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852946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太原一模)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A06时B612时C1218时D1824时2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A汽车尾气排放量大B沿线工业污染严重C路面昼夜温差较大来源:Zxxk.ComD临近河湖与林草地3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ABCD解析:第1题,依题意,团雾是近

2、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导致大气中水汽凝结成雾,其发生条件是降温和温度较低,一般在夜晚时间段易出现,而后半夜气温较低更易出现,故A正确。第2题,高速公路独特之处在于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和路面昼夜温差大,而汽车尾气与雾形成关系不大,故C正确。第3题,雾的形成条件之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图中地位于太湖附近而水汽充足,故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答案:1.A2.C3.C(2017淮南一模)热岛强度是市中心与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能准确反映“热岛效应”的变化状况。“冷岛效应”原指干旱地区夏季时,绿洲、湖泊气温比附近沙漠低的一种局部温凉的小气候现象。目前城市也在广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读图,完成46题。4北京城市热

3、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为()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5图中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的“冷岛”现象,可能是因为此处布局了()A住宅区B公园C商业区D农田6“冷岛效应”会使处与周边地区相比()A年降水量增多B热量交换增强C空气对流减弱D水汽蒸发加快解析:第4题,热岛效应显著,说明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大。读图,根据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判断,大致在111月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等温线最密集,说明温差最大,热岛效应最显著,此时为北半球冬季,D对。第5题,图中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的“冷岛”现象,说明处气温较周围区域低。住宅区、商业区地表硬化,不会形成“冷岛”现象,A、C错。公园绿地、水面升温较慢,可能形成冷岛,B对。

4、农田一般分布在城外郊区,不在市区内,D错。第6题,处与周边地区相比,因气温较低,空气对流减弱,C对;年降水量减少,A错;热量交换减弱,B错;水汽蒸发减慢,D错。答案:4.D5.B6.C(2017四川高中名校联考)气温年较差是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值,下图是北美北部气温年较差(单位:)分布图。据此完成79题。7该地区气温年较差空间分布规律大致是()A由南向北增大B由平原向山地增大C由西向东增大D由沿海向内陆增大8导致太平洋沿岸气温年较差小于大西洋沿岸的主要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形C植被D洋流9由图中数据可推测,大陆()A西岸的降水量多于东岸B东岸河流的结冰期小于内陆C西岸的海

5、洋性强于东岸D东岸的森林覆盖率大于内陆解析:第7题,图示区域气温年较差空间分布呈由沿海向内陆增大的趋势。第8题,太平洋沿岸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温差较小;大西洋沿岸受海洋影响小,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较大。第9题,从图中看大陆西岸的气温年较差小,而大陆东岸的气温年较差大,所以大陆西岸的海洋性强于东岸。答案:7.D8.A9.C(2017成都外国语学校月考)读沿0经线做的南北纬30之间的1月海平面风速统计图,完成1011题。10关于图示甲、乙两地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A甲:20N陆地B甲:20S海洋C乙:8N海洋D乙:8S陆地11影响乙地风速的因素是()A气温B洋流

6、C赤道低压D地形解析:第10题,沿0经线,南北纬30之间在南半球主要为海洋,海洋上摩擦力小,风速较大;北半球陆地面积广阔,陆地上摩擦力较大,风速较小。结合图可知甲地风速大,应位于南半球,(0,20S)位于海洋上;乙地风速小,应位于北半球,(0,8N)位于陆地上。第11题,由上题可知,乙地为陆地,风速最小,主要受地形阻挡所致。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赤道低气压带应位于南半球;风速与水平面上的温差有关,气温和洋流不是影响风速的主要因素。答案:10.B11.D二、综合题(共46分)12(2017黄冈一模)读世界局部地区某时刻水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回答下列问题。(22分)(1)此时,我国

7、首都北京受_(高压脊或低压槽)控制。(2分)(2)此时,Q、R两地风力较小的是_地,试说明判断理由。(8分)(3)指出此时两地的风向。(4分)(4)两地中,该日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地,为什么?(8分)解析: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1)从图中可知,北京受高压中心向外凸出部分的影响,为高压脊。(2)风力的大小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及摩擦力的影响。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海平面摩擦力小,风力大。(3)近地面风向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来判断。(4)不同的天气系统,天气状况不同,大气热力作用不一样,气温日较差不同。另外,海洋与陆地的比热容不同,气温

8、日较差也有差异。答案:(1)高压脊(2)RR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R地位于陆地上,摩擦力大。Q地等压线密集且位于海洋上,摩擦力小。(3)地为西北风,地为东北风。(4)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且地位于大陆内部,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地受低压控制,且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

9、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材料二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6分)(3)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6分)(4)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6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博斯腾湖湖水来源主要是河水,支出主要是蒸发。而近年,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蒸发主要与气温有关。蒸发的加剧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同时人为原因也可能导致入湖

10、水量减少。夏季比冬季气温高,蒸发大,使用湖水量大,水位下降多,而冬季虽然入湖水量少,但蒸发少,使用也少,随着近年全球变暖的加剧,季节差异会更小。第(2)题,由图可知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应为冬季。湖陆风现象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原理相同。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热量少,且水量最小,导致湖陆温差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且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第(3)题,湖陆风的转换早晚取决于湖、陆的气温高低,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地区。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第(

11、4)题,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区域,湖陆风的强弱与湖陆的温差有关,温差大则风强,反之则弱。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答案:(1)夏季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导致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2)冬季。原因: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水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3)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4)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