畜饮水影响严重。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特别对山区农村影响明显,旱灾严重时致使许多群众要到几里远以外去挑水,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2)对农业生产影响。由于灌溉水不足,影响农作物的播种、出苗、生长,造成各生育期不能及时按需供水,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威胁,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3)对工业的影响。旱灾造成工业用水不足,特别是发电生产用水严重不足,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影响了工厂的正常运行,造成减产或停产

9、,带来严重损失。(4)旱灾使水资源量减少,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易发生水事纠纷。2.4.3典型旱灾建国以来,我县发生旱灾27次,其中大旱的有6次,重旱3次。(1)1963年,全年降雨量996.5mm,而蒸发量却高达1280mm。旱情特点是:旱期早、气温高。3月28日6月12日,连续77天没有下过透雨。许多小河山溪断流。当年全县旱稻计划种植面积16.5万亩,完成15万亩,无水插秧的1.5万亩,播下后受旱面积8.01万亩(其中龟裂的5.23万亩,枯黄的2.64万亩),占实插数的53.4%。受灾严重的有91个行政村,174个村民小组。全县减收粮食1021

10、.1万公斤,人畜饮水困难的有3772人,畜1824头。旱象初露,县委就非常重视,发动干部、群众全力抗旱,共出动抗旱人数34万人,动用抗旱工具水车2201架,戽斗400个,开挖抗旱渠道、水圳1178条,拦河修坝1126座,打井218眼,架木水笕131条,找水源334处,出动柴油机88台(计460千瓦),汽油机8台(96千瓦),电动机114千瓦,出动机手45人,修理33人,抗旱柴油42.56吨。人力提灌、引水灌溉及机灌共3.56万亩,抢救禾苗3.26万亩,抗旱经费24.19万元。(2)1989年县境遇罕见的大旱灾。7月2日8月29日,断雨59天,持续高温。全县所有山塘、水库几乎全部干涸,恭城河断流

11、。晚稻受旱面积达10.93万亩,占实插面积63%,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县委、县政府带领县乡、镇干部776人到农村发动群众抗旱。全县出动柴油机922台,电动抽水机142台,突出安装电灌站15处,更新水轮泵22处;指导群众加固渠道31处,挖田头柜1620多个,共用抗旱经费241.4万元。(3)1990年秋旱,79月全县13个乡、镇有8个乡、镇滴雨未下,高温持续两个月。导致县境内除桂江、恭城河未断流外,所有小河、冲溪都已断流。山塘、水库干涸,石山竹林枯死,田地庄稼枯黄,粮食、经济作物失收。全县晚稻已插下的17.3万亩中,有12.4万亩受旱,占71.7%;绝收3.1万亩;减产5成以下的2.4万亩。7

12、.3万人和3.9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造成经济损失达2800万元。在大旱之际,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领各级干部109人深入农村抗旱第一线,和人民群众一道抗旱,全县共投入抗旱人数9.87万人,开挖地下水井3567眼;工厂停产让电支农抗旱达两个月,共支农供电400多万千瓦时。共投入抗旱经费511.58万元。购买柴油机350台3103千瓦,电动机270台775千瓦,抗旱农具1050件。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战,把旱灾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2.4.4旱灾成因(1)气候影响。平乐县地处低纬地带,受季风环流气候影响,降雨在季节上的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7月,这4个多月多年平均降雨量占全年平均降

13、雨量的68%,入秋后降雨聚减,这是我县秋旱成灾的主要原因。(2)水利设施的影响。建国后我县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在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在存着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工程不配套,工程老化严重,渠道利用系数低,浪费水严重,水利用率低的现象。同时部分水利工程的可靠率不高,越到干旱时候越不能起到工程应发挥的效益,这也是加重旱灾的原因之一。(3)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生活需求的增加,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调整和产时的提高,使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超紧张,干旱问题日趋严重。2.5抗旱能力(1)人畜饮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从20

14、01年至2006年底先后建成了21处人饮解困工程。这些工程使45个村34482人的吃水问题得到解决,饮水条件及水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时间内投资3035万元,逐步实现村到乡、乡到县的整体供水网络。到2010年可以解决67820人的人口饮水问题,为加快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保证全县人民饮用上安全卫生水奠定基础。(2)农业灌溉。至2007年底,全县共建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30座,山塘377座,蓄水工程总库容12438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8959万立方米;引水工程579处,正常引水流量3.496立方米/秒;提

15、水工程351处,装机8760.5KW,控制灌溉面积21.78万亩。(3)水资源综合利用。为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近几年来我县加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目前已加固完成21座水库,今后23年内计划加固病险水库18座,这些除险工程的开展,增强了水库拦蓄地表水的能力。使我县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得到加强,为抗旱减灾提供充足的水资源。(4)非工程抗旱措施。针对我县旱灾频繁发生的情况,我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减少地面蒸发量及水资源利用量,增加农业抗旱能力。同时我县建立了雨情监测预报系统,提高雨情信息的时效性,增强了旱情预测的准确性,为制订抗旱措施提供了可靠保证。另外我县还建设有人工降雨系统,配备了降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全县配备人工降雨车载发射器一架。以上现代化抗旱技术的利用,进一步增强了我县抗旱减灾能力。3 指挥体系及职责3.1 指挥体系县人民政府成立平乐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由县长任指挥长,分管副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农办、县水电局、县气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交通局等有关部门为指挥部成员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