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中牟第二高级中学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必修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855660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郑州中牟第二高级中学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南郑州中牟第二高级中学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河南郑州中牟第二高级中学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郑州中牟第二高级中学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郑州中牟第二高级中学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必修1.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概念阐述【学习目标】“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习模块】(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学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个子目,重点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含义。确立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 。(1)“另起炉灶”,在新的基础上

2、同各国另行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巩固 (3)“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站在 一边。打破孤立封锁(1)建国第一年,就同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最突出成就,中苏建交和签订 。2、学会了吗?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形成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学什么?(1)提出:首次在 年(中印关于西藏问题,周恩来);完善: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2)内容: (3)特点: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4)意义:拓展新中国

3、外交方针,标志 ;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学会了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A是指它适用于相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利于世界和平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做出的重大贡献(三)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学什么?(1)1954年参加 会议:特点:新中国首次以 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结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成功,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2)1955年参加 会议(亚非会议):背景:二战后,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主题:

4、讨论各国共同关心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特点:第一次 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影响:加强了中国同 各国的联系,周恩来提出 方针使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2、学会了吗?“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合作探究】 材料一、 要是我们给与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权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和中国共

5、产党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是他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 - 1950年美国人的演说材料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在当时中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来应对?中国进行哪些外交活动?【当堂检测】(每题分,共计20分)1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 )A 万隆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开罗会议 D 雅尔塔会议2.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能够体现这一外交行动是(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抗美援朝 C 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 D参加万隆会议3.如果请你考查新中国外交发展史,按时间先后顺序,你首先应该考察 ( ) A 俄罗斯莫斯科 B 印尼万隆 C瑞士日内瓦 D日本东京4.“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哪一内涵 ( ) A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来解决问题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 C放弃与他国的冲突,在妥协基础上达成利益一致D放弃冲突,以利益交换达成妥协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