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参考答案及解析)

上传人:唯*** 文档编号:129858462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参考答案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参考答案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参考答案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参考答案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参考答案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参考答案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参考答案及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练习一注意: 每天1-2篇,保持熟练度。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智者,开口不是格言,便是警语。这种看法,自然不足以阐释孔子思想的影响之深且大。若缺乏思想上更为深奥的统一的信念或系统,纯靠一套格言警语,而支配一个国家,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国一样,是办不到的。简洁地说,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底。由此看来,最为耐人

2、深思的特点是取消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异。其方法为一个伦理性的方法,与法家以严刑峻法为富国强兵之道截然不同。孔子的学说要求人对人类与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所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此点与道家的适世玩世又大有不同。实际上,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义者的态度,对全无实用虚无缥缈的玄学与神秘主义完全弃置不顾,而是只注重基本的人际关系,灵异世界神仙不朽又有何用?这种独具特色的人道主义中最有力的教义,是“人的标准就是人”。就凭这条教义,一个常人只要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为人之道了,并不必在什么观念信仰上去寻求神圣理想中的完美。更精确点说,儒家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因为当时周朝的封建社

3、会正在趋于崩溃。儒家思想主张阶级分明。要了解这种情形,我们必须回溯到孔子当时封建制度崩溃以及此后数百年内的状况。当时中国领土内有数百个大大小小公侯伯子男等级的诸侯国,各自独立,其强者则国土与国力日增,时常与他国兵连祸结。周朝天子名为君主,统治全国,实则徒拥虚名,衰微已极。直至孔子及以后之孟子,虽周游列国,干谒诸侯,求其施仁政,拯百姓于水火,但亦不屑于一朝周帝。这颇与其所主张之建立理性社会,尊崇周王之学说相矛盾。因当时国内情势纷乱已极,周室衰微,天朝荏弱,纵然前往朝见,终无大用。各国间虽订有条约,转眼粉碎,结盟和好,终难持久。养兵日众,捐税日增,强凌弱,众暴寡。国与国间随时会商,真是舌散唇焦,不

4、见成功。学人智者开始定攻守之计,和战之策。当时国界之分渐渐混灭,学者智士周游列国,朝秦暮楚,亲疏无常。而古礼失,尊卑乱,贫富悬殊,政教乖误,此等混乱失常遂使思想锐敏之士,劳神苦思以求拨乱返治之道。在此种气氛中,更兼以思想之极端自由,智慧明敏之士,遂各抒已见,如百花齐放,竞妍争香,乃形成中国哲学之黄金时代。于是,不少人开始对文化表示怀疑。而孔子,则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与国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这都是孔子的信念。(选自林语堂孔子思想的特性,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不仅是一

5、位智者,还以其丰富厚重的思想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立身之道。这是中外学界对孔子的共同认识。B.在孔子的理性社会里,要实现政治的修明,没有法家之“法”,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修养、社会伦理和道德力量。C.儒家思想立足现实,强调人应该担负的责任,既和适世玩世的道家大有不同,也摒弃了毫无价值的玄学与神秘主义。D.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尊崇人性中的“善,常人必须以此为为人之道去追求实现理想中的完美。(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点明孔子思想的价值和影响,然后由概括分析到具体分析,层层深入地对孔子思想的特性进行阐释。B.文章由今及古,纵横开阖,作者阐析纷繁复杂的史实时,语

6、言凝练雅致,句式整散交错,说理透辟深刻。C.文章第四段立足于时代大背景,分析了孔子思想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彰显了孔子在乱世中弥足珍贵的信念。D.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中西方观念对比、儒家学说与其他学派学说对比等,揭示了孔子思想的价值和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主张做人要有社会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而道家主张适世玩世,因此儒家是理性的,道家是感性的。B.儒家把追求“人的标准就是人”作为最有力的教义,这无论是对于过去,还是对于当今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都具有一定的意义。C.对于周室王朝,孔孟在学说上尊崇但实际行为却不屑,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周室衰微对

