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855494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醴陵一中2017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量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佳答案)1.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A.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B. 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C. 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D. 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分封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说明祖宗不忘的原因是宗法制的因素,故B项正确;

2、“维系亲情延续”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家族内部等级的观念,故D项错误。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 。”材料中“ ”处应该填入的是A. 御史大夫B. 枢密使C. 三司使D. 参知政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中书门下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故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材料“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说明它与财政相关,故选C。ABD

3、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3.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史实结论A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管理方式分封制延续到汉朝C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强调的是任何结论都要有史料依据,不能过多衍生。史料只说了商鞅变法提倡废分封、行郡县,我们从中无法看出秦国当时是否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史料中只说了董

4、仲舒的思想主张,无法看出文化与政治之间是否有附庸关系,故B项错误。行省是元朝的政治制度,行省长官像诸侯一样镇守四方,但已经没有割据地方的实力,因为其手中诸多重大的权力已经被中央收回,这反映的是元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明太祖时期的“禁止通蕃”诏令只限于明太祖时期的状况,无法推论出整个明朝都严禁中外通商贸易,故D项错误。4. 有人认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下列关于科举制的作用叙述,符合其观点的是A.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C. 大大加强中央集权D. 促进诗歌繁荣发展【答案】C5.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

5、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A. 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B. 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 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D. 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可知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故A项正确;大学士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并不能对皇权构成限制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无意说明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与否,故C项错误;大学士不仅没有宰相名义也没有宰相实质,故D项错

6、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大学士6. “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材料中所述的机构应是A. 枢密院B. 中书省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与南书房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机构是指清朝的军机处,故D项正确;A项是宋朝的建立的;B项是元朝建立的;C项是明朝建立的。点睛:材料“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与南书房邻”是解题的关键。7.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提到:“当

7、(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勇(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中A. 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B. 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C. 中国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薄D. 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说明了民众对鸦片战争的漠视态度,反映出清政府统治下民众的民族意识淡薄,民族观念不强,C项与题意相符。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B、D两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答案选C。

8、8. 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 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B. 固守传统的天下观,愚昧落后C. 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D. 被迫接受自由贸易【答案】B【解析】材料中,不能得出清政府极度反感英国侵略行径的结论,故A项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初,清政府不同意与英直接正式平等交往,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故B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不同做法不是出于了解英国来华的真

9、实意图,而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天朝上国的尊严,故C项错误;材料“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没有体现被迫接受自由贸易,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的关键是从“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切入,结合鸦片战争进行思考。9.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A. 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B. 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C. 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D. 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答案】

10、D【解析】试题分析: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办银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是获得土地,故A项错误;这一方案只是获得太平天国领袖极少数的赞同,故B项错误;这一方案保护个人私有财产,与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截然相反,故C项错误;为发展工商业办银行,材料反映了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10.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A. 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B. 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C. 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D. 折射出中国报

11、刊等传媒迅猛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使清朝有识之士认识到日本的强大和进步,所以开始关注日本社会的积极方面,同时对比清朝当时现状进行反思,A项正确。仅凭申报对日本社会报道的增加不足以体现当时清政府对舆论的政策,排除B。申报对日本的正面报道增加,且主要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无法得知国人是否由此才开始关注日本文化,排除C。题干中只提到申报一家报纸,不能反映当时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11. 马汉在海权论中提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

12、流域施加影响。”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 马关条约开商埠B. 辛丑条约拆炮台C. 革命党人在武昌首义D. 国民政府迁都到重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述为西方列强重视对长江流域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开始涉足长江流域,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进一步扩大了在长江流域的在华权益,故A项正确,排除B项;CD项不符合材料。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马关条约12.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关于这三个历史事件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13、A. 领导阶级相同B. 革命任务相同C. 指导思想相同D. 革命具体对象相同【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都属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国民革命是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解放战争是共产党领导的,A错误;领导阶级不同,指导思想也不相同,C错误;辛亥革命的革命对象主要是清王朝,国民革命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解放战争主要是反对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D错误。13.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作出了妥协,这一妥协的显著成果是A. 加速清朝统治覆灭B. 加快中国独立步伐C. 巩固民主共和政体D. 推进近

14、代化进程【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作出了妥协,孙中山以“推翻清帝,实行共和”为条件让位给袁世凯,加速了清朝统治覆灭,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才取得民族独立,排除。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复辟帝制,并没有巩固民主共和政体,排除C。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近代化进程遭受挫折,排除D。14. 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1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可知说明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工具,所以D辛丑条约正确。其他选项内容均不符合。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名师点睛】15.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上说:“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机枢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A. 继续进行革命B. 加强政治统一C. 各省放弃独立D. 实行民族自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机枢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可知孙中山认为各省独立后应该联合服从中央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继续进行革命的信息,主张服从中央统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实行民族自治的信息,服从中央统治,排除D。所以选B16. 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