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859972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量:80分钟 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A. 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B. 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C. 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D. 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答案】A【解析】从材料来看,孔子的思想被应用到君臣关系上,这说明孔子的儒学思想在政治领域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2、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对社会的影响;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不是材料要传达的含义。2.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A.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 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 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答案】C【解析】据材料“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老子和孔子都有类似的思想,这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个人私欲膨胀”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

3、征,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与后代相比并不高,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这是老子和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不是其影响后果,故D项错误。故选C。3.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这反映了两汉时期A. 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B. 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C. 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D. 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显示从西汉初年到东汉时期,博士、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未任博士的名儒以及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可见由于汉代尊儒措施的实施,导致汉朝从事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故B项

4、正确;表格没有体现出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教科书,故A项错误;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取得了独尊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官吏儒学水平提高,不能反映出综合素质的提升,故D项错误。4.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错

5、在“全部”;C、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古文史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认为儒家与佛教都是圣人之学,对治世治心都有帮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契嵩和尚是看到了当时儒家文化的庞大影响力,想借助于儒家文化来宣扬佛教,这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表现,故A项正确;佛

6、教与儒家在宋以前就开始了合流,“开始出现合流”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虽认为儒教和佛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儒教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其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故CD项均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佛教思想6.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之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A. 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B. 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C. 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D. 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答案

7、】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右知,中国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并没有提出民主共和的思想,也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发展蓝图,据此可排除AB;由于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状态,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所以可排除D;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两人都是反对君主专制的,反对君权过度集中,故选C。7.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C.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D. 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

8、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昆曲不适应人们的文化需求,所以清中叶以后日趋衰落,故D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点睛】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花”泛指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雅”是指昆曲。昆曲日趋衰落的原因是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强烈地吸引着观众;昆曲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8.“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中国“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

9、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材料表明A. 封闭性强导致落后B. 重在思想不断解放C. 中国缺乏理性精神D. 西方注重科学研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国科学地位明清以后落后了,是因为“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并不是因为封闭性强导致落后,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总结实践经验,轻理论概括和抽象,材料强调“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而没有强调思想解放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题目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有许多非理性的成份,故C项

10、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西方科学研究的情况,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限定词语,明确题目的时间、内容和解答限定,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排除错误项,是得出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9.诗经中的史料可以用于先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研究,即使诗中的那些草木鸟兽虫鱼,也是古代博物学以及古代农业史、天文学史等学科宝贵的信实材料。这表明诗经A. 保存的完整性B. 价值的多重性C. 史料的真实性D. 内容的多样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诗经中的史料可以用于社会和自然界多方面的研究,说明诗经的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A、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诗经中的资料不能说都是真实的,

11、排除C项。10.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A.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B. 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C.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答案】B【解析】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崇尚孝顺和忠心,材料中“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体现出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影响,故A错误;经世致用是明

12、清时期思想主张,故C错误;D中普遍认同说法绝对。11.古希腊建筑师们在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时,计划把6根单调的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但少女的脖子纤细,无法承受神庙的重量,如果加粗少女颈部,则会影响美观。建筑师们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给每个少女颈后保留一缕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这主要体现了古希腊A. 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B. 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 建筑师具有活跃思维和高超技艺D. 希腊艺术人才辈出成就斐然【答案】A【解析】材料既体现了人文精神又注意到了审美情趣,所以是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古希腊妇女的社会地位一直未提高,选项B不符合题意

13、,排除;选项C、D均只是材料的表面现象而非材料所要体现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强调了两层意思,一是“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体现人文精神,二是“会影响美观”说明也是注意审美的。12.路德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神学根据、夸张地宣传赎罪券功效的行径很是气愤。于是依据神学问题辩论的正常惯例,在1517年10月31日夜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这说明当时路德A. 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B. 信奉“教随国定”原则C. 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D. 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答案】A【解析】材料中“路德通过关于赎

14、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体现出路德对于教会斗争的采用策略的灵活性,故A项正确;路德主张“信仰得救”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对教会斗争的策略,不是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故C项错误;路德主张信仰方式的变化,不是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故D项错误。13.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B. 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C. 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D. 德国宗教改

15、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由把教皇当成精神象征到把教皇看作外国人,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他们迫切要求摆脱教皇的控制和束缚,A项正确。题干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并没有体现人文主义者揭露教会的腐败的信息,排除B。该时期,近代科学正在产生发展,尚未破除对神学的迷信,排除C。德国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14.1610年,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曼纽尔迪亚士在天问略中文版中告诉中国读者,最近一位著名的西方智者已经设计制造了一个极好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月亮看起来放大了1000倍,土星的光环也清晰可见。下列评价与这位西方智者的科学贡献相符的是A. 开创了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B. 开创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C. 为生命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D. 为现代物理学提供理论基础【答案】A【解析】从“通过这个工具,月亮看起来放大了1000倍,土星的光环也清晰可见”可以得知这个工具是望远镜。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给出的时间可知,这一位科学家是伽利略,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时间不符;C选项领域与题意不符;D选项时代不符。15.汉代田庄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