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教材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855679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教材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新教材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新教材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新教材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新教材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下列最能体现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 )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3、“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A.建立隋朝B.统一全国C.开通大运河D.迁都洛阳4、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2、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即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5、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6、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但当代史学家充分肯定武则天的功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经济继续发展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求贤若渴,重用有才能的人7

3、、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8、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是( )A.团结一家B.开明平等C.民主平等D.平等互利9、“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诗陇西行描述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之后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指( )A.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B.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C.唐蕃之间不再发生战争D.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10、“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

4、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封国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B.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C.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D.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11、下面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A.黄巢起义B.兵役沉重C.五代之乱D.安史之乱12、刻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的王府君墓志铭记载:“黄巢坐长安,李帝奔蜀。”墓志铭中记载的事件( )A.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B.引发了朋党之争C.瓦解了藩镇割据势力D.打击了唐朝的统治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尚书 。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中书

5、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摘自新唐书卷四十六、四十七材料二 进士科,适于猜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摘自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三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轮值)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兵)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材料四 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 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租调俱免。摘自大唐六典根据上述材

6、料,指出隋唐时期确立的主要制度,并结合这些制度的作用分析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14、材料一 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订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材料二 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

7、公元627至649的23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同时,统治者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往比较频繁。因此,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

8、荣与开放的社会。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裁撤地方行政机构,减少了政府的开支,所以A错误;地方行政机构的裁撤合并不会增减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只会加强中央集权,故B错误;单单通过地方行政级别的调整,并不能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C 排除;裁撤地方行政机构,以“存要去闲,并小为大”为原则,可知隋朝政府此举意在精简机构,确保政令畅通,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D正确。 3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时,劳役繁重,可谓“不仁”;但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有功”。故选C。 4答案及解析:答

9、案:B解析: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经济上轻徭薄陚,发展生产,以民为本;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史称“贞观之治”。据“太宗继位”“魏征进谏” “以民为本”可知,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 中所讲的主题是“贞观之治”,故选B项。 5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武则天的

10、历史功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 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大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提倡科举,创立殿试制度,保持了唐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延续和稳定,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后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当代中国之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則天,主要是因为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故选B项。 7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B项是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众设宰相,分化事权,所以本题答案选B。 8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贵”“贱”“如一”可知.材料反映了

11、唐太宗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反映了他重视发展民族关系的执政理念。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开明平等理念,“团结”“民主”“互利”皆不能体现,A、C、D项错误。 9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当时吐蕃并不归唐朝中央政权管辖,吐蕃(西 藏)正式归中央政权管辖是在元朝,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蕃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秘,B项正确。 10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方镇”是指藩镇,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在藩镇中的权力非常大;A项是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B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D项是元代行省制度。所以答案选D。 1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杜甫生

12、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根据题干给出的“未休兵”可知该诗反映是安史之乱。答案为D项。 1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墓志铭记录的是唐末黄巢起义的史实。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D项正确。 13答案及解析:答案: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府兵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租庸调制保证农民从事劳作的生产时间,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在制度上多有建树,并在前代的基础上不断革新,这是盛世出现的主要原因。解析: 14答案及解析:答案:1.前者认为唐代“理想制度“在太宗之前已经确立,太宗只不过是简单继承,没有新的作为。后者认为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并加以实施,由此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2.建树: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关系:明君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须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明君需要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解析:1.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理想制度”建立的角度说明; 据材料二,从制度制定和实施的角度说明。2.第(2)问第一小问建树,据所学知识,从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和法律方面的贡献概括; 第二小问关系,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明君、制度、盛世三者之间的关系。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