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9855430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重点、难点剖析】一、商鞅变法1背景(1)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2)法家学说成为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4)秦国落后,客观上要求变法。(5)秦孝公的支持。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

2、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4)文化习俗: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3历史作用和局限(1)历史作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

3、界限。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北魏政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内容和意义措施内容意义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依据政绩决定官吏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

4、层政权,保障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迁都洛阳493年,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更便于经略南方;经济上,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强敌的骚扰,稳固了政权汉化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促进了北魏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3评价(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安定。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

5、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内容(1)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2)取士之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3)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3作用(1)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2)军事: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3)教育:培养、选拔人才;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1856年克里米亚战

6、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2)农奴制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4)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动了改革。2“二一九法令”(1)农奴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2)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3评价(1)进步性: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局限性: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五、明治维新1背景

7、(1)国内因素:政治上,天皇没有实权,实行幕藩体制,等级制度森严;经济、外交上,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受阻。(2)国际因素:民族危机出现。1853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3)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要求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推翻幕府统治,1868年建立了以天皇为核心的新政府。2内容(1)政治: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发展新经济,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教生活: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行西化。(4)军事:建

8、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评价(1)积极作用: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使日本变成工业国,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世界强国。(2)局限性:制约工业发展,形成带有封建专制色彩的天皇制,也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六、戊戌变法1历史根源(1)社会根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根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3)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根源:19世纪70年代,以王韬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思潮出现,为维新变法运动

9、奠定了思想基础。2内容(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2)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4)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3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缺乏群众基础,只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封建顽固派等反动势力强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2)历史意义: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

10、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高考题型示例】题型一、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例1】 (2018全国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

11、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2、答案】(1)“”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举一反三】(2018年江苏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13、。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

14、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第(2)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和材料二信息“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

15、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积极方面可从打击旧学、传播新学、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新式教育发展等方面分析,消极方面可从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等方面分析。【变式探究】(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 “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