7、他们实现志向终无大用。D.当时天下情势纷乱,国运没落,却迎来了思想的黄金期,各路学说精彩纷呈,但百家争鸣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化的怀疑。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通群众只有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首先,中华优秀传统

8、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

9、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靠当代人的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无论是儒家的 “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比如,“仁”

10、是论语的核心概念,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孔子对“仁”的含义的回答不尽一致。如不深入研究,仅阅读文本很难弄清“仁”的具体内涵。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更要善于学习,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不能等同于专家学者的专业研究,否则就会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摘编自郝英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背诵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不是深入

11、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所在的途径。B.中华文化因为历经了五千年岁月沉淀,所以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领域文化间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融合过程中。D.普通群众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就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落到实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话,意在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B.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着眼于专家,有明确的写作指向。C.文章以仁作例证,是为了证明经典文献书写体例增加了读者理解难度的说法。D.文章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

12、义的困难所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中。B.要正确解读经典,就必须严守原典这条“红线”,不能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C.语录体的体例使论语缺少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增加了理解难度。D.普通群众如果不遵循自身特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的礼记乐记,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吸救道家与法家思想,是出界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也是最早论述礼乐教化即美育的论著。乐记及其礼乐教化理论,以“礼乐交融”为其东方特色,以“正声”“德青”为其艺求,以“天

13、人合为其文化理念,明显区別于西方的美育观念,彰显光彩照人的中国精神,这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在文化艺术特别是美学与美育上的成熟与伟大,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礼记记载,当年周公通过制礼作乐而治理国家、统一天下。中国古代的“礼”起源于宗教祭祀之礼仪,发展为政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之人文礼仪等;“乐”是乐舞歌诗的总称。礼乐教化是一种集政治治、道德与审美为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充分体現中国传统文化关联性的特点,相异予西方文化区分性的特点,强调发浑礼乐刑政文融互补的综合性治理作用。礼乐教化还可以发特有的和合父子君臣族长乡里的团结教育作用,还有感染熏陶、移风易俗之用,所谓“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14、。总之,礼乐教化在传统社会中充分发挥交融性与綜合性作用,是治国之重器。乐记言:“乐者,伦理者也。儒家学説认为乐与道德相通,乐音是人与禽兽的区别,而対整体音乐的理解则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礼乐教化之乐教包含乐德、乐语与乐舞等部分,所谓“乐德”指“中、和、祗、庸、孝、友”等德性的核心内涵,是乐教最重要的成分。礼乐教化最重要的目的是弘扬德音与正声,抛弃溺乐与溺音。乐记说:“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又说:“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恩礼,不接心术。”这里将正声与德音提到“纪纲既正,天下大定”的政治高度,将奸声与淫乐

15、视作扰乱思想与破坏心术的负面现象。礼乐教化涵养德性的精神需要提倡与继承,以纠正重利益而轻道德的价值倾向。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有其独特意蕴与魅力。乐记阐明礼乐与天地宇宙相应相和的特点,从而带来四海之内自然宇宙与人类社会合敬同爱的结果,充分强调礼乐教化沟通天地人的巨大作用。乐记还阐述礼乐教化所形成的一种礼乐交融、天地相合、阴阳相得、万物繁茂的生命之美,诚如周易所言“生生之谓大德也”。这种生命美学体现于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乐记还强调礼乐教化与亲和天地的关系,诚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万物一体。这些美育观念不同于西方古代的人

16、类中心论,具有重要思想价值。中华美育历经几千年历史,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需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发扬其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力量,建设新时代美育精神。(摘编自曾繁仁珍视并发扬中华优秀美育传统从(礼记,乐记美育思想谈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记以儒家思想为主,认为礼乐教化即美育,将“正声”与“德音”提到治国的高度,又强调了礼乐教化与亲和天地的关系。B.礼乐教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交融性与综合性的作用,体现了传统文化关联性特点,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弘扬德音与正声。C.乐包括乐舞歌诗,儒家学说认为其与伦理道德相通,有教化作用,都可以改善人心,乐音可以区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